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资源开发论文,农村论文,课程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资源是一门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然而从当前农村小学实际来看,品德课程资源的现状令人堪忧。笔者观察到,不少农村小学多媒体尚未进教室,音像资料缺乏,自然、社会资源基本闲置,学科之间相互隔绝……课堂教学基本上仍停留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讲授状态,品德课边缘化的倾向极为突出。在硬件设备一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品德课程,在策略上积极参与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本文试就农村小学如何开发品德课程资源作一探讨。
一、开拓课本内蕴资源——尺水也兴波与澜
课本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在音像资料缺乏、多媒体设备欠缺的条件下,积极开发课本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创造性地、恰如其分地用好教材,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材尽管并不具备普适性.而且又是平面材料,不具备很强的感官冲击力,但是目前教材印制都很精美,选文、选图也很精心,不少细节处如果引导得法,同样也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开掘这些细节,使尺水也能兴起波与澜。如浙教版六下《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不平静的世界》一课中,有一帧“刚到达难民营的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的图片,图中巴勒斯坦妇女的那双眼睛令人动容。教师不妨从这双眼睛切入,让学生去感受战场上的血雨腥风,去解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其心灵的震撼力当不亚于电影、录像。
教师还可以从教材的多元解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等方面开拓课本内蕴资源,往往能独辟蹊径,产生意想不到的德育生成。如教学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工具》一课,不妨在感受了交通工具发展的日新月异之后,让学生设想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后的种种弊端,然后让学生以市长的角色规划地区交通,并以听证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这种形式学生很感兴趣,能在互动中感受到交通应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理,使学生增添一份理性的思考。
此外,时常进行综合、回顾,用足、用好教材也十分必要,因为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对品德素养的提升同样有效。如在教学六上《民风民俗知多少》之后,可以安排一个综合性活动——“介绍你所了解的中华民族”,引导学生去回顾、去整理、去重温所学的知识,在编辑与交流的过程中,加深民族了解,强化民族情感。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编知识竞赛题,模拟“联合对抗”等电视节目开展活动,将品德知识学得有声有色。
二、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便觉春光四面来
本轮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在文化层面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只要翻翻语文课本、艺术课本,就会发现那些充满隽永哲思、人性光辉的美文,那些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这无疑为品德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如《圆明园的毁灭》、《只有一个地球》等,就与品德教学主题相重合,为语思联合,共同构建广阔而深刻的德育情境创造了条件。至于语文等强势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料,艺术学科生动的视听材料,同样可为我所用。这不啻为资源贫乏、死气沉沉的农村品德课教学送来浩荡东风,使人“便觉春光四面来”了。
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整合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还应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浙教版六下《塑料与我们生活》这一课时,不妨可以借鉴数学统计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从数字中体验“白色污染”的可怕,唤起环保意识。在教学五下《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不妨借鉴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一唱三叹,层层渲染”的方法。不过,借鉴方法的同时应弱化语文味,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挖掘外来学生资源——天光云影共徘徊
如今,外来民工子弟已成为农村学校的一道风景线,他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带着各自的地域文化、生活经历、理想憧憬相聚在一起,构成了鲜活的课程资源。这不仅因为他们是品德课中民风民俗、山水风光的活教材,更是因为他们的故事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偏见。笔者设想,通过“介绍家乡自然环境,讲述老家人文故事”,以此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文化;通过“叙说父辈、祖辈艰辛创业经历,感受丰富人生阅历”,以此不断增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由此设计了《经历·感悟·表达——成长中的故事》这一校本课程,结合品德课教学实施。
实际操作中,学生讲述的故事十分感人,活动效果明显。有一位安徽籍学生讲述了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中死里逃生的惊险经历,令人唏嘘不已。同学们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这种心灵的感动,情感的震撼,是任何文字、音像材料难以企及的。
四、联系地方乡土资源——直挂云帆济沧海
农村与城市相比,它是传统的,相对比较封闭,在思维、视界等层面上显得不是很开阔。但也正是这种相对的封闭与稳定,使农村保留了比城市更多的淳朴民风与民俗,而这些正是我们文化的根。农村同时又是现代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神州大地之际,农村正萌发着勃勃生机。可以说农村是一片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朝气蓬勃的现代文明交融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回荡着社会进步的足音。品德课教学如能搭上农村乡土资源这艘航船,必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利用乡土资源上,笔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教学。所谓“走出去”,就是让课堂教学走向社区,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获得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如浙教版四下《这是我们的社区》一课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省小康村、宁波市文明村万安村村落文化公园,参观村民大楼,阅览村史陈列资料,聆听村支书介绍村庄概况、村落规划、前景展望等,进行鲜活生动的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爱乡之情。在教学六上《民风民俗知多少》这一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向父辈、祖辈采访传统习俗,比如端午为何要吃“五黄”,出嫁时新娘出门为何要陪嫁火炉等;搜集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物品,如窗花、香袋、虎头鞋、糕团模型等。在充分占有材料之后,课堂上的交流、讨论也变得热烈而丰富多彩。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瑰丽多姿,而且也针对某些陋俗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教学生动自然而又扎实有效。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村里的一些“名人”、“能人”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拉近教学距离,提高教学质量。慈溪市知名的剪纸民间艺术家严桂英曾几次走进课堂,为学生展示她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艺,展示她多姿多彩的剪纸作品,讲述生动有趣的剪纸作品故事,介绍剪纸作品在民俗活动、节日生活中的不同功用。学生不仅获得了艺术熏陶,还受到了丰厚文化意蕴的浸染。另外,周巷是“黄花梨之乡”,以镇绿色农业基地——黄花梨基地为主阵地,开展以“家乡特产——黄花梨”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树立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策略上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品德课程必定能在农村这片沃土上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