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亚洲“四小龙”信息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发展历程论文,工业论文,四小龙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二十年来,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这几个同处于亚太地区的小国其工业化和国际贸易所经历的道路各具特色,特别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更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工业方面,各自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我国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信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在整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大力发展电子工业,为90年代计算机工业和通讯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表1中可看出亚洲“四小龙”在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工业向信息工业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对整个经济增长所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1 “四小龙”电子工业产量及占GNP比重

资料来源:蔡绍莹:“四小龙”信息服务业初析研究报告

一、韩国信息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韩国信息工业的发展走的是先依靠国外技术以形成低级产业,在此基础上加强研究与开发,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产品的质量与技术含量的道路。70年代末以前,韩国电子工业推行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主导型的产业发展战略,用来料加工电子元器件及低档家电产品出口、使信息工业逐步发展出来,所以在这段时间电子元器件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较快,进入80年代,韩国开始开发和研究信息技术,大量向计算机、通信产品工业部门投资发展,使信息工业产值从1980年到198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72%,高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增长率(见表1:“四小龙”的电子工业产值及占GNP比重)。进入90年,韩国的信息工业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1994年,韩国半导体产品的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而半导体存贮器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家用类电子产品也涌现出象三星、金星等一大批世界名牌,韩国在随机存贮器芯片的开发与生产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1989年16兆位芯片的开发,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1992年,韩国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个64位芯片,1994年,三星电子在世界上首次试制256兆位芯片获得成功,前后仅10余年的时间,韩国在半导体芯片方面的技术超过美国和日本,韩国产业界普遍认为,韩国的半导体是第一个可以凭质量和技术与日本一决高低的产业。

韩国的信息工业缘何会在短短十多年内从无到有,一跃成为信息产业的排头兵呢?(参见表2),其成功之道主要有:

表2 韩国电子工业中计算机的比重(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韩国电子工业振兴会(EIAK)调查报告

1.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创建和发展信息工业。仅1981年以后的5年韩国政府就投入了上千亿韩元的巨额资金,并在土地租用和贷款、税制方面予以优惠。韩国企业财团等民间组织也在信息产业的创建和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

2.高度重视研究与开发。韩国在关键信息技术方面由原来零散组装发展到独立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据统计,韩国半导体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其总销售额的10%以上,电器产业的开发研究费占销售额的5%,其它产业仅为2%左右。同时各大信息企业还不惜重金从国内外选拔聘请专家。如在三星电子集团,研究开发的经费占其销售额的12%,在半导体部门1.2万余名职工中,技术人员达3500余人。

3.以引进带动开发,通过开发实现产业化。日本在80年代初,为减少生产成本,各大信息企业纷纷在海外大量投资设厂,韩国抓住机会,从生产电源、键盘开始,逐渐发展生产监视器、打印机和主机板,使得本国的计算机产业10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由此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并将大量资金再投入研究与开发新的信息技术,形成一种引进—消化吸收—研究开发—大规模生产的良性循环。

4.制订了科学、适用的产业发展政策。60至70年代,韩国选择了优先促进重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把优惠的信贷条件作为促进造船、化工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使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韩国国民生产总值急剧上升,在80—90年代,再把大量资金投入信息工业,并提供优惠政策,奠定了信息工业的资金和技术基础。

5.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60年代初,韩国就大力加强国民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以理工科大学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教育体系不断扩大。同时信息工业比重的不断上升对技术的需求也使得过去那些纯学术单位的科研人员逐渐深入产业活动,促进了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不断涌现,为80年代信息工业的腾飞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6.坚持信息产业走外向型发展战略。韩国政府为信息产业走外向型发展的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努力使其信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运用出口免税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等手段推动出口,并采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外国电子产品出口,保持本国市场的政策,为扶持和促进信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保障。

7.抓住机遇,紧跟时代潮流,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韩国在1994年3月23日确定的关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综合计划中提出,到2015年,韩国政府将先后投资44.8万亿韩元(1美元约合807韩元)来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年到1997年,投资1.6万亿韩元。第二阶段从1998年到2002年,投资4.4万亿韩元,第三阶段从2003年到2015年,投资38.8万亿韩元。虽然韩国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方面不像美国那样声势浩大,但其计划周密,投入力度都大有执亚洲牛耳之势。

二、台湾信息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台湾的信息工业在70年代初尚属空白,7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各国纷纷将资金、技术转向成本低廉、市场潜力巨大、有利可图的台湾和东南亚,台湾抓住时机,发展计算机制造工业,经过近1年多的努力,台湾的计算机工业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信息产品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占有率(见表3),1981~1988年出口值平均增长74.2%,8年间共增长约48倍,信息产品的出口比重逐年提高,从1982年的5%上升到1985年的25%,1988年又猛增到39.6%,可见在其出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表3 台湾信息产品出口值及其在电子工业出口中的比重(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台湾资源工业策进会1990年调查报告

