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竞争力排名探讨两岸经济发展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竞争力论文,走向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竞争优势并不是一个你输我赢的戏。甲国企业的成功不必然建立在压倒乙国的表现上面。”
——《国家竞争优势》作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可·波特(Michael Porter)
(一)中国将是超级国家?
美国趋势专家约翰·奈思比在他新著“亚洲大趋势”一书中率直地预测:中国之会变成新世界秩序中的超级国家,已不是“会不会”,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注一)
做为一个在海外关心中国(当然包括了台湾与香港)前途的知识分子,则不得不沉痛地指出;虽然中国大陆被美国舆论认为是一个区域强国(regional power),但全世界——特别是美国与日本——已经有人把中国大陆视为假想敌。
中国人的命运何其坎坷!大多数国家希望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不要穷,穷了就没有市场;但是不能富,富了就构成威胁。
中国的前景又何其混沌?西方学者中持中国威胁论者,认为中国大陆将是新霸权,拥有人力、市场与核弹;持中国不安定论者,则认为邓后的中国大陆,情势将难以稳定;持中国优势论者,则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龙的世纪。
在这一历史的转折点上,在大陆的人民应当认真探讨:二位数字的经济成长带来了全世界的刮目相看,但随之而来的贫富不均、贪污、公害,如何处理?亟待建立的法治与竞赛规则,如何能够加速推动?处处不足的基本建设(尤其是教育部门),以及效率低落的国营事业如何改善?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成长还是最容易追求到的。其他同样重要的目标如:社会公平、生活素质、民主参与,会愈来愈难满足。
台湾的经贸实力与外汇存底一直相当可观。但与急速成长中的大陆相比,就不再那么耀眼。以购卖力折算出的大陆国民生产总值,其每年新增加的(三千一百亿美元左右),就超过了台湾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二千八百亿)。中国大陆的外汇存底也已到达九百亿美元,超越了台湾。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年来倡道“经济中国”——结合大陆、台湾、香港的各别优势,弥补各别的劣势——彼此的力量要相加、相乘;而不是相抵,相消。(注二)
在台湾的中国人,生活在小康社会之后,要在三方面反省:(1 )以更多的资源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2 )有了民主的表象(投票)之后,要切实提升民主的实质——杜绝买票贿选,鼓励优秀与有品德的人参选,遵守公平的竞赛规则。(3)以大格局的思维, 大融合的胸怀,不仅不再有省籍的情结,也要展现中国心与民族情。二十一世纪中富强康乐的中国不能没有台湾。(注三)
(二)劳动力、生产力、竞争力
面对上述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期许,中国人真会如他们所预测,在二十一世纪中扮演关键角色吗?
首先,让我们冷静地来检视自己的实力。在经济发展初期,每人所得低,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因素,依靠劳力密集产业带动经济起飞;然后逐渐进入“持续成长”阶段,以提升生产力,带动产业升级;最后,以竞争力为主轴,进入“成熟社会”。当前的中国大陆,正逐渐进入第二阶段,台湾正逐渐进入第三阶段(见图一,注四)
图一:经济发展阶段
西方社会的经济运作,很少受东方社会的影响。当前欧美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在市场体系下,以更多的民营化,更少的政府干预,全力提升竞争力。因此,近年来,任何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上的升降,都会受到极大的重视。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 )每年在夏秋之际所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报”无疑变成了各国关注的焦点。下面将以今年五月份所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做为讨论的基础。
(三)全球竞争力排名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泛指:一国在世界市场上,比其他竞争国,能创造出更多的每人平均财富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指狭义的生产力,而更包括了多种因素:如公共建设、政府效率、自由化程度……。一个国家中的某一产业的生产力可能很高,但因电力不足、港口拥挤、治安不好等因素,可使得该国竞争力相对地变得很低。因此,竞争力高的国家,是一个全面进步的国家。
根据今年五月瑞士IMD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 台湾与中国大陆在46个国家与地区之中分别为18及26名(参阅表一)。
