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研究评述论文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研究评述论文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研究评述

张 蜜

【摘 要】 概述关键期的含义,对比关键期假说中存在的不同观点,对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对没有明确有力的证据支持或否认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存在的研究进行介绍。

【关键词】 关键期;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

引言

关键期一直是语言习得理论研究与语言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从关键期假说产生至今的几十年间,大量学者、专家对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是否会对人们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为了证明各自的观点,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然而,这些研究的结果是多样的,即使到了今天,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将通过对比不同观点,证明没有明确和强有力的证据证实语言关键期的存在。

一、关键期介绍

关键期是指人们在生命中可以获得某种特定技能的某个重要时期。动物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适当的刺激而获得这种技能,则在其他阶段很难甚至不能获得这种技能(Siegler 2006)。研究者认为,许多生物体的认知能力发展是有关键期的。例如,威塞尔和胡贝尔(Wiesel&Hubel,1963)通过缝合刚出生幼猫的一只眼睛,使其避免接触阳光,三个月后拆线测试幼猫视力,结果发现被缝合的眼睛没有视力,未被缝合的眼睛视力正常。这个实验说明幼猫的眼睛必须在出生后接触阳光才能正常发育,支持了视力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另一个支持关键期假说的例子是索普(Thorpe,1961)发现的,他指出,黄鹂鸟必须接触同类雄鸟的歌声才能发展其唱歌能力,否则它们将失去唱歌能力。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生物的认知能力发展关键期的存在。然而,人类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否存在仍然是有争议的问题。

④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Ca2++2ClO-+H2O+CO2==CaCO3↓+2HClO

二、关键期假说与第二语言习得

关键期假说最初是从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提出的。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引起了语言学研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认为关键期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与第一语言习得类似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只能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习得第二语言,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他们的二语水平将很难达到与母语同样的语言水平。

(一)二语习得中关键期的理论解释

在关键期假说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语言学并不孤立;它与许多其他专业领域相关,如神经学、心理学和生物学。在这些不同的专业领域中,都对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存在着相关的理论解释。

如隆(1990:274)所述,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证明关键期不存在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培养那些在关键期之后才接触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能达到母语的熟练水平。为了证明这个猜想,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此外,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普遍语法(UG)理论认为人们天生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被描述为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一个想象中的“黑盒子”,这个“黑盒子”中包含所有人类语言都适用的原则,从而使人类可以很容易地习得一种语言(戴炜栋、何兆熊2010:142)。普遍语法理论认为,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之后,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这些语言习得机制将随之消失。这种观点通常用于解释早期第一语言习得和晚期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差异。这个理论的弱版本认为,成年人在脑中仍然存在语言习得机制,然而,由于很多原因,学习者无法激活它。伯德桑(Birdsong,1999)认为这不是普遍语法引起的二语习得问题,而是第二语言参数引起的问题,在关键时期后,参数应该重置。

第三,形成海量的二次文摘与引文数据库,在期刊评价上占据位置。传统学术界,期刊是更新周期短有同行评审的出版物,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期刊的评价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评价。

我要说,“梅赛德斯-奔驰G级越野车”在中国市场的形象,星光璀璨的豪华气息远超过了它车名中所强调的“越野”二字,所以绝大部分生存在中国的G级越野车还是有它们的遗憾的—前中后三把差速锁被启动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也不会成为任何一代G级越野车的主人,所以我用电脑敲出来的遗憾情绪也无助于那些蛰伏在都市柏油公路上的G级越野车去做它们最擅长的事情。但是,如果真的有机会启动它们的差速锁,哪怕是让它们的轮胎真正体验一下除了柏油路面之外的环境,在我看来,都无异于是一次能被广为赞颂的“慈善”行为了。

这些只是研究人员对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假设提出的部分解释。为了证明这些解释,研究人员对二语习得中关键期的存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二)支持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研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神经语言学家认为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分别存储在人脑的不同位置。金、罗肯等(Kim,Relkin,et al.1997)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测试的方法,对大脑中L1 和L2 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晚期双语者的大脑中L1 和L2有两个不同的激活区域,然而,对于早期的双语者,激活区域是相同的。这个结果显示了关键期存在的可能性。它证实了早期学习者与晚期学习者大脑中语言存储的差异,但不意味着在关键期之后,晚期的双语者的第二语言不能有像母语般的表现。

