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通货膨胀预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持续攀高的通货膨胀率,1994年岁末以略为回落的姿态显示其高位通货膨胀特性,12月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达21.7%和25.5%,比上月指数分别降低3.7和2个百分点。这种高位运行特征不仅将实际影响1995年的通胀率,也使居民形成高通胀心理预期。
根据我们对影响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和国家政策的跟踪研究,1995年通货膨胀的发展总趋势是逐渐回落的,但具体的运行轨迹可能呈三种格局,一是小幅回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降至18%左右;二是中幅回落,同一指数在15%左右;三是大幅回落,同一指数在13%以下。中幅回落的可能性最大。
一、1995年通货膨胀的基础十分庞大
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支配货币流通量和信贷规模的首要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表现为以信贷方式对资本货物的投资;其次是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规模,表现为以收入方式对劳动使用量的投入。货币投放和信贷扩张过度是形成通货膨胀的物质基础。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截止1994年12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从上年同月的50.6%下降至35.26%,下降15.3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之大,以致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自1994年5月以来,连续7个月绝对下降,1994年1-11月下降3.8%。但按正常的25%标准衡量,投资需求仍然偏大;而从去年三季度以后,各地以新上了一批项目,投资幅度显著回升;最难以调控的是,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的调查,我国目前固定资产在建规模十分庞大。至去年6月30日,全国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34345个,投资总规模达33762.9亿元,剩余工作量为20566亿元,完成工作尚需2年6个月,而这些投资资金的来源,国内贷款占24.4%,利用外资占16.2%。据此推算,因在建项目的需要,每年需新增加国内贷款1930.04亿元,利用外资约150亿美元,按1:1配套资金要求,亦需增加贷款1281.42亿元,两项合计3211.46亿元。加上企业自筹的40%资金约772亿元,实际上也是通过各种渠道从银行贷出,固定资产在建项目投资就占1994年各项贷款的76.32%。因此,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居民货币收入快速增长,已成为1994年的重要经济特征。在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上调工资陆续到位,以及各种灰色收入的相互攀比中,收入总量的增长格外引人注目。1994年12月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累计117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1%。但这一指标还无法全面反映居民货币收入的增长情况。据统计,去年1-3季度,居民新增储蓄存款4483亿元,购买国库券800亿元,手持现金增加4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而到年底,预计分别为6000、1000和600亿元,三项合计7600亿元。与此相对应,消费需求也逐月升高,预计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04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左右。即便如此,对居民收入的估计仍然是偏低的。1993年居民货币收入即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左右,按此比例折算,1994年居民货币收入已达29784亿元。可见,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绝对额大,除了通过零售物价指数的上升释放一部分外,余下部分对1995年仍造成巨大的通胀压力。而由于居民收入中非工资性收入增长远远大于工资性收入增长,各行各业的收入差别相当大,估计高收入者仅占20%,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皆为40%,而其中8000万需扶贫人口和大量的离退休人员,以及约1/3强的亏损或效益较差的企业职工和工资外收入较少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在高通货膨胀下甚至绝对生活水平下降。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国家必定会采取各种措施来保障和提高他们的收入。但在攀比机制下高收入者也将相应增加收入,1995年居民货币收入的绝对额和增长幅度将继续上升,对本已十分敏感的市场物价,必定继续产生强大的冲击。
在这强大的通胀基础之上,1994年的通货也迅速膨胀。根据以往的经验,合理的货币发行量应为国民经济实际增长率的1.5倍加一定的经济货币化比例,1994年的货币发行量以增加22%为宜。实际上,截止去年12月,流通中货币(M[,0])比上年增加17.08%,各项贷款比上年增加19.72%,均低于合理的货币发行量,但各种银行存款的增长却高达34.81%,由于去年企业的流动资金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新增存款的增加,主要是由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构成的。因此,通货膨胀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居民收入过快增长造成的。根据上述分析,这种趋势在1995年仍将继续发展。
二、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面对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规划全国经济发展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和计划工作会议,一致把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指向抑制通货膨胀,提出了以下若干宏观经济政策:
1、合理调节经济增长速度
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缓和各部门、各行业绷得很紧的供求关系,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1995年国家计划的经济增长率8-9%,正是对1994年11%增长率的适度调整。
