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课题研究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成为地理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本文中的课题是指在地理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题≠问题,可以这样理解:“课题研究=有意义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的结果”。一个好的地理研究课题应有三个特点,即价值性、可行性和明确性。通常,地理教学中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论证、申报立项、实施研究、中期检查、形成成果、成果鉴定、成果推广。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诊断
问题1:教师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
病因诊断:课堂决策复杂多变,课堂事件不可预测且公开化,教师往往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另外,教师未经课堂观察技术的专业训练,对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因而会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教师很少被人系统观察过,故而很少收到有关如何提高其教学效能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或建议。此外,缺乏一种机制,即引导专家与教研员深入课堂,与教师平等交流。这样,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就更难被发现。
问题2:急功近利,热衷炒作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过分关注地理课题等级的立项,关注于各级领导、专家对自己课题的关心和光顾,津津乐道于自己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级等,而忽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结果使课题研究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
问题3:跟风而上,创新不足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选择的课题创新不足,喜欢跟风。其实,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地理教学中课题研究的内容,要贴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越是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课题的研究方法,最好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真实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教学实践建立关联。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力争使研究过程能为校本研究积累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应突出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有存在的价值。
问题4:闭门造车,缺乏引领
病因诊断:一些教师做地理课题喜欢独自研究,没有形成研究团队。要使地理课题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对此,可以寻求教研员、科研专家、师范院校教师的科研指导与业务帮助等。
问题5:偏重功利的结果,轻视扎实的过程实施
病因诊断:一些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课题的结题报告,却不重视课题研究中的核心环节,即课题的过程研究。有些教师在课题立项后,研究思路却不清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研究深度不足、交流不够、缺乏材料积累、档案建立不起来、不能按时结题等情况。有的教师只重视评奖,论文至上。这样,既难以提高课题的研究层次,也无助于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
问题6:关注课题数量的呈现,轻品牌课题的打造
病因诊断:一些地理教师喜欢一项课题多处立项,疲于应付,精力不足,难出精品。同时,有些教师乐于申报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多方应付,而实际介入课题研究很少,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课题。因此,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课题特色,注重发展课题的教学效益,力争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成果,从而形成精品课题。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通常,地理教学中课题实施的具体环节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课题开题、制定课题方案、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完成阶段性小结、建立课题档案、完成研究报告和申请结题。一项地理课题能否顺利实施,一个完善的课题方案至关重要,其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价值、课题界定、课题假设和理论依据、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课题研究的保障、课题研究的阶段和课题研究的成果等。为了便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准确把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本文针对具体环节简述如下。
1.课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研究,首先要做好地理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课题界定是课题研究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课题的设计水平和质量。其实质是:将原生问题进行恰当转换和重新描述,使之成为课题所需要的表述和呈现方式,为课题进入“清晰化、具体化、操作化”状态提供基础。课题界定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式的界定。其中,核心工作是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的界定、主要概念的界定、相关概念的辨识与界定、相同概念的不同理解。但课题界定不能仅停留在概念界定上,要更进一步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构成课题所要呈现的规定情景或空间。
课题名称的概念界定,是课题研究内容最高度的概括。一般应包括课题研究的对象、范畴和研究方法三部分,简称课题名称三要素。比如,《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2.国内外同一研究的现状与价值的描述
课题研究实施之前,要摸透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同一研究领域”不等于“同一课题”,其包括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课题。“现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重点在于对“现状”(所能够掌握的资料)的分析、提炼与概括,而不是对现状的罗列。难点在于对文献研究与现状研究的整合,这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文字概括水平。而研究的价值,则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要求正面表述,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另外,要借鉴他人的成果,而不应贬低;要善于表明自身与其他研究的“相容性”,而不是将自身与其他研究“对立”起来。
3.课题研究目标的把握
研究目标所表述的,是通过具体而确定的方式,在规定的范围内,在确定的程度或层次上,在特定的方向或角度上解决问题。研究目标应清晰、可分解、概括化。其可以分为理论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中介性目标。目标的本质反映了课题要追求什么,具体表现在:一是课题要有思想,以体现先进理念;二是课题要有个性,以突出研究特色;三是课题要有选择,以显示研究重点。
4.课题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的厘清