从台湾信息工业的产品结构分析,台湾信息产品中以个人计算机、主机板、监视器为主导产品,监视器、鼠标器、扫描器产量都居世界第一(见表4),笔记本式计算机占全世界产量的22%,成为世界第三大供应基地。1991年台湾的信息工业的产值跃居世界第6位。

表4 1991年台湾信息产品产销状况(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台湾资源工业策进会,1992年调查报告。

台湾信息工业的发展,主要以计算机工业为核心,从大量生产计算机硬件及外部设备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确定主要产品,以主要产品带动其它信息产品的生产。台湾信息工业的主要产品的生产情况如下:

(1)监视器:台湾生产的监视器占世界配套市场的50%,该产品正发展到一个重要转折点,据统计,1994年上半年的产量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产值也只值长了3.2%,这是低档监视器生产外移的必然结果,如把海内外情况综合统计,则产量仍提高了24.8%,达到1083万台,产值为22.42亿新台币。上升幅度为24.5%,其市场需求遍及世界各地。1994年上半年台湾监视器出口了50万台,占全部销量的比例(由于激烈竞争)则由33.7%下降到31.7%。亚太地区市场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4.6%,达到292.7万台,占全部销量的17.8%,其中南美及南北非等新兴市场销售成绩也不错,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3.3%,超过50万台,而1994年下半年监视器产量比上半年增长5%左右,达1230万台,其中配合PENTIUM等高档PC机的15英寸监视器以及绿色监视器仍是最受欢迎的产品,有如此广阔的市场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台湾信息工业中监视器的生产在信息产业中所起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2)主机板:台湾生产的主机板占世界配套市场的83%,占有绝对优势,在激烈的计算机硬件产品竞争中,台湾推出优质低价的产品,以压倒优势,在1994年使过去的竞争对手成了现在的客户。1994年上半年台湾的主机板的产量为443万片,比上年同期的341.1万片增长了29.9%,产值比上年同期的3.88亿美元增长了20.8%,达4.69亿美元,且随着PC机高档化,台湾在1994年将主机板生产转移到PENTIUM主机板上来,以适应世界计算机市场的发展。台湾的主机板主要市场在欧洲,仅1994年上半年,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4.3%增加到49.2%,北美市场所占比重则由上年的35.1%下降到30.2%,但销售量仍上升了11.8%。亚太地区市场的比重也有较大幅度增长,比上年增加了12.5%。因此,台湾的主机板生产是信息工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台湾得以成为计算机硬件生产工业位于世界前列的重要产品。

表5 新加坡信息产品的内销与出口值 单位:百元新元

资料来源:蔡绍莹“四小龙”信息服务业初析研究报告

台湾信息工业得以迅速发展且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部分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信息工业走高起点、高技术化道路。台湾的电子工业并无优势,但台湾抓住80年代计算机发展的时机,在人财物方面高投入,并配以政策保障,紧跟欧美的计算机新技术和新产品。

2.岛内信息化程度提高迅速。台湾由于8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快,在工业化道路上不遗余力地促进社会信息化,来刺激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带动信息工业的发展。到1994年,台湾的计算机装机量累计达160万台,普及率首次超过10%。台湾市场规模虽比不上美国、欧洲,但台湾却是全球最敏感的计算机市场,它与国际市场同步发展,几乎最新的产品在台湾市场上都可以看到买到。

3.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仅岛内有旺盛的需求,还不足以使台湾有如此发达的信息工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和措施上,台湾是较为成功的。台湾的计算机生产厂家,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使其产品在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产品能够顺利地打入国际市场。

4.确立优势产品,把重点产品和一般产品结合起来,保持信息工业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台湾的信息产业,其核心在于计算机硬件的制造和生产,如果靠岛内的技术力量和信息工业基础,生产计算机整机的能力是勉为其难的,所以只有根据岛内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硬件的一些产品为优先生产的拳头产品,与国外大的计算机公司联合,才可以在国际计算机制造业中站稳脚跟,获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功,然后配套生产一些普通产品,带动了岛内的计算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5.向欧美国家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不失时机地利用新技术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新加坡信息工业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新加坡信息工业起步于70年代,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引进技术以及外商的投资建厂,使新加坡的信息工业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后期发展速度惊人,既坚持发展电子工业,又大力发展计算机硬件及外部设备制造业,1986年新加坡信息产业的产值为14.92亿美元,1987年为25.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占当年电子工业产值的31.9%。1987年生产大型机400台,中小型机约1200台,个人计算机70万台,其中55%为16位机。从表5中可知新加坡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新加坡的信息产品的国内市场及出口情况十分看好,政府对中小企业采用计算机采取有力的促进措施,在总销售额14.8亿新币中,硬件销售额为10亿5907万新元,相当于总销售额的71%,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工业的发展。