心理语言学中也存在对关键期假说的一系列研究。最著名的是由约翰逊和纽波特(Johnson&Newport,1989)进行的研究。这个实验的参与者是一所美国大学的46 名已经移民美国的学生和工作人员,他们到达美国时的年龄不同,在3 岁到39 岁之间,他们的母语分别是汉语和韩语,第二语言是英语。这个实验从语法判断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词汇与句法的表现与23 名英语母语者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那些在3 到7 岁时移民美国的参与者的表现与母语者相似;8 到17 岁时移民美国的参与者表现有所下降,移民时年龄大于17 岁的参与者的表现比年龄小的参与者的表现更糟糕。该实验结果表明,参加者的移民年龄与其语法判断任务中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虽然约翰逊和纽波特的研究成果支持了关键期的存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参加者接触英语的时间长短不同,其中有一些接触英语5 年,有些在美国不间断学习3 年(接触英语的时间从3 到26 年不等),所以这将是影响结果的一个问题。第二,语言包括很多方面,如词汇、语法、发音等。这项研究只是通过测试语言的语法方面来代表二语习得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

支持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证据主要来自三个不同的学科:神经语言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

心理学从协同演化和语言规模的方面提供支持的证据。赫福特和柯比(Hurford&Kirby)用模型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语言规模与习得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进化机制的关键时期的结束年龄约为青春期,社区语言的规模可以自我调节确保语言学习者能够在关键时期获得最多的知识。他们认为从句子的简单元素开始学习语法,然后逐渐将句子扩展到更长的结构的语言学习者可以成功地学习语言。那些不从语言的小部分开始学起的语言学习者不能习得这种语言。这个研究表明,语言学习成功的意义在于记忆活动的逐渐扩大,这意味着必须安排更多的时间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来获取足够的语言,以便为下一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在关键期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他们以后就无法习得语言。赫福特和柯比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社会的革新发展,语言规模随之扩大;(2)学习的速度通过自然选择随着生物机体的发展而发展;(3)语言的规模和习得的速度过程相互协调,从而得出:青春期=规模/速度(p.6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尽管有一些证据支持二语习得中关键期的存在,但有一些研究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接下来的部分,本文将列举一些反对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例子进行对比研究。

(三)反对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研究

尽管之前的研究支持二语习得中关键期的存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问题是关键期会持续多久,具体来说就是它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对此,研究人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洛菲尔德、乔姆斯基等(Lenneberg,Chomsky,et al.1967)指出,临界年龄从2 岁到青春期;平克(Pinker)认为从6 岁到青春期;克拉申(Krashen,1973)主张关键期会在大脑侧化完成(5 岁)时结束;潘菲尔德和罗伯特(Penfield&Roberts,1959)认为9 岁时结束;而约翰逊和纽波特(1989)则称关键期在15 岁结束。

即使这些支持二语习得关键期存在的学者对二语习得的年龄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不止有一个关键期的存在。一些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语言的复杂性,语言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关键期不是唯一的。隆(Long,1990)提出,句法习得的关键年龄是15 岁,而语音习得的关键年龄是6 岁。威尔克和蒂斯(Werker&Tees,1984)进行了一项实验来研究婴儿和成年人对非英语声音的识别能力。实验的结果是成年人不能区分差异,只有大约10—12 个月大的年幼的婴儿可以。这项研究似乎表明,语音习得的关键期不到1 岁。上面的这些例子表明,关键期非常复杂,没有单一的关键期存在。

纽波特(Newport,1990)认为,认知方面的不成熟对语言学习是有好处的。她指出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是由于他们的认知限制使他们可以在较小的模块化语言输入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相反,成年人是通过分析语言材料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这种成熟的认知能力使成年人不能适应模块化的语言任务,从而难以取得二语习得的成功。

首先,神经语言学认为在脑侧化形成之前,在大脑的两侧有两个语言区域与语言学习相关。人类左侧大脑的语言区域控制着人类母语的学习,而右侧大脑的语言区域控制着人类第二语言的学习。然而,随着大脑各区域脑功能的不同专业化分工,右脑中存在的功能不明显的语言区域随之消失(Fromkin,Rodman,et al.2013)。另一种理论认为,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之后,由于大脑侧化,大脑中对语言学习有至关重要作用的神经元逐渐失去灵活性。

伯德桑(1999)挑选20 名成年学习者作为参加者。这些参加者的第一语言是英语并在成年之后将法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这项研究选择高级法语语法来测试这些参与者是否可以达到与母语者相似的成绩。研究的结果是,15 名参加者与母语者得到相似的成绩,其他5 名参加者的成绩略低于母语者。这项研究给出了一个例子,即成年学习者可以获得与母语者一样好的高级语法。这表明二语习得在语法方面不存在关键期,也表明年龄不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唯一因素。

