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任静

(台州市中心医院 浙江台州 318000)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产科护理效果的影响。选取我院产科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24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前后,将其分为观察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63例和对照组(传统护理模式)61例,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获得了更为满意的护理体验,其护理满意率(93.7%)高于对照组(78.7%)。观察组产妇对于育婴知识和护理技巧的掌握程度相对更高,其优良率(96.8%)高于对照组(82.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护理态度、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其对于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和新生儿成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171-02

在传统的产科护理模式当中,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的分开进行的,需要将母婴隔离开,其护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在同一病房进行,新生儿的护理由产妇全程监督,并从中学习护理方法和育婴技巧,有助于增进母婴感情,提高产科护理质量[1]。本研究以我院产科收治的124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产科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24例产妇,根据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前后,将2016年上半年收治的63例产妇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产妇最高龄37岁,最低龄22岁,平均年龄(27.4±3.9)岁。体重43~72kg,平均(53.1±4.8)kg;其中初产妇49例,经产妇14例,自然分娩45例,剖宫产18例。将2015年下半年收治的6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妇最高龄38岁,最低龄24岁,平均年龄(27.6±3.5)岁。体重45~69kg,平均(54.2±4.3)kg;其中初产妇45例,经产妇16例,自然分娩46例,剖宫产15例。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产科护理模式,分别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相应的护理。由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产后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其育婴和新生儿护理方法。而我院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母婴同处一室,新生儿护理均在产妇床旁进行。由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在此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向产妇介绍接种的方法、药物及其目的,以消除产妇心中的顾虑,并在其监督下进行操作。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皮肤护理时,产妇能够在一旁观看和学习,由护理人员进行讲解,帮助其掌握新生儿护理技巧。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产妇能够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操作当中,增加母婴接触时间,有助于培养母婴感情,使产妇更快的完成角色的转换[2]。普及育婴知识,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注意事项,提高产妇对其的了解与掌握,全面提升母婴护理效果。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当中,产妇的心理需求得以充分满足,有效改善其情绪状态,避免出现产后抑郁。与此同时,新生儿护理质量得以显著提升,可有效预防交叉感染,这对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及其对育婴知识和护理技巧的掌握情况,评价产科母婴护理质量[3]。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x-±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

3.讨论

母婴护理是产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关系到产妇的产后恢复及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护理质量,保障母婴护理服务的细致、周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转变以往的护理理念,创新母婴护理模式,给予产妇和产妇和新生儿人性化的护理[4]。传统的产科护理模式中,产妇和新生儿分别在各自的区域接受护理。关于育婴知识和护理技巧的健康教育多以口头宣讲、发放健康手册以及播放影音视频等,仅是在理论上予以掌握,未能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当中去。而新生儿集中进行沐浴、游泳、预防接种时,其存在着交叉感染的风险。另外,部分产妇尚未做好为人母的心理准备,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不利于其产后恢复。

随着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当中的应用,使产妇和新生儿同处一室接受护理,产妇能够对新生儿护理过程进行监督,提高了产妇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并从中进行学习。而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的同时,也是向产妇进行示范,使其掌握新生儿护理的相关技巧,并参与其中,严格、规范、正确的进行操作,提高其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宣教,普及育婴知识,为产妇提供正确的指导。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增加了产妇与新生儿之间的接触,有助于培养母婴感情,使产妇正确认识身为母亲的责任,并充分适应这一角色,其对于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和新生儿成长发育均有着积极的影响[5]。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的产科护理质量得以显著提升,有助于提升产妇对于育婴知识和护理技巧的掌握,增进母婴感情,促进自身产后恢复,同时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发育给予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许荣华.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学,2016,37(02):209-211.

[2]陈洁.浅谈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24-25.

[3]李慧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与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06):62-63+69.

[4]刘晓妮,刘会玲.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6):185-186.

[5]赵囡囡,史秀芳.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17-18.

论文作者:任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  ;  ;  ;  ;  ;  ;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任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