研究思路是为了达成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总体认识。研究过程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的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成及阶段负责人。每个阶段的表述均应从上述五个维度来进行,例如:第四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2月),完成研究目标2,包括子课题5、6、7,成果为个案集一本,论文两篇。×××负责。
5.课题主要观点与创新点的表述
要高度概括主要观点与创新点。主要观点指对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思想的概括性认识。主要观点的形成通常围绕课题界定,尤其是核心概念的界定,进一步提炼概括出几条主要的支撑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创新之处是从一个课题的选题、思想、角度、思路、方法等方面而言的。
6.课题预期研究成果的分类
一般而言,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是多样的。如应用性成果:研究报告、应用方案、决策建议、教材与教法、课件、软件、数据库等;理论性成果:专著、专题论文(文集);经验性成果:教学课例、教育案例、科研经验等。
7.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主要(重点)是论证技术可完成性。比如,研究基础:曾经承担……;研究力量:力量的组织……;研究水平: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上,要将“可行性分析”与“保证措施”区分开,不应混为一谈。(注:此处案例编者删去)
8.广泛收集资料,注重直接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也是培养教师实际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资料收集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1)最有效的途径——访问相关机构,获得权威资料。教师课题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有些研究机构或相关的管理部门已有过相关的正式研究,教师通过访问,不仅能获得权威资料,还能直接得到专家的指导。(2)最方便的途径——查询因特网。当前,网络已经非常普及,有大量的资料可供查询,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所选课题较为冷僻或远离本地区时,其优越性更突出。(3)最直接的途径——实地调查研究。地理研究对象大多为实际地理景观和事物。课题研究时,只有亲身进入实地,才能获得最直观的感受,获得第一手材料。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提高课题研究实效性的若干策略
1.在课题研究的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注重“内需”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之一便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校的课题研究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砝码。这种“装点门面”“金玉其外”的课题研究动机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对课题研究的本质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学校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才是课题研究真正的“科学性”与“方法论”。
2.在课题研究的选题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
目前,学校和教师在课题研究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创新的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课题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模式”等课题。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地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是课题研究选题的一般方法,“创新”也伴随其间。
比如,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确定选择《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从手段层面改变当前的课堂技术装备,利用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各种学习工具探索未知地理学科知识领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在课题研究的实施上,要减少“形式”,注重“过程”
目前,课题研究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太多,主要表现在:重视“方案”和“报告”撰写,忽视实施过程历练;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整个实施成了“哑铃”状(重两头轻中间)的畸形“怪胎”。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专家云集,嘉宾满座),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
4.在课题研究的评价上,要力戒“浮华”,注重“实效”
课题研究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二是学校对课题研究评价机制的确立。在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上,目前出现的“浮华”之风,主要表现在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其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目的在于应用。在课题研究评价机制上,要通过机制创新,激励教师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
比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新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旧的教学模式(框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有教师把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为此,可选择《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运用“生成”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5.在选题上,要避免“空而玄”,突出“小而新、真而实”
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论文选题范围要合适。题目不能太大、太空、太宽。即论文切入点具体而细小,针对教学中某一个具体问题或现象。比如,针对习题教学,可提出《高中地理科学探究类题型特征透析》《高考地理研究性学习类题型特征及解法例析》。二是课题选题要新。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不重复别人的研究,但可以在他人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或有所创新。三是课题选题要实。即具有实用性、现实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针对教学评价难点,确定《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笔试命题的编制技术与方法研究》《高考地理创新试题的设计特点与发展趋势》,则十分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四是课题选题要真。即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符合学科规律。五是课题选题要简。即选题要简单明了,不故弄玄虚。
除此之外,地理教学中课题研究选题的一般策略,还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质疑策略。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从一般问题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来认识原有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通常需要摆脱原有思维定式和已有知识的影响。(3)类比与移植的策略。通过迁移、移植,借鉴、类比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4)模仿策略。即通过对其他课题的思路、研究方法的模仿,进行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