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机遇论文,思想论文,时代论文,慕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11-0057-005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开放共享”理念的传播,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008年,开放教育领域出现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以下简称“慕课”)。可以说,“慕课”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和突破,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1]对于“慕课”带来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国内有着强烈的预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教授指出,高等教育的革命是与大学功能的扩展相伴而生的,在线教育是一场大学功能的实现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革命,正在触发大学传统学习形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知识传授的模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学形式的变化必将引发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和调整。2012年,“慕课”有了新的发展,以Coursera、Udacity、edX等为代表的“慕课”,其高质量课程内容、短视频设计、新型测评方式、大规模学习者群体、强辐射性等特征,引起了教育、科技、商业等领域的关注,被认为是2012年教育领域的重要事件之一,推动了全球开放教育运动的新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传承和知识学习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作为国内大学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去适应“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抑或说,这一场基于网络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又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从基于“慕课”平台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渠道和新途径以及实现的方法和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基于“慕课”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技术的进步在现实中改变着教育的方式,并促进教育的革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其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亚于蒸汽机带来的影响全球的工业革命,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延伸到教育领域。从早期的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到现如今的“慕课”在全球遍地开花,我们深切感受到技术变革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技术变革,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与影响。而基于“慕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占领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文化教育领域的冷战实际上并未结束——西方对中国以及其他非或反西方意识形态国家的文化渗透和侵蚀从未停止。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对上述国家原有的意识形态进行解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最为看重的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由它们主导的互联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话语体系上,都是西方主导甚至垄断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慕课”的发展必然会对我国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试想若干年后,如果学生的历史、地理和价值观等课程都是通过网络学习国外的课程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如今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很多大学已经将诸多人文社科类的课程放在了网络上,老师们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已经让听edX和Coursera的网络课程成为大学生之间的流行趋势。而这种免费的课程也在无形中将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带入到大学生的脑海中,对大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到大学校园。在校园里,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几乎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装备,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微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但这些“微平台”上传播的内容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而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以及一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甚至相左的观点往往在“微平台”上占据主动的话语权。有研究者认为,在微博上有三种思潮需要引起重视,即政治上的宪政主义、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2]宪政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的政治架构和资产阶级专政,宪政主义则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观念形态的集中表达。鼓吹宪政,其实质就是要在中国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取消社会主义制度,进而使中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自由主义逐渐被我国学术界所关注,其观点、方法和政策主张,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有的学者极力推崇和大肆宣扬从英美照抄照搬来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不仅在社会上特别是部分青年学生中具有相当大的蛊惑力,而且还企图影响党和政府的决策。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研究领域出现的一股值得关注的思潮,它以虚无主义态度贬低传统、歪曲历史,把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看成是彻底的断裂,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轻率地对待历史和文化遗产。同时,以客观评价为名,美化反动统治者、侵略者和汉奸;以历史解释学为名,任意地涂抹史料,对历史恣意割裂歪曲,从而达到借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的目的。有学者提出:“微博等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交锋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技术条件。无须谈虎色变,但必须注意把握社会思潮交锋在我国的特殊内涵和意义。”[3]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课堂和最前线,必须用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微时代”的各种变化,适应新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传统的话语内容与宣传方式逐渐对“90后”大学生失去了吸引力,甚至产生了副作用,良莠不齐和纷繁芜杂的微博内容分散和转移了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视线。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及与“慕课”的配合,就必须要先了解微博等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微博为例,2010年微博诞生以来,微博以其积聚的网民数量、多样化的发布方式、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强大的信息渗透、强势的舆论引导、广泛的即时交流等特点,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截至2014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达到2.75亿,[4]微博用户规模已进入平稳增长期。微博的迅速发展塑造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媒介生态,大大缩小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将新媒体传播效能更大化,深化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网络传播的内涵,其自主传播个性日益明显。[5]简而言之,“微时代”的传播有以下特点:多终端互联、发布方式多样化,信息的传播脱离了传媒机构,碎片化的信息、不完全语境下的信息理解,广泛的即时交流,议程设置更容易、强势的舆论引导。[6]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诸如轻松活泼的内容需求与刻板严肃的理论之间的矛盾、多元对话的表达需求与统一单向的理论灌输的矛盾、生活休闲的形象需求与庄重正式的形象塑造之间的矛盾等挑战。虽然“翻转课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这样的挑战,但由于高校学生现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上碎片化生活的影响,很多时候也习惯了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学习和工作并不一定是在课堂上,可以是拿着电脑或智能手机在公交车、地铁上,也可以是在会议或活动的间隙,学生需要在各种场合“抽空”来学习。同时,信息时代的“快”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更新同时更体现在信息的传播上,学生为了适应这种“快”所以会采用更为便捷的学习和阅读方式。而反观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是数百人的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不可能安排每个学生来发言或者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基本采用一讲到底的方式,而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吸收知识,则几乎无法有效考察。从上述分析中已经不难看出,微博、微信等新的社交媒体的出现,已经让人人都有了麦克风。“笔杆子”也不仅仅掌握在国家或传媒机构的手中,也有研究表明,现在的微博依然是一些“大V”的天下,而这些人中的许多人正是本文所指出的宪政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吹者,在这些人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如何能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微平台已经成为舆论的又一个中心,如果正确的舆论不去引导,则必然后患无穷。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有责任在互联网的舆论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在“慕课”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方面是占领舆论阵地、引领青年大学生正确导向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变革的需要。 二、基于“慕课”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渠道和新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工具,本身就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和内在要求。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和快速发展,则为马克思主义的更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可以说,基于“慕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渠道和新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尝试和新突破。 不可否认,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从象牙塔里的实验室走向了普通课堂。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和教学在方式以及理念上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变化。