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其实质是调节社会总需求。在我国,对社会总需求影响较大且能在政策上加以调节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近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均在38%以上,1995年计划调为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为1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同时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确保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以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主要政策要点是:
(1)重点是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在“九五”计划正式确定之前,原则上不批准新的大中型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2)国家和地方的投资资金都要按照保投产、保收尾、保重点的原则来安排,首先要保证国家重点竣工投产项目,其他项目根据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处理。
(3)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国家将严格按计划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规模和借用国际商业贷款规模,不允许以拖欠、乱收费、违章拆借和挪用流动资金等方式来扩大投资规模。企业债券要优先用于即将竣工投产并有偿还能力的国家计划内的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对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严格审查,凡资金不正当或不落实的项目,不能列入计划和批准开工。
(4)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土地批租要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和限额报批,商品房投资主要用于普通居民住宅及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
(5)继续清理建设项目。在建项目条件不具备、资金不落实或市场前景不好的,要下决心停缓建一批。
2、实行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1)严格控制工资性支出和社会集团消费。在工资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消化1994年出台的工资政策,使欠发的工资能够兑现。对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也实行严格管理,使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实现利税的增长,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社会集团消费方面,要严肃查处任意挥霍国家资财的行为,制止以各种名目搞收效不大、劳民伤财的“办节”和招商活动。
(2)加强税收征管,避免财政资金体外循环。一是要认真清理企业欠税,杜绝缓征现象;二是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推行个人应税申报制度。
(3)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国债顺利发行。1995年在总结上年发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继续推进国债发行方式的改革,包括完善国债发行一级自营商制度,规范承购包销方式,建立分层次的市场组织结构和分销网络。同时,要进一步开发新的交易工具,增强国债的流通性,强化国债的变现和融资功能。计划发行国债1500亿元。
(4)根据1994年通货膨胀的严峻状况,须在货币发行上继续控制通货膨胀的物质基础,计划发行货币1500亿元,国家银行新增贷款规模5700亿元。
3、大力加强农业,增加农业投入
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应成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国策。但农业生产近年来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主要是农业的投入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越来越大,以致不能保证全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国家决定在1995年大力加强农业。主要措施是:
(1)稳定面积,增加供给。199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16.5亿亩,总产量力争达到9100亿斤;棉花种植面积争取恢复到9000万亩,总产达到9000万担;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也要有较多的增加。
(2)加快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建设。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商品粮基地共508个,国家和地方共同努力,可望达到886个,粮食产量可达7200多亿斤。商品棉基地的建设则主要是恢复冀鲁豫老棉区和加快江西、湖南、新疆等新棉区的建设。
(3)增加农业水利投入,落实资金安排。农业资金投入包括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信贷资金、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利用外资等。国家在1995年新增加的非经营性投资中,安排给农业和农用工业的将占40%,用于较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大江、大湖的综合治理。另据中国农业银行的消息,它在分离出政策性业务后,仍在信贷计划上突出农业,农业贷款计划增长350亿元,加上小水电、农田基本建设及乡镇企业贷款共570亿元,占全部银行信贷增长的10%,比上年增长26.4%,农业贷款的增长高于全部贷款增长8.5个百分点。这些货款,将优先安排粮棉生产流动资金贷款,支持菜、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副食品基地建设,以便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
4、整顿商品流通秩序,增加政府调控市场能力。
(1)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督检查。抓紧起草《价格法》、《反垄断法》、《商事行为法》、《商会法》、《反倾销法》、《反补贴法》和《连锁商店管理条例》等法规,严格监督检查现有法规的执行。
(2)深化改革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明确划清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尽快建立多层次的粮食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按照政策性经营和商业性经营分开的原则,改革粮食企业体制,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生猪的流通秩序,按照多年的经验,仍要严格执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办法。其他如蛋、奶、禽、蔬菜、水产品等,也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流通秩序。
