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错位的现象及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耻感及其道德价值
伦理学上的“耻”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否认和贬抑,是一种负面的否定的评价。耻感就是羞耻感和知耻感。羞耻感主要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绪体验。知耻则是对在认识理解耻辱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耻辱的自觉的规避和抵制和抗拒。道德耻感源于人格和道德品质的缺陷。耻感丧失则意味着个人为防止进一步过程而设置的最后防线的全面崩溃。
就个人而言,耻感首先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它在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其次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它也是人的道德底线。同时它还是人自我约束、回避耻辱、道德进步的动力。就国家而言,“耻感”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民族凝聚力。大政治家管仲就将“耻”列为治国“四维”。
二、耻感错位的表现
(一)危害祖国、背离人民:一种印有56名“历代首相”头像的日本进口陶瓷茶杯曾销入广州一些大商场,上面竟印有日本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九一八”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深重的灾难的日子,然而一些公司却把这个日子当成开业之日,因为“九一八”竟然是“就要发”的谐音……战犯成为卖点,国耻日“开张大吉”。耻感错位也发生在官员身上:视群众生命如儿戏,贪污腐败,等。
(二)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愚昧无知有两种。一种是没有文化,缺乏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另一种是违背科学规律野蛮决策,野蛮生产等。好逸恶劳在一部分人身上表现突出:满足于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躺在父辈打下的基业上面,坐享其成,挥霍无度。
(三)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这类表现很多。如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商业欺诈,乱排污水。著书者抄袭他人作品,专家出具虚假认证等。
(四)违法乱纪、骄奢淫逸: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滥用职权。部分民众无视法纪,大到暴力抗法,小到占道经营,破坏公物、打架斗殴。骄奢淫逸主要体现在生活作风中。
三、耻感错位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价值观的扭曲。
这是由于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由东西方文化碰撞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造成的。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中个人的行为代表家庭,以家族的荣辱为前提。对家族的责任无形中起到约束个人行为的巨大作用。近代政治运动,使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甚至全面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化及“全球一体化”,更加剧对传统道德的否定。
2.道德意识下降。
首先是体现在官员道德素质降低。我国传统上的“官本位“以及目前仍在采取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使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及其所体现的道德,在客观上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的航标和风向标,对社会风尚有着深刻影响。其次是整个社会对道德的轻视。由于历次运动中奉行政治高于道德的原则,渐渐造成了人们意识中对道德的淡漠和忽略。
(二)客观原因
1.传统道德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失落。首先是传统道德本身存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因素。传统道德中强烈的羞耻和知耻观念,曾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但在改革开放后,人们长期在压抑状态中积蓄着的原生欲望以极大的强度进发出来,冲毁了本不甚合理的原有道德。传统的耻感文化观念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控制力迅速减弱。其次是传统道德中也缺少支持现代道德的伦理元素。梁启超曾说中国人“公德殆阙”、“偏于私德”。传统美德重私德,在现代生活实践中特点与现代以公德为重心的道德规范是矛盾。
2.道德教育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四方面:错误地以树几个典型,来代替道德教育的“重宣传轻教育”;只重输道德观念轻视品格养成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形成的“重空洞说教轻行为养成”,忽视可以没激起人心中的羞愧和愤慨之情的“耻”德教育,“只讲正面教育不讲反面教育”;及不合理的内容安排造成“教育内容的倒置”。
3.社会机制的不完善。首先体现在评价与分配机制。不公平的评价和分配机制,会导致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良心或不得不如此。第二是导向和监督机制。缺乏可操作的监督机构,官风不正,上行下效,导致社会风气不正。其次,舆论和媒体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为一些不良观念推波助澜。第三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到位。规定不完善或者有规不执行,或者执行而不严格。
(三)经济不发达。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主义也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在温饱之后懂礼貌,知廉耻。事实上,一些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好的国家,人们公德意识强,社会秩序好,究其原因也与他们拥有的丰富的物质生活,及受到的良好教育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