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基础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基础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及其历史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历史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理论,不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的产物,而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

邓小平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拨乱反正之时。

所谓拨乱反正,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0页)拨乱反正是全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但其中的关键却是要真正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

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论著来看,特别是他讲的“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我们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也就是说,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165页)来看,这一时期,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的同时,已经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其一,他已明确地提出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社会主义不能贫穷。这表明他已经把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紧紧联系在一起,突破了以往强调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束缚。

其二,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没有采用“计划经济”的传统说法。如果联系到1979年11月他说的市场经济并非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不难看出,这里也有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突破。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前后,是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过程中的一个关节点。

其一,这一时期,他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提出了自觉的、公开的批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

其二,他赞同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观点,认为这个文件“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我看讲清楚了”。(第91页)

其三,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135页)的概念,并确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7年10月,邓小平指导下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此前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是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又一个关节点。

这一时期,邓小平三次正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即1986年12月他解释什么叫社会主义,1987年10月十三大开幕前夕,他又谈到对社会主义的理解,1988年5月他再次谈到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三次论述角度不同,详略有别,但都谈到了发展生产力、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这些要点,有的还谈到了公有制、不能同步富裕,有的还谈了按劳分配、发展速度。虽然1988年5月邓小平曾表明“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第261页)但从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

1990年底至1992年初,随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的确立,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硕果也进入了成熟的采撷期。

这一时期,他先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他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第364页)继而,借助于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探索,他科学总结了我国30多年、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用精确的简洁的语言,表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充分展现了形成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的历史依据。

(一)社会主义本质是从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得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化,是以实践的不断发展,是以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从实践经验中提出来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赖于实践经验。

1985年4月,邓小平在同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谈话时,在回顾了从建国至1978年的30年的历史经验后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第161页)

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第137页)正是由于“没有完全搞清楚”,才提出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而这,又是以“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为基础的。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说:“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第223页)

邓小平特意指出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总结新时期新的实践经验的重要性。1984年10月,他在谈到“讲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第91页)“总结经验”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前后、党的十三大前后所以会成为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过程中的关节点,正是因为其时是集中总结经验之时。至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在90年代初取得最终成果,也是和他及时总结现实经验分不开的。

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经验的启示。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特意点明了的。我们为什么要改革?这不仅是由于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论断,从而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如邓小平再三指出的那样,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这些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乃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至于邓小平从实践经验中总结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联系的论述,那就更多了。1983年4月,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党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第28页)1985年4月,他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第116页)这里所说不发展生产力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当然是指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1987年4月,他又说:过去搞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而“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大发展生产力。”(第223-224页)

3.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要有较快的速度,这也是重要的实践经验。

80年代中期,邓小平说:“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从一九五七年起,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拿农村来说,到一九六六年的十年间,农民的收入没有增长多少。虽然有一些地区的农民生活比较富裕,但是多数地区的农民还处在贫困状态。……如果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很不够的。”(第137-138页)这里的“社会主义的标准”,显然包含着: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要求生产力要有较快的发展。

比较起来,1987年10月邓小平对此说得就明快得多了。他在谈到“四人帮”的“宁要贫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时说:“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第254-255页)

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注重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而且还注重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以及80年代的新经验。在三卷《邓小平文选》中我们可以多处见到“国际经验”的字样,在80年代后期,邓小平还直接了当地讲到“社会主义国家动乱”,讲到“东欧、苏联乱”。他认为,只要中国“旗帜不倒”,“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第321页)毋庸置疑,邓小平对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结的经验,已融化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结果中。

(二)社会主义本质是在不断揭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过程中得出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方法。邓小平是在和资本主义的反复的不断的比较中,逐步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焦点之一是生产力发展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拨乱反正之时,他明确提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8页)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1页)80年代中期,他又多次指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第63页)“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第225页)