怀特和杰纳西(White & Genesee,1996)进行的另一个实验是测试89 名第二语言是英语的演讲者,通过使用语法决策任务,基于问题的任务和面试来看他们的第二语言是否属于本土级别。这些任务的目的是评估参与者的发音、形态、语法、流畅性及他们如何选择单词的表现。经过这些测试,研究人员将结果与参与者第一次接触第二语言的年龄进行比较,以了解年龄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怀特和杰纳西(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关键期以后首次接触英语的人有能力实现本土化的水平。这项研究证明,成年人有能力获得和儿童一样的第二语言;另一方面,它反驳了这样的想法:在关键时期之后,人类不能获得本土化的第二语言。

根据怀特和杰纳西(1996)的研究结果,伯德桑和莫林思(Birdsong & Molis,2001)进行了一项研究,其重点不仅在于证明成年学生可以达到本土化语言程度,而且是为了验证用约翰逊和纽波特(1989)相同的研究方法来检验其实验结果的普遍性。结果发现,伯德桑和莫林思的研究结果与约翰逊和纽波特的研究结果截然不同。在语法判断测试中,约翰逊和纽波特(1989)的实验中,23 名成年参与者中只有一名达到92%的准确率,而在伯德桑和莫林思的实验中是32 名中的13 名得分达到92%或更高。本研究在两个方面对关键期提出了挑战:首先,在关键时期之后,成人可以达到母语般的二语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复制约翰逊和纽波特(1989)的研究,发现约翰逊和纽波特(1989)的研究不具备可靠性,不能被认为是支持关键时期存在的有力证据。

主要体现在:一是普遍存在信息化、现代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现象,从而导致装卸效率低,进而导致联运效率低下,多式联运优势无法显现,整体竞争力较差,过于依赖客户,货源可持续性差。且各节点整体规模都不够大,缺乏规模化的区域性枢纽节点,联运规模无法实现。同时,各节点内道路建设还不够到位,无法实现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切换。

一个挑战关键期假说存在的典型例子是加拿大人马克·亨利·罗斯韦尔,他的中文名叫大山。他以一口流利的中文而闻名,他不仅在语法上,而且在发音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他19 岁开始学习普通话,两年后,第一次接触汉语。之后,他到中国继续学习,从那以后,他就住在中国。虽然大山在青春期(关键期)之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但他可以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这个例子证明,关键期不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基本要素,在关键时期之后,人们也可以达到本土化的语言熟练程度。

结语

本文通过对多年来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实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对二语习得中关键期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直至今日,仍然没有明确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或否认二语习得中关键期的存在。因此,对于未来的研究,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关键期,仍然是二语习得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引用文献

戴炜栋,何兆熊.2010.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42.

Birdsong,D.1999.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M].London:Routledge.

Birdsong,D.& Molis,M.2001.On the evidence for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44(2):235-249.

Fromkin,V.,Rodman,R.& Hyams,N.2013.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M].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

Johnson,J & Newport,E.1989.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maturational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SL[J].Cognitive Psychology,21(1):60-99.

Kim,k.H.S.,Relkin,N.R.,Lee,K-M.&Hirsch,J.1997.Distinct cortical areas associated with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s[J].Nature,(388):171-174.

Krashen,S.D.1973.Lateralization,language learning,and the critical period:Some new evidence [J].Language learning,23(1):63-74.

Lenneberg,E.H.,Chomsky,N.& Marx,O.1967.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New York:Wiley.

Long,M.H.1990.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language develop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2(3):251-285.

Newport,E.L.1990.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language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4(1):11-28.

Penfield,W.& Roberts,L.1959.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iegler,R.2006.How children develop[M].New York:Worth Publishers.

Thorpe,W.H.1961.Bird-song:the biology of vocal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in birds [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Werker,J.F.& Tees,R.S.1984.Cross-language speech perception:Evidence for perceptual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J].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7(1):9-63.

White,L.&Genesee,F.1996.How native is near-native?The issue of ultimate attainment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3):233-265.

Wiesel,T.&Hubel,D.1963.Effects of visual deprivation on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y of cells in the cat’s lateral geniculate body[J].Journal of Neurophysiol,26(6):978-993.

作者信息:473000,河南 南阳,南阳师范学院

标签:;  ;  ;  ;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研究评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