IMD的全球排名是根据二种资料来源。第一种是所谓“软”资料,以问卷方式,包括72个问题,由分布世界各地21000 名的企业家作答(这次回收是3162位),做为对一国竞争力高低的主观评估。第二种是所谓“硬”资料,根据各种国际性的资料,计算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又再分成八大类(参阅表二),41项中分类,及224细分类。 这种跨国界的大规模比较,总有其限制性,但不失为一个重要参考的依据(注五)。
表一:全球46个国家及地区在“全球竞争力”中之部分总排名
排名1996年1995年 排名
1996年1995年
1 美国 美国12加拿大 瑞典
2新加坡新加坡
13 智利 加拿大
3 香港 香港14 瑞典 台湾
4 日本 日本15 芬兰 英国
5 丹麦 瑞士16奥地利
澳大利亚
6 挪威 德国17比利时卢森堡
7 荷兰 丹麦18 台湾 芬兰
8卢森堡 荷兰19 英国 法国
9 瑞士 纽西兰
20 法国 智利
10德国 挪威26
中国大陆 —
11
纽西兰奥地利
31 ─ 中国大陆
资料来源:瑞士国际管理学院:1996年全球竞争为年报,1996年5月
表二:台湾与大陆八大类竞争力排名比较:
国家或地区
八类项目 中国大陆 台湾
1996199519961995
总排名
26 31 18 14
(1) 综合经济实力 2
2 11 10
(2) 国际化程度
23 34 26 24
(3) 政府效率 9 12
6
5
(4) 金融实力 37 38 21 15
(5) 基础建设 40 43 30 26
(6) 企业管理 30 41 18 16
(7) 科技实力 28 27 17 12
(8) 人力及生活品质
35 37 16 19
资料来源:瑞士洛桑管理学院,“1996年全球竞争力年报”
(四)台湾与大陆的排名比较
表二指出与1995年比;在1996年:
(1)台湾已由全球14名跌落至18名。八类指标中, 除人力及生活品质一项除外,七类的排名全部退步。
(2)大陆则由全球31名升高至26名。八类指标中, 除了科技实力跌落一个名次外,大陆七项排名均有进步。
(3)在台湾全球排名中最低的三类分别为:基础建设、 国际化程度与金融实力。(注六)
(4)在大陆全球排名中最低的三类依次为:基础建设、 金融实力与人力及生活品质。
现在,再一步以110项比较台湾与大陆在全球排名中的名次。 这里可以有二种方法来比较。第一种是各类及各类中各项排名(共计110 项)是高于或低于自身之“全球综合排名”(台湾是18名,大陆是26名);第二种是台湾与大陆排名的互相比较。
在所选出的110项中,就台湾而言,其中44 项(如综合经济实力)名次均优于18名,62项则低于18名(如每人所得),4项则同为18名; 就大陆而言,其中46项优于26名(如实质GDP成长率),62项低于26 名(如每人所得),2项为26名(如企业与大学间的研究合作)。
台湾与大陆在110项中相比时,台湾的排名领先大陆者计有67项, 落后于大陆者计有43项。从两岸经济优势互增,劣势互消的观点看,两岸的经济发展策略有三个大方向:
(一)台湾与大陆各自努力,持续发展竞争力较高的项目。
(二)台湾与大陆各自努力,设法减少竞争力较低的项目。
(三)台湾与大陆相互合作,①共同发展竞争力较高的项目,②共同努力改进竞争力低的项目。
表三:中国大际、台湾在“199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110 项排名比较
大、中、细项分类台湾 中国大陆 香港
1.竞争力综合排名18(√)
26 3
国内经济实力 11
2(√) 8
每人所得25(√)
45 16
实质GDP成长率 8
1(√)10
实质每人GDP成长率 6
1(√)10
投资毛额变动率12
1(√) 7
储蓄毛额比率 14
3(√) 8
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实质成长率 3
1(√)13
生活成本的比较42 30(√)32
实质工业生产指数 10
2(√)12
服务业实质成长率
4
2(√) 1
广告支出19(√)
43 3
实质零售额长率26
2(√)36
2.国际化程度 26 23(√) 4
商品及劳务输出值成长率23
2(√)12
出口市场分散程度40(√)
43 40
国际行销网路25(√)
45 2
贸易保护32(√)
45 3
商品及劳务输入值成长率21
5(√)12
投资保障计划 17
1(√)36
外人直接投资存量 27
8(√)20
外人直接投资流量 25
2(√)19
海外任职24(√)
44 10
观光收入32(√)
34 3
国家/地区形象
19(√)
20 3
3.政府效率
6(√)9 2
政府国内债务/GDP 14
7(√) 1
官方准备(含黄金) 2(√)5 7
政府部门雇用人数
/总就业人数 15(√)
34 10
政府最终消费支出/GDP 21
2(√) 4
政府对价格的控制21(√)
41 6
环境保护法令 42 16(√)10
对雇用及解雇行为的限制 15(√)
33 1
政府经济政策13(√)
36 5
政府政策透明度21
7(√) 6
行政权集中度25(√)
37 16
政治体制26(√)
39 8
官僚体制16(√)
46 2
不当行政措施普及度 27(√)
34 19
间接税收/GDP 22
1(√) 6
司法公正性31 27(√)11
人身及财产安全 18(√)
30 12
4.金融实力 21(√)
37 7
本国(本地)资金成本 19(√)
33 2
国家(地区)信用评等 13(√)
31 26
当地资本市场 44 42(√) 5
本地企业自国外资本
市场筹资的限制 36(√)
44 3
创业投资 9(√)
39 2
股票市场平均成交值
3(√)
42 4
本地上市公司的家数 18(√)
19 19
内线交易 38 27(√)22
金融法规 35 31(√) 3
5.基础建设 30(√)
40 9
能源自给度29
6(√)36
