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效果评估论文_张淑红

(屏南县总医院 屏南县医院 352300)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效果评估。方法 将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摸球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90例。常规组实行常规静脉输液护理方式,干预组则实行心理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几率进行比较。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较而言,干预组的患儿输液配合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同时也能提高患儿的输液配合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小儿静脉输液护理;穿刺一次成功率

在临床治疗中,对幼儿疾病进行治疗的常用方式就是静脉输液。幼儿本身具有较强的反应性,并且血管较为细弱,并且在穿刺时,患儿会出现恐惧等心理,这就导致小儿的治疗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中选取180例患儿,采用摸球法将其分为两组,对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摸球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90例。常规组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4~9岁,平均(8.23±3.46)岁。干预组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患者年龄5~10岁,平均(8.75±3.28)岁;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其中主要包括患儿的体位、健康指导以及各种注意事项。首先,要对患儿做好各项输液基础护理,在输液之前,一定要对患儿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对,避免出现患儿与输液不符的现象。其次,还需要在输液前对患儿家属进行宣教,使患儿家属能够对输液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静脉的选择准确把握[1]。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的护理模式基础之上增加心理护理,在进行穿刺之前,医护人员首先就需要与患儿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实际状况。绝大部分的患儿都会怕生,部分患儿对于医护人员有恐惧感,因此,就需要医护人员对患儿穿刺前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从而更好的进行心理疏导。大部分的患儿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都较为敏感,如果医护人员的态度过于严厉,会使患儿产生恐惧感,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用温和的语言来对患儿安抚,使患儿能够更好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2]。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医护人员可以直接与其交流,从小儿的角度出发对其讲解输液的必要性,使其明确静脉输液的治疗重要性,并能够勇敢的面对静脉输液。除此之外,也可以允许家长将电子设备带入输液室中,为患儿播放视频,使患儿的注意力得到转移。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可以为其带来喜欢的玩具,使其在玩乐的过程中忘却输液的痛苦,更好的配合医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患儿的输液配合度进行评价。优:在输液过程中能够完全配合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良:输液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有部分配合。差:基本不配合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输液配合度=(优+良)/总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均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t检验、χ2 检验对比。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在输液过程中,对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干预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例数为86例,占比95.56%,而常规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例数为72例,占比80.00%,干预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2.2 对比两组患儿输液配合度

对两组患儿的输液配合度进行比较,干预组患儿的输液配合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输液配合度(n,n%)

3讨论

在小儿治疗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的给药方式。医务人员在静脉输液中,必须要严格根据静脉给药的常规护理原则开展护理工作,确保小儿静脉输液顺利完成。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还缺乏完善的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并且对于环境的变换也较为敏感,再加上疾病造成的痛苦,患儿就会产生紧张、焦躁以及恐惧的情绪,这对于患儿的治疗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导致患儿的护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一次穿刺成功机率降低,导致患儿需要进行多次穿刺,使患儿的痛苦程度增加[4]。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对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达到消除患儿的恐惧、焦躁不安心理的目的,同时能够使患儿镇静。除此之外,通过心理护理能够促使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促使患儿更加信任医护人员,从而在治疗过程中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本次研究后,干预组患儿在静脉输液时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并且干预组患儿的输液护理配合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这也证明心理护理措施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能够有效提升其一次穿刺成功率[5]。

综上所述,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能够使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几率提升,同时也能够提高患儿静脉输液的配合程度。

参考文献

[1]郝宝萍.心理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干预效果研究[J]. 心理医生,2017,23(2):237-238.

[2]杨炳霞.心理护理应用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243-244.

[3]杨柳.心理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3):104-105.

[4]王淑珍.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J]. 心理医生,2017,23(36):205-206.

[5]毛春霞.心理护理在妊娠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 系统医学,2019,4(2):132-134.

论文作者:张淑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5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效果评估论文_张淑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