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教师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模式为目标,促使其最终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而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才会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在乐中学习就会把学习看成是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有了这种兴趣和愉快的体验,就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比如,学生在理解对角线的概念时,常忽视有公共顶点,此时可举反例,当老师提出一个反例后,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多数学生为找出反驳的例子,主动思考、分析、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思维活跃,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的一环,已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提出问题的意义:“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因此,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是一项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的课题。要提出问题必须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上课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创设观察的情景,使学生有机会通过思考提出问题。
3.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维,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最佳时机设疑。若在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易混处等环节设疑问难,可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考虑个性化的需要,要依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
同时,也要注重渗透学法,使学生善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注意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多题一解培养化归思维。要鼓励学生多提问,爱提问,喜欢问为什么。只要学生不是存心捣乱,不管他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以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或者根本不着边际,而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回应,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的减弱。当然,对于学生的发问更不能挖苦、讽刺。要想到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心中的疑团,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的化解。
4.注重探究解题方向,运用正确的解题策略
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题紧密相关,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体现在解题的质量上而不是解题的数量上。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重复操练,搞题海战术,而应注重帮助探求解题方向,运用正确的解题策略。教师在指导解题时让学生真正经历以下思维过程:从题目的条件和求解(证)的结论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用于记忆系统中的认知结构,确定具体的解题行动方向;从多个解题方向中选取其中简捷的途径,得到最优的解法。以上两点不仅可以在较难的综合题中实施,也可在较易的基本题中实施。经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5.拓展例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所共知,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而学以致用,则是教和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如果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应用功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在教“从买布问题说起”、“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等内容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问题意识,提高了自己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6.尊重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当课堂教学中发现意外,学生的探究结果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指责学生的过错。只有尊重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变无效的探究为有效的学习过程。
论文作者:李金桃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过程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