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中国论文,新理念论文,新任务论文,新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自1998年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越来越显现出强烈的互动作用、依存关系,规模庞大、类型多样、功能强大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财富资源。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也越来越深地置身于国家经济社会战略规划布局之中。从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看,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达到2,263所(包含独立学院),普通高校招生597.5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985.3万人,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高等教育在肩负原有重要的精英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完成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基本、最有效、最重要的现代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无疑居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如何发展,它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是什么,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思考并作出政策应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跃升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历史性跃升: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2009年7月5日~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150多个会员国的教育部长以及众多大学校长和高等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等1,200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是自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以来又一次重要的标志性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等教育新动力、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大会发表的报告对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7大动力:一是需求,二是多样化,三是机制合作,四是终身学习,五是通信和信息技术,六是社会责任,七是政府角色的变化。大会报告认为,需求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从1999年到现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激增了50%,200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4亿人,比1999年增加了5,100万。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多样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大动力。网络体系和科研、知识创造与共享的机制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大动力。目前,教科文组织促成了6个关于资格承认的区域性公约,包括了100多个成员国。终身学习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第四大动力。知识密集型社会需要为人们提供提高技能和学习新技能的机会,终身学习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领域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有助于消除高水平技能人才在供求关系上不匹配的失衡现象。社会责任是本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一个特定主题,大会强调高等教育有能力实现和帮助解决诸如能源危机、气候变迁、食品安全、健康以及在所有经济领域寻求可持续的替代品等世界性问题。大会还强调指出: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角色。
与世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10年同期,中国高等教育恰好也是从1999年开始连续10年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增加了3.5倍,是世界高等教育规模平均增长速度的7倍。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研究生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位居世界第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的跃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即将迈入一个发展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4个结论:第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亦步亦趋的模仿和跟随阶段,需要从完全追赶型战略发展模式转入追踪与自主发展并重的新发展阶段;第三,从高等教育大国开始迈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中国教育的新使命;第四,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推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源。
(二)中国高等教育第二次历史性跃升: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
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确立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的战略地位。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国家实力。”2008年12月19日,习近平副主席在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全社会的一项共同任务。”2007年12月,国务院委员陈至立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第18次咨询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2008年12月29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将完善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提高学位工作水平的工作要求,与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时代要求联系起来。”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新的神圣使命,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源。
重视和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并不是中国的独创。2006年,美国教育部长组织了一个包括教育界、工商界和政府官员等各界人士参加的咨询团队,提交了题为《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指向》的报告。这份报告指出:“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当今知识驱动的社会中,高等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我们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我们的高等院校将是提升劳动力素质和促进成长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主要发源地。高等院校还将继续成为新一代美国人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未来经济增长将依赖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维持卓越、创新与领导的能力。”美国新一任总统奥巴马也多次提出:“美国繁荣之源从来都不是多么精心地积累财富,而是为人民提供优质教育。未来属于那些能够为其公民提供最好教育的国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开始迈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高等教育正在成为推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成为国家未来发展最宝贵的新财富和最强大的新动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中国模式探索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合作教育是国际上采用的先进教育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合作教育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中国。20多年来,合作教育这一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广泛、深入和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产学研的合作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成为本科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这3点既体现在领导的认识,也体现在学校实践探索之中。
第一,从领导认识来看,产学研合作教育一开始便得到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特别强调:产学研结合是合作教育的生命。200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上提出: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就是必须要遵循的规律。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同志认为,产学研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即使对于学科型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来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非常重要。
第二,从学校实践来看,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和参与。首先,从高等职业教育来看,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教育模式,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验、推广和示范的高职学校,使学校跻身于第一批全国示范高职之列,并且获得了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其次,从地方本科院校来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合作教育WTP模式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校企融合模式,成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并由此获得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奖,成为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领头羊。再次,从“985工程”高水平大学来看,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在文科和工程类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中采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开拓性的探索和创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这3类学校的发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所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成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者和实验者。
(二)逐步探索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中国模式: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就高等教育规模来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毋庸讳言,也有一些问题困扰并将长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主要瓶颈问题有3个: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这3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从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中国近十几年的实践探索都有力地证明,通过产学研结合的3种有效方式,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瓶颈问题。
产学研合作办学解决办学条件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作用之一。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来看,办学经费不足和短缺成为普遍问题,特别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必须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方面必备的实训实习基地,单凭学校自身是难以解决、难以满足的。怎么办?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成为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必然的选择。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凡是办学条件,特别是实训实习基地能够较好满足需求的学校其产学研合作教育都开展得比较好。
