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在很多大城市当中也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其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设计人员应正确认识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的深刻意义,积极的将其引入园林景观设计之中,达到优化园林景观的目的。文章将从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以及植物配置措施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旨在提高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措施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园林景观作为这一目标的重要体现,则更加值得人们去为之研究与探索。伴随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自然也需要提升生态园林的设计要求。因此,应重点认知节约型生态园林设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通过相应的配置原则确保其植物配置的合理性,进而提升园林的观赏价值。对于节约型生态园林的设计,应该科学运用的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美学等综合知识,促使生态型园林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精神需求,推动节约型生态园林理念实现延续性发展。
1节约型生态园林概述
节约型生态园林需具有绿化环境的特征,同时其也应为人们营造艺术性与美观性较强的环境,进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适宜的生活空间。另外其还能够有效地完善和改进周围的生态环境,利用植物吸收大量的噪音和空气污染,全面优化环境,从而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这里需要高度重视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才能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2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2.1尊重自然、以自然为主的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本质上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因此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其应该遵循的最首要的原则,园林景观设计首先必须要对该地域的自然环境给予最高度的重视和尊重。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要求必须以自然为主,尽可能的减少人工建造对于自然生态的干预。这里的自然为主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充分利用自然的水力、太阳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和维护,减少人工干预能耗,减低碳排放;其次是艺术创造上要审视自然之美,主张生态之美,实现人工雕琢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2.2生态可持续原则
现代园林设计尤其是节约型的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生态可持续原则,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上讲,园林景观设计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针对某一孤立元素进行设计是不可行的,必须要以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里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基于自然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使得园林景观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有机综合体系,达到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的效果。
2.3资源节约、循环集约的原则
实现节约理念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于资源利用的节约,高效和循环是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节约应该重点关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对于物质资源的重复循环使用。实现途径有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使用新能源、材料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等。例如可以多种植植被和森林等绿色植物,提高绿色覆盖率,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同时,不仅要对资源和能源做好循环集约管理,同时也要关注园林的建造过程,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对建筑材料的集约使用,也是反映节约理念的重要内容。
3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措施
3.1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就园林的建设过程来说,除了应该以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其依据之外,还需保证其选择的植物生长过程不会发生异常现象。以此,配置方案中应该根据该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类型,进而确保凸显其自身的观赏价值。首先,气候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园林处于经济与技术水平较低的地区时,可根据其气候环境选择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类型。比如,栾树、无患子等树木通常栽种于亚热带地区。其次,土壤环境。各个地区的土壤特性具备相应的差异性,而各类植物也对土壤具备差异性喜好。比如,杜鹃喜欢生存在酸性土壤中,且pH值5.5~6.5是其最适宜的土壤环境。黄杨、柽柳、侧柏等比较耐碱性土壤,且pH值7.5~8.5、钙质含量多的土壤是其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最后,太阳照射,分析植物需要的太阳照射条件时,可做好喜阳喜阴植物搭配,进而促使园林空间得以大幅度提升。
3.2坚持生态多样性
群落的组成可通过相应规模和层次的植物群落设计得以体现,只有分析其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才能促使群落的生长更具稳定性。不只是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属于植物群落,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人工植物群落,此类群落中长期具备生物多样性特点,在生态学和园林美学的结合基础上选择该地区原有的稳定植物群落,进而对其组合实施健康、稳定性开发。此外,植物配置在互惠共生原理的匹配原则上设计群落。比如,菌根可和云杉、核桃、兰科植物等实现共同生存;黑接骨木分泌物可促进云杉生长,还能促使云杉根的分布情况更具优势。
3.3促进以人为本进行合理化配置
进行植物配置时,应从“人”这一服务对象角度出发。把人类活动与对人类的影响纳入植物配置的考虑中。如,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注意服务人群的把握,尤其是对于特殊服务人群的考虑。在儿童与老人的服务空间里,应当考虑植物与其行为的影响。注意有毒植物的放置区域、放置数量与观赏价值相结合。在对疗养院与医院等区域,应当考虑服务主体的行动力与心理健康等。在对行动力的考虑时,应当与配置区域的道路系统相结合,充分考虑道路铺装材质与植物根系生长的情况,避免因植物根系生长过于发达而导致对较软路面的破坏,使得路面出现裂缝与凸起的区域,从而影响服务对象的正常行走,造成意外发生。在对服务主体的心理健康考虑时,应注重人的感官因素,通过植物的色彩、香气营造不同的意境,促进人的精神释放。
3.4树立全局观,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景观的营造
园林植物配置作为园林景观营造的一部分,对景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植物配置不应仅局限于小区域或小范围的考虑,而应该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考虑。如:在进行自然式配植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同种或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种植密度应有所把握,做到疏密得当;但在自然式配植中也未必无规律可循,应通过利用植物的体量、观赏距离与数量而考虑,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在明暗程度上,植物常采用背光面与向光面进行明暗对比,既可表现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面,也可表现在不同植株的位置的向光与背光。在形态对比上,考虑植物的体量大小与植株的高低,促进植物配置结构更加合理。植物配置时,还要重视色彩的搭配与变化,从而增强生态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
3.5大范围应用本地植物
植物配置时要合理利用本地的植物,这也是展现园林景观特色的有效途径,还可减少植物配置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在景观设计中可将当地的树种作为景观树,将花果树应用于园林当中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色彩,而且还可为蝴蝶、蜜蜂营造优良的栖息地,从而增强园林景观的美感。
结语:综上所述,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在生态功能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美的精神感受。植物配置在园林建设与园林景观构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园林植物配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城市环境的改善的、城市市容的美化以及园林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设计者在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自然、生态可持续、资源节约、循环集约的原则;并在植物配置中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坚持生态多样性,促进以人为本进行合理化配置;与此同时,树立全局观,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景观的营造,积极应用本地植物,以此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创建更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晓锐,陈宇康.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合理化对策[J].现代园艺,2019(05):112-113.
[2]李菲菲.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探讨[J].现代园艺,2019(04):86-87.
论文作者:高倩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植物论文; 节约型论文; 生态论文; 园林景观论文; 园林论文; 自然论文; 原则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