这里邓小平反复阐明的观点是: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上,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快;在生产力的水平上,社会主义应比资本主义高。正因为现在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才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第225页)邓小平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因此,我们不能同意一些人的在发展生产力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区别的观点,以及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只要看公有制、按劳分配、领导权,而把生产力标准排除在外的观点。

2.邓小平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又一个焦点是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归谁所有、如何分配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果主要落入了占人口极少数的资本家的腰包,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则是造福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不断造成新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带来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第123页)我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的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口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第208页)“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就是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当然分配中还会有差别,但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第255页)是实行剥削制度造成两极分化,还是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从反复比较中把握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

3.邓小平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再一个焦点,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问题。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看,二者的社会属性是很清晰的,前者是社会主义的,后者是资本主义的。虽然早在1979年11月会见美国客人时邓小平已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未对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作出明确的判断。1982年10月,他在进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比较时,指出社会主义的“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第17页)同三年前的论述相比,邓小平对于市场经济的态度已经从“可以搞”前进到“一定要搞”,步伐相当大,但尚未涉及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

1987年2月,邓小平还是在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时提及计划和市场。他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第203页)这是笔者见到的邓小平第一次把计划和市场都视为中性的“方法”,表明了他对计划和市场社会属性的看法,但这里的论述重点则在于把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剥离开来,而没有专论市场经济。

时至1990年底、1991年初,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认识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第364页)“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第367页)这里,邓小平也已经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了,并且指出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标准。

又是一年的实践和思考,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终于以明确的语言把社会主义属性从计划中,把资本主义属性从市场中完完全全、彻彻底底、不容置疑地分解开来,从本质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一场革命:“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第373页)

有人不解,邓小平在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时,常常提及到上层建筑方面,诸如政权的阶级性问题、理想道德的优越性等,可是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呢?对此,笔者的理解是:虽然任何一种社会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但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目的对于具体的社会形态有着更为根本的意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未提及上层建筑,并非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并非说邓小平不重视上层建筑的性质,而是表明邓小平在认识事物上目光敏锐而深邃,善于排除次要、直达根本的特色。

3.社会主义本质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得出的。

邓小平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时期以来,他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没有让步。1991年8月,他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第369页)但同时,邓小平又是一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派”。现在我们干着全新的事业,要不断的研究新情况,采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丢老祖宗,绝不意味着只能在老祖宗面前顶礼膜拜,唯老祖宗是从。所以,邓小平又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第292页)

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中,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主要表现在:

1.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一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第118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又有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都是从中国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都在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都是为着更好地指导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第382页)同样,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也靠这个”。

2.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一系列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主要有:马克思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终极原因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应当“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观点;列宁的不迅速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就不能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等等。邓小平总结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些观点都被邓小平吸收、融化进社会主义本质论之中了。

3.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明了。早在新时期之初,邓小平就把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标志。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反复阐明的必须坚持的两条社会主义原则,一条是公有制为主体,一条是坚持按劳分配,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虽然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没有公有制,按劳分配的词语,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已经将其包含其中。因为没有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根本谈不上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也就成了空话。

4.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目的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不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和文明的生活;社会主义的直接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此等等的观点尽包容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目的之中。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创造性的新贡献。主要表现在:

1.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并且完满地概括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不仅在理论上是一种创造,而且由于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深化到本质,因而也就破除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清除了附加到社会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这对于促进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传统的姓“资”姓“社”观曾经禁锢了许多人的手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这些禁锢打破了。

2.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突破了传统的只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界定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把社会主义大厦奠定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唯物基石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

3.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共同富裕这一全人类解放和个人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才从最根本上把社会主义和只能富了少数剥削者而使大多数人陷于贫穷的一切剥削制度区别开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指明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又指明了实现这一目的是一个过程。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邓小平提出了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一方面,我们要坚决执行这一政策,破除平均主义,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掌握好先富与后富的辩证关系,既防止把先富与后富变为两极分化,也要坚决反对平均主义。总之,邓小平的这一政策具有全新的、和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的深刻而又深远的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基础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