产学研合作育人解决育人模式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作用之二。应用型和技能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这些学校在育人方面必须建立一种同学科型大学不同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同时满足3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突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是以某一学科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术逻辑体系组合而成,而是以行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知识逻辑体系组合而成;二是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三是要突出培养学生作为不同职业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从我国目前高校专任教师队伍构成情况和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来看,要充分满足这3个方面的要求是做不到的,即使今后有了这种经济实力,全部在校内建设这样的设施也是不经济和不必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是真正“职业人”顶岗锻炼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在产学研合作育人中才能实现。因此,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产学研合作就业解决就业水平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作用之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全国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育人较好的高校来看,产学研合作可以使知识结构适合、技术技能好、敬业精神强的学生很容易实现“预就业”,同时参加合作项目的学生由于普遍在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有充分的数据证明,产学研搞得好的学校其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高于未进行产学研的学校,同时,毕业生就业情况好的高校的报考生源质量也比较好地得到保证,形成出口和进口的良性循环。
产学研合作教育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认可和重视,其根本在于它比较好地破解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3大瓶颈问题。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人才培养的单一环节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展,从封闭的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社会合作教育,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为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教育模式。多年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破解这些瓶颈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和良好效果。
从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4个基本结论:一是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二是进行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办学实践探索;三是逐步总结形成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四是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无论是从参与学校的广度,还是从学校实践的特色和理论总结上都大大丰富了世界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
(一)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企业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应该说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是企业和企业家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温家宝总理曾经多次说过,企业和企业家身体中要流淌道德的血液。道德血液不仅包括诚信,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担当社会责任。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是企业和企业家应当担当的一种社会责任。那么在产学合作中,如何在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使企业受益,如何使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要素,应该是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回答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从学校单赢走向校企共赢,从学校单向发展走向校企共同发展,通过合作教育达到合作发展,通过合作发展巩固深化合作教育,这是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良性持久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保障。
通过考察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可以发现,调动企业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的积极性,除了企业家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之外,还需要国家制度层面的保障和促进。加拿大是合作教育发展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之所以能够在合作教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通过税收政策来保证企业经济利益,来调动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就有法律规定,接受合作教育项目学生的公司和企业,可以获得相应税收的减免,接受的学生越多减免的税费就越多。目前,这方面的政策也逐渐成为中国一些地方政府的法规。例如,自2009年3月1日起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就是国内第一个这方面的地方法规。但是,要想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还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通过广泛宣传,通过制定和完善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校企共同努力,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在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基础上达到合作发展,是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新理念、新目标和新任务。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高度:实现校企共赢的合作发展
校企合作发展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给高校和企业带来了什么利益。
产学研合作教育给学校带来了“三改变、一影响”。即改变了学生、改变了教师、改变了办学条件,影响了校园文化。首先,对于学生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改变了学生的技能,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职业素养方面的训练,这是非常可贵的一种养成教育。由此,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其次,对于教师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素质、教师的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多的是通过学科发展训练出来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迫使教师开始关心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对人才培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素质与责任有了认真思考,开始自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再次,对于学校而言,产学研合作改变了学校的实习实训等办学条件,提高了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教育质量和社会声望。最后,产学研合作教育最重要的是影响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校园文化是一种求真的文化,企业是一种求用的文化。但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企业文化中所体现的团队精神、铁的纪律、坚韧奉献、脚踏实地的品格是当今校园文化所缺失的。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使学校汲取新鲜的营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文化。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学校的发展有了变化,优秀的企业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新的感觉、新的思考、新的变化、新的融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企业带来了“三提高、一影响”。即提高了企业效益,提高了员工素质,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影响了企业文化。深度紧密的合作教育由于学生的顶岗工作降低了劳动成本,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竞争力,学校得天独厚的知识技术信息集散地的功能以及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规划建议的作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与场地可以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文化技术素质。与学校的密切合作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大学校园文化那种追求卓越、探索新知、着眼未来的精神同样会长久地影响企业文化。
深度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了变化,也给员工、企业带来了变化,从战略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发展不仅可能,而且大有可为。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
过去30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的阶段,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跃升,建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未来30年,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大提高阶段,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跃升,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宽广的发展前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和政府、社会、企业各方的共同参与、相互支持和一起努力,特别要在以下4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培育营造支持教育发展无上光荣的良好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全社会都要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企业和企业家,要担当起支持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要在具体的发展措施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任务和企业的责任,鼓励和推动企业和企业家担当起这种社会责任。
第二,尽快研究出台《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条例》,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依据,特别是在减免企业税收方面,作出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为提高和保护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制度保障。
第三,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高校评估制度,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
第四,高校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需要不断深化和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践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国家的强盛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未来的国际竞争和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以千万计掌握了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将是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