许多同学反映,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学们心目中是满堂灌式的说教,但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教师和学者已经尝试着将多媒体技术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7]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少数教师不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不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联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帮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忽视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和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于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人民中广泛传播并得到认可。为了使现实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有效地在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让学生们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教学方式急需改进。基于“慕课”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慕课”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知识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在“慕课”的平台上,虽然传统的教室变成了线下的自主学习,但学习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学生们要拿到相应学分,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学习相关的演示文稿、视频等内容,而学习过程中,课程制作者会设计若干相关题目供学生自测,只有在回答正确的情况下,学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将会被记录,每个学生都能了解个人的学习进度同时也可以与同学做比较。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慕课”联系在一起,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慕课”及相关技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和群众中实现有效传播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平台。其次,现在大学生基本上离不开网络,绝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教科书、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将教学内容网络化是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自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再次,“慕课”可以通过相关程序的设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吸收和消化知识。“慕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方式,又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路径 “慕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革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慕课”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笔者认为要做到3个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活动相结合、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就是说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外,还应该借助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开展线下的教学活动,包括小班讨论、辅导报告等环节。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由观看视频、学习课件,完成作业、参加测试和线下见面、线上交流等几个环节组成。首先,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通过优质教育视频来完成自我学习,而不是以往的通过阅读教科书来“预习”。这就首先要求教育机构能够提供相关的视频。在具体形式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慕课”的经验,采用微视频、云课堂等方式,将书本上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为音视频,而这些音视频既可以作为学生在课前学习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加深印象或总结而采用的材料。制作视频是“慕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视频可以在教师上课时直接录制,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情景化的方式进行录制,但这种方式与以往上课的方式并不相同,必须采用不同的逻辑进行设计。简单来说,就是要将教学的内容拆分成为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而不是以逻辑线条串联起来的知识点组合,以方便学习者在不同的场合与时间学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微视频可以是最近流行的“几分钟看懂……”等视频制作方式,比如,可以制作“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五分钟理解剩余价值”之类的视频,将核心理论或概念通过形象化、生动化的表达,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并消化。当然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例如答对题目后才能继续观看下一段视频等方式来督促学习者认真学习。学习课件则是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同时需要完成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将课件的内容与视频的内容同步设计并相互补充,提供参考书目和网站等。在观看了视频并学习了相关课件后,学生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这里的作业难度通常会比视频中遇到的测试题目困难一些,也更考察学习者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这种作业对与理工科的课程来说可能是解答一道题目或者编写一个程序,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可能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一个案例或者就某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为什么现在很多白领要加班?”“谈谈你对共同富裕与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理解”等。“慕课”给了学习者和教师更好的交流空间,很多教育者都坦言,中国的学生相较于西方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在线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而不是与老师在课堂上面对面的讨论。“慕课”事实上给了学习者和教师更多的讨论空间,同时也给了学习者相互讨论的空间。在“慕课”中,教师可以在线为学习者答疑解惑,同学们也可以彼此交流学习经验,分享观点——这种互动和讨论对人文类课程来说尤其重要,很多时候不同的观点在网络空间上的碰撞就会激发出新的灵感和火花。而在线上的讨论与发言,也可以成为学生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过来人网站等推广“慕课”的教育机构的调查以及笔者的教学经验,有了分数的激励,学生会很积极地发言。同时这种交互平台上还可以有交流社区,社区交流的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以及完成作业的情况,这样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但是,难免学生有一些问题很难解决,这就需要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解决。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这一点有3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这主要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不再是“满堂灌”,而是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课堂。这在前面已经有过详细的论述。第二层含义是将原来课堂上大部分用来讲授的时间变为以学生讨论、探究和自主学习为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基本上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参与有限,难以做到让所有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也就让教学效果受到不利影响。但如果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要经过小组讨论和共同探究等环节,这就迫使学生提高其课堂参与度,而这也能促进学生们思想激荡、观点交锋,相较于令人昏昏欲睡的灌输式教学,无疑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考。第三层含义是要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融入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翻转课堂的运用,能够在课堂这一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平台上教给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等品格,相较于照本宣科的道德教育更有现实意义。总之,在“慕课”条件下,课堂不再是灌输知识和理论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习者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一方面是学习者与教师交流、答疑解惑的平台;另一方面更是学习者展示学习成果的地方。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就是说第二课堂的一些活动直接融入为线下教学的环节,如社会实践活动、系列的专家辅导报告、辩论比赛、事实热点比赛、知识问答等,使得线下教学环节更加有趣、生动和多元。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更加丰富的世界里,他们有相当充足的学习和研究资源,这其中就包括了社会实践活动、专家讲座和报告等。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以清华大学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正好承接了大一暑假的全校大一学生参加的暑期实践活动。如果将“原理”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选题。同时,大量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也在大学中开展,学生平时大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听一部分,但如果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讲座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体系中来,则会督促和激励学生去听讲座和报告,从而拓宽学生思路,丰富知识。此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计上,除了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之外,还可以进行小组间的辩论赛,例如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分别进行准备的小组就可以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两个小组收益,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的辩论也会让课堂更有趣味,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时事热点比赛和知识问答等活动形式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相结合,是指除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应该提供大量的电子教材和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线上阅读的需要和习惯。现在的学生看书的时间远不如看电脑和看手机的时间多。在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每个人每时每刻的生活中的条件下,我们很难要求学生去读系统性很强的教科书,相反,我们需要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拆解为单个的知识点,通过一些社交媒体发布。除了课堂展示之外,小组准备的展示材料和演示文稿也会放在社交媒体上供所有选课同学甚至没选课的同学一起学习和参考。此外,课程还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课程消息,这其中既包括了一些知识点的基本内容介绍,也包含与知识点相关的争论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相关知识,而不局限在第一课堂中。“木班”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木班”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