为了防止市场上盲目的、人为的价格大起大落,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市场的经济调控能力。第一,增加重要农副产品的储备。粮、油、糖、肉的储备量一般不低于1-3个月的商品性消费量,根据市场情况随时准备抛出或购进,以平抑市场物价。第二,要抓好《粮食风险基金实施意见》和《副食品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落实,专款专用,以便稳定粮食、生猪、食糖、蔬菜等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供给。
以上政策表明,针对1994年通货膨胀的情况和引发原因,国家已决心从宏观上对通货的控制以及消费基金的抑制,到微观上对商品市场秩序的整顿和市场物价的抑制,以及对特定行业农业的大力整治,全面、综合地控制通货膨胀,只要这些措施能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1995年的通货膨胀基础虽然庞大,但要再次表现为猛烈的物价上涨已不可能,通货膨胀必然呈回落态势。
三、1995年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析
在国家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前提下,我们不能不看到,1995年仍然存在若干可能引发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因素。
1、成本推动
成本上升使产品价格刚性上升,将是1995年通货膨胀率难以大幅度回落的主要因素。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成本。1994年的公务员工资调整导致其他企业攀比的结果,使企业的工资成本不同程度地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新的消费物价水平下,工资与收入水平只能上不能下。同时,约2/3的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其职工工资水平较低或没有达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在新的一年里,随时将根据企业效益作出调整。因此,1995年工资成本对通胀的影响虽然不及上年,但必定仍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2)原材料价格成本。表现为原材料的农产品价格在1994年虽然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由于农产品的结构性短缺仍然存在,结构性价格上涨及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使农产品价格必定会有小幅上升。工业品原材料价格在1994年上升较少甚至绝对下降,由于生产企业的种种困难,也必定会有一个回补性的上涨。
(3)资金价格即贷款利息率。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提高贷款利率已成为必然。从今年1月1日起,央行已决定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2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贷款年利率平均提高0.72个百分点,取消13个行业的基本建设差别利率贷款,统一执行调整后的基建贷款利率,外贸出口产品贷款利率也恢复执行同档次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上调资金运用成本的信号已经发出,如果通货膨胀继续发展,估计央行还会再次提高利率。
2、企业“倒逼机制”
处于改革过程中的我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将继续产生强烈的倒逼机制作用。主要表现为:
(1)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销售是不可分离的两个环节,但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意识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按国家统计局资料,1994年1-11月累计产销率为94.46%,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据对280户国有大型企业的监测,其新增产品中有1/3压于库存。企业的亏损率则达30.31%。产品大量表明当年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中,有相当大部分为无效投入,从总体上看,虚增一块社会总需求,并且抬高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在新的一年里,企业将因此而产生新的资金要求。
(2)相互拖欠形成难以解开的债务链。1994年企业运营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愈演愈烈的相互拖欠,大量营运资金呆滞在应收货款上,影响资金的正常运转。据央行对5000户工业企业的景气监测,1994年9月末应收帐款净额2677.68亿元,占流动资金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15.2%增至27%,就是说,要维持企业同样的经营规模和效益,国家将多增加12%的流动资金贷款。
此外,由于企业资金效益下降,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首要问题。许多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已达到靠贷款发工资的地步,而国家又不可能让1/3左右的企业在短期内同时破产,造成严重的社会混乱,因此,必定要向企业注入一定的资金,成为1995年通货膨胀新的物质基础。
3、农产品价格的推动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成为1994年高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1995年由于全国上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投资的措施,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将明显弱于去年。但由于农产品供求和农业生产的许多矛盾不可能马上根除,农产品价格上涨仍会成为一个明显的通货膨胀因素。
综上所述,1995年通货膨胀的发展,既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总量因素的影响,又取决于若干易于引发通货膨胀因素的变化。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注意通胀的压力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使通货膨胀有中幅回落的可能。
标签: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资金计划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