厦门市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市论文,战略目标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下半期到21世纪初叶,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这个目标的核心环节就是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一目标的提出,是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战略发展步骤为依据的,即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要在80年代翻一番,在90年代再翻一番,在21世纪中叶赶上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准。
就厦门的现实状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我们认为:“21世纪中叶赶上当时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准”这一设想,厦门将提前达到。(1)厦门自1981年创办特区以来,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4亿元,人均GDP(按常住人口,不包括同安)为15625元/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2)1989年厦门已和全国其它35个城市一起,率先实现了小康目标。
在提前进入小康目标的基础上,厦门将从90年代后几年起进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阶段。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九五”及2010年规划将实施步骤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实现工业化(1996—2000年)。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初步富裕的目标和全面完成工业化,各项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90年代初的中上水平。
第二阶段:加速现代化进程(2001—2005年)。本阶段基本实现中等富裕的目标,各项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90年代末的中上水平。
第三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2006—2010年)。这一阶段要全面实现中等富裕的目标,各项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届时的中上水平。
将上述三个阶段的任务归纳起来,就是要先全面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实现工业化的标志至少有三点:第一,科技水平和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亦即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将80%的农业从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和城镇经济,使农业从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降至20%以下。第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所定义的上中等发展中国家水准。
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有二个:一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指标上达到当时OECD国家的平均水准,二是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种种后工业化社会弊病,实现分配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和净化社会氛围。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国民经济工业化还是现代化,它们的衡量标志中,均采用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人均GNP与经济总量不同,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和综合性指标。而诸如人均主要产品产量、人均进出口额、人均投资额等则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部性指标。一个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属于发达国家只能用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来衡量,而不能用反映经济发展总规模的经济总量指标。
事实上,在实践中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就是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来划分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其资料如下:
以人均GNP划分国家类别的标准
计量单位:美元/人
由于人均GNP指标采用的计量单位为“美元”,这里必然涉及到人民币与美元的换算问题,人民币与美元的换算,最直接就是采用汇率进行换算。我们知道,现行汇率受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其它诸如政治、经济形势,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反映问题是比较片面的。所以原则上应采用购买力平价进行计算。但因为购买力平价比值需要通过国内外实证研究得到,各研究机构所得数值差别较大,例如:1990年美国兰德公司认为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比值为1∶1.25;而同年国内许多机构却采用1∶2.5,所以我们暂用现价汇率进行换算;我们也注意到采用购买力平价计算,折合成的GNP美元数值较大,比现价汇率换算数更易达到目标。
1990年厦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50.58亿元,年平均人口为110.59万人,人均GDP达4574元,按现价汇率换算(1∶5.2),人均GDP为880美元,这就是厦门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数十年的研究指出,人均GNP达560美元(1979年美元)以后,整个社会经济进入工业化阶段。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济证明,在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阶段后,大约会出现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GNP的增长速度,将长期维持在10%上下。产业结构中的农业比重将从40%降至10%左右。
从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厦门从90年代初期已进入工业化阶段。在“八五”平均增速25.2%的基础上,“九五”至2010年,厦门的经济仍将保持良好态势。1996—2000年年均递增将达21%,2001—2010年将达15.3%,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1201∶51.1∶36.9,调整至2000年的2.5∶50.5∶47及2010年的1.2∶43.8∶55。
按这样的测算,到2000年厦门的GNP总规模将达480亿元,以现价汇率(1∶8.5)计,可折合成56.47亿美元,2000年常住人口为200万人,因此2000年的人均GDP值为2823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为4412美元)。
人均GNP达到2500美元,是一国完成工业化任务的重要标志。因为在越过2500美元之后,居民的物质产品消费已基本满足,消费需求开始转向劳务,由此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进入所谓“后工业化社会”。例如美国在1956年人均GNP达到2500美元,在这之后维持了100多年长期稳定的服务业比重,在20多年内就由55%上升到近70%。因此普遍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500美元,标志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已大体完成。所以到2000年厦门市将全面完成工业化阶段的任务,主要指标达到90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水平。
在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2000年至2005年要实现中等富裕目标,各项主要指标达90年代末中等收入国家中上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对各国的预测数,通过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得到90年代末(1999年),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水平估计值为5500美元(人均GNP),这个目标对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厦门来说,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因为在2000年时,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指标值已达4412美元,而2001—2010年的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5.3%,这样到2005年人均GDP达到5500美元或以上是完全可能的。在此也应注意,人口数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中至关重要,所以适当控制人口仍将是厦门未来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
经历了加速现代化进程,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比全国提出的“2050年人均GNP赶上西方工业国家,实现现代化”目标提前40年。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经济家里昂惕夫1975年在《世界经济的未来》(联合国研究报告)一书中所作的实证研究预测,从1975年到2050年,西方工业国家的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为3.6%(近年来西方经济发展的实际证明,这一预测值偏高,应降低1个百分点,即为2.6%),人口增长率为0.7%,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5%,人口增长率不高于2%,那么从1975年起,经过75年到2050年,就可在人均GNP上赶上西方工业国家。
从厦门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指标均优于里昂惕夫所提的标准。1990—2000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23.15%,人口增长率为0.19%;2000—2010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5.3%,人口增长率为0.21%。另一方面,厦门市正处于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发展余地很大,第三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在工业化实现过程中以及工业化实现后的若干年内,都属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直到第三产业在GNP中所占比重上升至60%左右为止。加上全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宏微观管理加强、外资利用等诸多因素,经济将迅速发展。预计至2010年,厦门人均GNP将达13445美元(按常住人口计,若按户籍人口高于此数值),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水平。
最后还有几个问题值得一提:(1)衡量中等收入国家、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动态的,具有时间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及发达国家的水平亦不断提高,21世纪中叶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可能高于20世纪末的发达国家水平。厦门只有达到或超过了届时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中上水平才能算达到目标。(2)为说明问题,本文采用人均GNP指标作为代表进行可行性分析。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先进、是否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外,尚需考虑很多因素。国家计委就提出了包括经济和科技、人口和社会、城市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四个方面,15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现代化。所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要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上达标,还需在其它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都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水平。(3)在厦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意处理好人口问题。第一,要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减少农业从业人口。这点有希望做到。至2010年,第一产业在三产中只占1.2%,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必然使农业人口从第一产业中脱离出来,从而减少农业从业人口。第二,厦门应适当控制人口总量,在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控制人口机械增长幅度及流动人口数量,使厦门早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