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实现发展新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突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化卓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充分享受教育成功的幸福,让学校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名校,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二附中”)确立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在卓越教育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勇于开展实践创新,寻求学校发展的新突破。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背景 国家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的实施,为基础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华东师大二附中理应发挥在教育综合改革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作用。当前,教育综合改革正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教育目的由为生活做准备转向生活本身,教育改革由技术层面转向体制机制层面,学校定位由教学型转向服务型公共事业,学生培养由追求升学转向提升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由统一转向丰富、多元与个性化等。在此宏观背景与发展机遇下,学校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凝练卓越教育内涵,以卓越教育推进自身的整体转型发展。 卓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应当主动对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时代要求。卓越,是学校经由多年发展所累积的社会声誉,更是学校勇于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追求。关于卓越教育的本质特征,叶澜教授将其提炼为“卓然独立,越而胜己”,具体表现为志向不狭窄、人格不依附、思维不趋同、言行不虚浮、自我日清晰、反思成习惯、人生会选择、发展能自觉。[1]卓越教育的实践路径就是发现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激活每一位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欲望,引导全体学生在自我超越中实现生命的理想和人生的价值。其目标追求是为卓越人才的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在追求卓越中成为卓越人才。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形成,也非反乎本性而形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他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2]因而,从小就养成习惯“比一切都重要”。英国思想家培根在《论习惯与教育》中也谈到,最好的习惯是在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的,实际上教育就是培养早期习惯。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S.Covey)把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意愿”的混合体,融合这三个基本要素是通往卓越的最扎实的途径。华东师大二附中就是通过教育教学基本要素的融合,让追求卓越成为一种习惯,为学生日后成为各领域有影响力的卓越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要实现卓越发展,培养卓越人才,学校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普通高中教育功能定位、教育特征等问题的认识。 第一,普通高中教育姓“基”。近年来,关于普通高中性质、功能定位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这既明确规定了普通高中姓“基”的属性,又确定了其功能与定位——“奠基”作用。因此,普通高中教育要着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着重把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态度与基本体验之间的关系,持之以恒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把握高中人才培养的学段特征。高中阶段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关键点,它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连接,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的学生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从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而言,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卓越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重点研究各学段的阶段特征,尤其是学段间的衔接。作为衔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普通高中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合高等教育的身心结构和人格特征,包括求知欲望、学术理想、生命活力、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 第三,坚持各学科、各学习领域融合发展的“全人教育”。普通高中要开展“全人教育”,使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包括价值观的传递、思维方式的训练和人格的塑造。笔者认为,“全人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首要目标。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要避免按照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制订人才的“规格”和培养“流程”,避免仅仅关注“人才”的“使用功能”和“服务功能”。教育的本质属性应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现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不断追求卓越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全面发展和幸福发展。这要求学校坚持以德为先,注重各学科和各学习领域的融合,注重引入工程和新技术等内容,注重将“非直接高考学科”(如艺术、体育等)建设成为共同育人、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学科,以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促进教育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 开展卓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需要着力破解以下难题。 (一)如何将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与立德树人目标有机结合 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都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大等都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作为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的关键时期和重要阶段,普通高中担负着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任。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而忽视德行与人格发展以及将知识技能体系与价值体系割裂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是教育自诞生起就要回答的问题。将创新人才培养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何坚持“德育引领创新”,促进德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德育如何“引领创新方向”“塑造创新人格”“营建创新环境”;如何从学生特征、培育要求、培育策略等方面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德育引领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重探索。 (二)如何形成科学的拔尖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机制 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和选拔至关重要。探索并形成人才的早期发现机制,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与普通人相比,拔尖人才往往个性更独立、心灵更自由、好奇心更强、观察力更敏锐、思维更独特、意志更顽强、批判精神与超越欲望更强烈。基于此,普通高中需要关注以下两点。首先,在选拔生源时应注重研究和借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的人才发现和选拔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质,使在某领域具有浓厚兴趣或潜在才能的学生获得被发掘的机会。其次,进入人才培养平台后,要完善动态流动机制,加强全程、全方位的跟踪和评价,关注评价方式的导向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兴趣和个性特长。 (三)如何基于学生的基础性发展奠定“追求终身卓越”的目标 关注学生的基础性发展与终身追求卓越的统一,是当前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热点问题。《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核心理念以及围绕“奠基什么”“怎样奠基”展开的探讨,推动了全社会关于基础教育与学生终身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普通高中需要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基础性发展与终身卓越发展的认识,帮助学生和家长处理好升学的当前利益与终身发展的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使追求卓越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持之以恒的习惯,也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追求。 (四)如何促进高水平素质教育与高质量升学的高度统一 “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①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多年办学经验的总结。华东师大二附中以“追求卓越、发展潜能、奠基终身”为核心理念,以创新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模式为目标,将国家层面的素质教育战略要求转化为学校生动具体的办学实践,努力破解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如何“着手”“落地”与“实施”的困境和难题。学校根据国家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结合实际构建了以综合素质提升为基础,以立德、创新为重点,体现德、智、体、美要求的“六个百分百”育人载体和实施体系。 如何以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卓越发展为目标,以高考综合评价改革为切入点,在构建“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的基础上抓住高水平素质教育的关键举措和重点环节,努力探索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式,实现高水平素质教育与高水平升学的统一,同样是学校未来探索实践的重大课题。 (五)如何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联动式发展 以国民教育的宏观视野对大中小学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和一体化思考,是国家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所呈现的重要趋势。