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界论文,近两年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政治文明的概念、内涵及特征
大多数学者在界定政治文明的概念时,都会提到1844年11月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首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此后,江泽民在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说明了提出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政治文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八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就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4-505页。)
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可以区分为广义的政治文明和狭义的政治文明。广义的政治文明包括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思想文明和政治活动文明,而狭义的政治文明只包括政治制度文明。(注:刘李胜:《制度文明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就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从静的角度说,指人类社会政治过程中取得的全部成果;从动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注:虞崇胜:《浅议政治文明建设》,《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第四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进步的状态和成果就是政治文明,包括政治制度的进步,政治活动的进步,政治思想的进步和政治管理技术的进步。其结构是:适应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组织;良好的政治关系和政治局面;进步的政治意识;先进的政治管理技术。(注:冯举主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2页。)
第五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社会实践活动中,依据一定的经济社会形态所创造的政治社会形态。它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形式;政党制度;国家的管理体制;军事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法律制度等。(注:王中兴:《必须实现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学习与研究》1997年第1期。)
第六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自身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的积极的政治成果和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注: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第七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是一定历史阶段国家为协调和实现社会全局利益而进行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即国家的治理形态及其达到的水平。(注:谭君久:《论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第八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是指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社会上多数人对待政治生活的合理性倾向,它包括政治权威产生和运行的合理性,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的合理性,人们的政治生活存在的合理性等内容。(注: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学习时报》2002年第10期。)
关于政治文明的内涵,有的学者指出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思想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活动文明,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其核心部分。有的学者认为,政治文明的内涵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有的认为政治文明只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等方面。
对于政治文明的特征,学者们一般都认为政治文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其一,具有阶级性。政治文明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阶级性是其本质属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任何形态的政治都是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治,超阶级的政治文明是根本不存在的。其二,具有复杂性。政治文明不仅表现在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具有多种政治文明形态,而且表现在政治文明的内在结构呈现出多元性。这种多元结构表现为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等等。其三,具有动态性。政治文明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断地改变其内容和形式。不仅表现在政治文明的阶级内容和性质会发生变化而且还表现其阶级内容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机制的调整、健全和完善。(注: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其四,具有民族性。政治文明都受到特定的社会或国家的政治环境、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各国的政治文明除有共通性外,还有民族性的特点。其五,具有兼容性。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改造和治理社会的经验和智慧的进步成果,为各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取长补短的前提。(注:冯契:《论政治文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理论前沿》2003年第2期。)
二、关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在探讨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社会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三者构成的统一体。政治文明是社会的主要部分,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整个社会文明系统的主导和保证。政治文明的发展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杠杆,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政治保证。政治文明的进步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4-505页。)物质文明的发展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的发展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注:吴宏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发展政治文明》,《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有的学者在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保证。(注:虞崇胜:《政治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
学者们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朱勤军认为,社会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第一、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第二、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第三、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第四、和谐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其特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具有现代文明的属性,具有开放性,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注:朱勤军:《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1期。)
徐育苗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择,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注:徐育苗:《科学地界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陈炳水认为,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史一个崭新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指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具体表现为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政治道德、政治传统等;二是指社会主义的政党、社会集团以及公民个人实际政治活动的文明程度;三是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一是历史批判性,二是国体政体的一致性,三是主体的辩证统一性,四是理论与时俱进。(注:陈炳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特征、地位及其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二)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
王惠岩认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加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点和正确方向;能更广泛,更具体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对推动我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注:王惠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黄卫平认为,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一、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将现代建设视为一个全面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二、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一切政治文明成果;其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将会把改革深入到自身,以实现执政党的现代化。(注:黄卫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马克思现实》2002年第4期。)
宋海庆认为,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充实了新内涵,为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发展了马克思政治学说。(注:宋海庆:《论政治文明建设》,《唯实》2003年第3期。)
(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原则和目标
张江明认为,服务与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要完成以下任务:一是人民主国;二是民主立国;三是依法治国;四是制度管国;五是以党领国。(注:张江明:《新时期建设政治文明的战略意义》,《学术研究》2002年第9期。)
张萃萍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面临三大历史任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文明建设,这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二是要促进政治交往的理性化、法治化;三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公民现代政治理性的形成。(注:张萃萍:《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三大历史任务》,《天府新论》2003年第3期。)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原则问题,学术界都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依法治国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手段。只有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郑慧指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实现:其一、政治民主化,就是要政治日益为人民群众享有和运用,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参与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依法逐步扩大政治参与;其二、政治公开化,就是增强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彻底消解政治的封闭性和神秘色彩;其三、政治法制化,就是要真正根据法治的精神和法治的原则,构筑建立在尊重人格、尊严、自由、进取精神和合理要求基础上的法律体系,规定各种政治关系,规范各种政治行为,保证各种制度,依法运行,不断强化政治主体的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其四、政治科学化。政治科学化与政治民主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民主化解决人民当家的问题,解决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但多数并不意味着就绝对正确和合理,因而必须使政治科学化,科学政治决策,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其五、政治高效化,就是政治活动的主体进行政治活动要高效率和高效益;其六、政治清廉化,就是建立、健全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阳光工程,对政治权力实行严密有效的监控和制约,消除一切政治权力异化和腐败现象;其七、政治文化世俗化,它意味着政治文化具备了科学性、参与性、开放性、共识性和进步性。(注: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四)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
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学者们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路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途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发展政治文明过程中,必须对现行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消除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注:吴宏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发展政治文明》,《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只有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当前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三方面的改革: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注:张瑞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不断向前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努力建设制度文明。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继续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注:张瑞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内民主,为政治文明发展提供正确的民主发展导向。只有充分的党内民主才能更好地带动国家和社会民主的发展。发展党内民主,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陈铁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现途径》,《安徽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要有开放的意识,敢于和善于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是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而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逐步完善起来。但我们建设的政治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走社会自主型道路。政治文明建设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政府推进型通路,一条是社会自主型通路。长期以来,中国选择的是政府推进道路,21世纪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沿着人类政治发展的总趋势,逐步由政府推进型转变到社会自主型,即让人民或社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担当主要动力,政府和执政党的作用在于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国家权力逐步回归社会。(注:虞崇胜:《从政府推进到社会自主: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话题》,《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机制角度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就是要有世界眼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站在全球化、现代化的高度,要用人类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确定自身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就是民主监督,认为中国目前政治文明建设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腐败问题,它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民主监督,一要加强权利制衡;二要发扬党内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机制就是与时俱进。(注:李平贵:《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要大力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的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推行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保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注: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4期。)这就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之,近几年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探讨、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但由于这两年研究刚刚起步,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有益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其切入点又在什么地方。这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标签: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