能源总产量39 12(√)45
能源进口占商品出口的比率 25 11(√) 5
每人拥有电脑数 23(√)
44 17
国际网际网路联结27(√)
45 19
新资讯科技 27(√)
44 7
电话线路23(√)
43 11
行动电话用户19(√)
39 7
国际电话费用39(√)
45 10
交通建设14(√)
44 2
环境 39 20(√)17
6.企业管理 18(√)
30 14
制造业生产力22(√)
39 23
劳动生产力 26(√)
41 23
价格品质比率22(√)
44 18
全面品质管理12(√)
31 23
重视雇客导向 9(√)
24 16
新产品打入市场所需时间
3(√)
44 1
企业诚信 22
2(√) 6
经理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26
6(√)32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能力 5(√)
45 2
产品可信度23 12(√)25
公司高阶管理者的国际商务
经验 8(√)
44 3
7.科技实力 17(√)
28 20
研究发展资源 13
6(√)19
研究发展总支出 13(√)
19 —
研究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例
12(√)
34 —
企业研究发展支出12(√)
17 —
研究发展人员数15
2(√)—
企业部门研究发展人员数23
4(√)—
合格工程师
7(√)
17 30
科学研究17(√)
32 22
专利 25 21(√)29
公司间的技术合作17(√)
35 22
企业与大学间的研究合作 12(√)
26 17
8.人力及生活素质16(√)
35 22
人口 24
1(√)37
依赖人口所占比重10(√)
19 3
出生时预期寿命 28(√)
39 2
资深管理人员10(√)
43 16
人才外流12(√)
40 37
就业人数 21
1(√)35
就业率24
6(√) 9
每人每年工作时数
9
5(√) 6
失业率
1(√)6 11
年轻人失业率33(√)
42 24
中等教育入学率 15(√)
37 —
高等教育入学率 20(√)
30 38
基本教育师生人数比36 30(√)38
中等教育师生人数比37 22(√)38
平均每人教育公共支出24(√)
45 26
文盲率 33(√)
45 34
企业内训练 14(√)
40 27
生活品质33(√)
45 26
平均每位医师照顾居民人数 34 31(√)33
平均每位护士照顾居民人数33(√)
40 23
年青人工作态度
9(√)
46 4
注:台湾与大陆相比时,领先者以“√”表示。
图二:1996年台湾大陆在全球竞争力八大类中高低的类别
图二系根据表三的相关项目来显现两岸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高低的类别。在八大类之中,两岸最具竞争力的即是“国内经济实力”,主要是经济成长、储蓄、投资、民间消费等指标;竞争力最弱者是“基础建设”,其中包括交通、环境、资讯科技、国际电话费用等。此外,第六类之“企业管理”,台湾较大陆具有优势,如品质管理、新产品上市、企业家精神、管理者有较丰富的国际经验,第二类之“国际化程度”在呈显之项目中,大陆较具竞争力,但如以智慧财产权、国际行销网路、贸易保护措施、外人出入境、居民准许出境留学观光投资等,则台湾应有较大优势。
面对上述四种排列组合,如果两岸中国人真要如奈思比所预测在二十一世纪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则势必双方要谋求两岸竞争力之共同提升。事实上,表三中之每一项目都可透过双方之合作与交流,增加双方之竞争力,此即是最实惠的双赢策略(参阅图三)。这也正是去年八月二十九日江泽民先生在北京接见台北高清愿先生所说的:“中国威胁论真是无稽。中国要把经济搞上去,我们两岸要一起来合作发展。”
台湾自去年六月内阁改组后,“行政院长”连战即公开宣布要“攀登全球竞争力巅峰”,并承诺要在公元二○○○年前,进入全球竞争力排名前五名,并已要求各部会展开具体规划与行动(注七)。不论台湾是否能达到预设目标,但以提升竞争力为主轴的政策,却是抓住了当前世界变动的潮流,值得两岸领导阶层共同关心、共同推动。
图三“经济中国”的双赢效果:两岸竞争力增加
(本文为作者出席南京东南大学“海峡两岸经济贸易与信息传播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注释:
注一、约翰奈思比,《亚洲大趋势》,林荫庭译,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2月,第八章,P.297
注二、见拙文“当大陆外汇准备超越台湾时”, 台北远见杂志,1996.10月
注三、见拙文“中国人的自省”,《亚洲大趋势》一书中序言
注四、见拙文“跨世纪的发展主轴:台湾要全面提升竞争力”,台北远见杂志,1996.4.15;及高希均、石滋宜编制:《竞争力手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6.10月
注五、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 )。 The World CompetitenessYearbook 1996,瑞士洛桑,1996.6月
注六、参阅高希均“后台湾经验的困境与突破”,收集在高希均、李诚主编《台湾经验再定位》一书,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5.6月,第三章
注七、见拙文“拿出提升竞争力的具体成绩来”,台北联合报,1996.6.9,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