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贯通,将改变传统教育中各学段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 普通高中教育是居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键阶段,既需要从义务教育学校发现和选拔符合高中阶段学校需求的优秀生源,也需要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输送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优秀人才。因此,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在未来应更加注重三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联动式发展。这就要求普通高中创新与不同学段之间的联动机制,既要注重借鉴和利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优质教育资源,也要注重自身内生性发展,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衔接与互动。 三、实现教育创新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德育的一体化建设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既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华东师大二附中要进一步发挥在普通高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的传统优势,在形成的学科德育、德育课程化、中学理科德育、德育引领创新等重要成果基础上积极开展“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注重“三个衔接”,即普通高中阶段德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德育的衔接,普通高中阶段各门学科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衔接,学校德育和校外教育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衔接。同时,学校深入开展学科德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转化、细化为学校德育的内容体系,充分开发学科德育内在固有的德育功能;通过社会实践、经典阅读、晨晖讲坛等富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发挥德育在基础性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奠基作用。 (二)构建以立德创新为重点的育人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点。 卓越教育育人模式,是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在实施卓越教育育人模式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坚持把促进卓越人才的全面发展与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二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创新教育作为全面推进、拓展深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三是充分发挥包括艺术、体育在内的所有学科的育人功能;四是注重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丰富育人内涵,创新育人载体,为构建和实施卓越教育育人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在构建和实施卓越教育育人模式中,华东师大二附中需要在原“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基础上,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时代需求,丰富“百分百”的育人内涵,拓建“百分百”的育人载体,如增加百分百的学生参与“晨晖”讲坛、百分百的学生赏析推荐名著、百分百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优化“N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 (三)开发多元丰富的系列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多年来,华东师大二附中已经形成了四大类校本课程。一是大文化课程。这类课程超越具体的学科文化界限,贯通政治、语文、外语、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领域,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认识、健康的文化行为、宽广的文化胸怀和深远的文化视野。二是STS课程,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课程。这类课程反映高新科技的发展前沿、追溯科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聚焦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关注现代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三是社团课程。这类课程是由学生兴趣取向而自主形成的、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学生自己给自己开设的课程。四是荣誉课程。这类课程是为了满足部分理科见长的智优学生而设计的超越普通程度的理科课程,有些是拓宽与加深了中学数理化知识,注重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有些则是大学先修课程。这类课程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以及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提供了探索试验的可能,尤其是体现了学校科技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从卓越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的要求出发,华东师大二附中校本课程的建设在前瞻性、创新性、特色化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密切关注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加强对国家最新修订的课程教材的校本化研究,结合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和综合评价改革导向开展课程教材建设的校本化实践。二是注重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比较研究。学校要瞄准世界教育前沿,借鉴国际优秀课程的成功经验,尽快开发具有前瞻性的校本课程。三是加强艺术、体育课程建设。校本艺术课程建设要注重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如通过多样化艺术社团、特色化艺术活动,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艺术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来。校本体育课程的建设,要积极参与上海“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的探索,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以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高水平运动队等构成的高中体育体系,激发学生对体育专项的兴趣,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为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良好基础。 (四)建立因材施教的“学院制”模式 卓越学院是学校融合理科实验班、科技创新实验班等办学经验推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创建“卓越学院”,本质上是探索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即通过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等学习形式来构建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卓越学院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开展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总结卓越学生的成长规律;第二,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充分挖掘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发优质课程,构建一套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第三,建设一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校内外结合的导师队伍;第四,研究构建大中学校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联动机制。 卓越学院实行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体现“高水平共同基础十个性化需求选择”的培养特色,采取个性化学程和荣誉学员制度,开设特色营和实验班。2015年暑期,卓越学院开设的奥赛营、科技营、博雅营、体验营深受学生欢迎,也引起了同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五)筹建华东师大二附中科技创新教育中心 成立华东师大二附中科技创新教育中心的宗旨,是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以及浦东新区关于科技创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搭建专业实施载体,全面实施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使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中心成为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和服务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人才孵化和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平台,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后备力量。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大学与中学的衔接,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激发和引导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能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思维,使卓越学生在参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创新实践中成为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中心的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改建基础实验室,新增工程技术实验室,扩建创新教育实验室;完善卓越学院运行,建设多元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设立专项创新项目基金,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构建“数字化”多功能平台,建设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等。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将成为学生创新实验、学术交流、素质拓展、实训实践和科技文化活动等的重要实践平台。 ①华东师大二附中“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是指“百分百的学生做100课时的志愿者”“百分百的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百分百的学生完成100个实验”“百分百的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百分百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百分百的学生学会游泳”。实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突破_素质教育论文
实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突破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