新加坡信息工业的主要产品是磁盘机、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和多媒体声卡。到1994年新加坡的电子工业产值达493亿新元,比1993年增加了22%,电子制造业产值占了制造业总产值的一半,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通讯产品、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元器件等构成了新加坡的信息工业。新加坡的电脑磁盘机的生产,新加坡的电脑磁盘机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即全球每二个磁盘机中就有一个是新加坡制造的。仅1994年新加坡就生产了2950万个硬盘机,120万只光盘机,产值为110亿新元,占电子制造业的22%,是新加坡电子制造业的第一大产品,几乎世界上所有制造硬盘机和磁带机的跨国公司都在新加坡设有工厂,新加坡还是美国Compaq等著名计算机公司生产计算机和销售计算机的基地。同时,新加坡还主宰了世界多媒体声卡市场。仅1994年多媒体的产值就有98亿新元,比上年增长24%(同期全球增长率为15%),占本国制造总产值的20%,新加坡Creative Technology公司是世界上头号声卡生产厂商,目前月产Sound Blaster卡30多万块,占世界声卡市场的55%。Azteech System公司是世界第三大声卡生产商,其声卡占世界市场16%的份额,该公司打算将产量再提高50%,使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增长到20%。1994年还在深圳建立了一座月产声卡12万块的企业,力图占领中国市场。自1992年来,Azteech公司相继推出了6种声音芯片,得以保持世界市场的较高份额。另外,在1994年新加坡的计算机外设生产和打印机、传真机也高达500万台,它的通讯产品(包括电话机、调制解调器、交换设备、传呼机等)在1994年的年产值也高达24亿新元,成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重要的产销基地。

新加坡发展信息工业措施得当,成效显著,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成为世界各大信息工业厂家的产销基地。新加坡虽然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工业基础较差,但它利用其优势的地理位置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具有先进信息技术的著名厂家在星岛建立生产基地,先期成功地引进日本的电子类产品,以开创信息工业的基础,然后又不失时机地引进美国大的计算机生产厂家,以销售促进生产,逐渐发展自己的信息工业,一举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功。

2.注重优势、选择重点,以拳头产品带动产业的配套发展。新加坡发展信息工业的策略是寻找一条借用国外先进技术,而自己又有生产能力和有广阔市场的信息工业发展道路。避开技术要求高、生产复杂、产品更新快的信息产品,而选择技术较为成熟的磁盘机和声卡作为拳头产品来对国外大公司的信息产品进行配套生产,并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既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也能跟得上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同时也吸引了世界上各大信息厂家,成为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信息产品重要的产销基地。

3.优惠的产业政策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新加坡是一个自由贸易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以贸易为主,但80年代制订了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国家鼓励和扶持信息工业的发展,为信息工业提供资金、土地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使信息工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由于新加坡是文明国家的典范,历来注重对国民素质的教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也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人力保障。

四、香港信息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香港的信息工业自70年代始,70年代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微处理器的推广应用,促进了香港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使电子工业逐渐成为香港经济的一大支柱。电子产品的生产从简单的收音机等低档消费类电子扩大到包括存储设备、个人计算机、外部设备、通讯产品、传真机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香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隶属关系,所以香港主要以发展转口贸易为主,兼做加工业,但随着成本的逐渐提高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香港实施的引进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工业,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举措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香港是第一个拥有全数字系统电讯网络的城市,按人口平均计算,传呼机用户数目居世界首位,国际电讯使用率全世界最高,图文传真机的数量,名列全世界第二,还是东南亚地区电话密度最高的地区。

目前,香港正致力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主要发展领域有:

1.网络系统:包括大型网络技术、设备、服务器等网络所需的配套设备。

2.商用通讯:包括区域网络,有线和无线服务网络,以及实现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一体化的多媒体技术和装置。

3.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教育设施:这类产品包括开关系统、用户终端、图像通讯技术和装置。

4.医用图像技术产品:包括医用图像通讯网络设备、医用图像装置和仪器、液晶图像技术及产品等。

5.医用电子器械和仪器:这类产品主要开发人体临界参数监测装置和整个监测系统,生物医用传感器、可移动病人多参数电子监测器、医用图像工作站等设备。

6.电子材料技术产品:包括硅片表面杂质和疵点的监测设备、CZ硅片碳和氧的测定设备等、集成电路外延层技术等,以及液晶显示器用材料等等。

标签:;  ;  

亚洲“四小龙”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