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梅 李玉荣
(河北省平泉县医院儿科 河北平泉 067500)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183-02
小儿支气管哮喘为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性咳嗽、缺氧及喘鸣等症状[1]。其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环境、心理及机体免疫力等均为引起本病的高危因素。常在夜间或清晨发病,轻者可自行缓解,但家属一定要带患者到医院及时就诊,以免症状加重发生危险。该病症具有长期性、周期性特点,故而难以痊愈,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机体健康,需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和护理[2]。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积极的开展预防和宣教非常重要,尤其是循证健康教育对某些慢性病护理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循证健康教育就是遵循证据的健康教育,是运用适合健康教育活动主、客体特征的高质量证据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3]。因此,把循证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最大程度减轻病人痛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现代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2013年以来,我们将循证健康教育应用于8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间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以咳嗽、喘息、胸闷、气促等症状就诊,诊断及分度均符合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4],属轻、中度发作期。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5岁~12.5岁,平均(7.45±1.55)岁;病程0.5年~7.5年,平均(4.35±0.25)年;病情属轻度者24例,中度16例。实验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岁~13.0岁(7.35±1.75)岁;病程1.0年~8.0年,平均(4.55±0.35)年;病情属轻度22例,中度1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循证健康教育方法
1.2.1根据病情,找出问题 病人入院后,由经过循证健康教育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通过调查评估病人的一般情况、心理活动、饮食习惯、平日状态、家属的心理和依从性等与健康教育相关的问题,分析病人的健康需求,确定护理问题。
1.2.2检索查证,分析评价 根据确定的护理问题,检索有关文献,按照关键词循证护理、循证健康教育、小儿、支气管哮喘、依从性等,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出相关文献48篇作分析评价。对收集到的文献,我们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并与护理知识、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后通过对所选16篇文章的分析评价得到了真实可靠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工作。
1.2.3健康教育 针对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查找分析得到的证据,制定出具体健康教育目标、计划和措施。健康教育形式可以采取集中教育、个案教育、随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并引导家属积极参与,健康教育的形式因患者年纪较小可灵活掌握,要考虑到患者和家属的接受程度和教育的效果,采取适合患者特点的教育形式,以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内容:①心理干预。支气管哮喘患儿易产生紧张、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反应,家长也会心情急躁,万分担心孩子的病情,护士要及时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使其心情逐渐放松,平稳接受疾病和治疗。②疾病知识宣教。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紧急救治、疾病预防和护理等相关知识,尤其要教会患者和家属积极预防本病的方法。③依从性指导。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合理饮食和休息等,督促家属配合护士遵医嘱给患儿按时服药、按量服药,不要自行为患者用药,以免发生意外。指导家属配合护士为患者行雾化吸入治疗、吸氧等操作,严格按照护士指导在喷雾吸入前禁止喂奶或进食,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引起窒息。
1.3 观察指标
1.3.1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患儿雾化吸入后血氧饱和度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1.3.2两组患儿出院后随访1年,对两组患儿发放问卷调查表,统计患儿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再住院次数、急诊次数。
3.结果
3.1 实验组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喘憋、咳嗽及哮鸣音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氧饱和度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4.讨论
循证健康教育是新兴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与以往的健康教育相比,循证健康教育是更科学的健康教育,是更广泛参与的健康教育[5]。注重将病人的健康需求、科学的证据以及护士的临床经验结合在一起,得出最新、最好的护理决策,以使制定的护理目标、计划和措施更适合于患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也必将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呼吸道疾病,患者常出现剧烈咳嗽、喘憋、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患者年龄较小,用药比较特殊,家属对治疗和疾病同样存在着紧张和担心,故而要及时发现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化,加强对她们进行知识传播,而开展循证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活动中传播哪些信息,使用什么方法传播,怎样进行行为干预等,都必须有一定的依据,这样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首先要通过交流来获取病人的资料,经过查阅文献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结合病人的特点和经验制定出健康教育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遵循PDCA循环,不断地进行评价、反馈和修改,以使健康教育更科学、更结合病人实际,从而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和患者家属治疗的依从性和知识水平,增强对疾病的了解,有利于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本研究中,经过开展循证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而喘憋、咳嗽、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院后1年内随访患儿的哮喘发作次数、再住院次数和急诊次数,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采取的健康教育模式利于疾病的转归,表明给予患儿循证健康教育后可得到效果显著的护理,本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平,李英,邹华等.饮食及心理护理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效果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5):14-15.
[2]石玉梅,郑磊,李娟.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干预及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52-253.
[3]祖光怀.循证医学和循证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4):260-262.
[4]林国深,谢冬英,蔡建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3):250-252.
[5]王磊,蒋晓莲.借鉴循证护理,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14(12): 892-894.
论文作者:薛亚梅,李玉荣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健康教育论文; 支气管哮喘论文; 患者论文; 家属论文; 患儿论文; 实验组论文; 病人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