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_定性研究论文

院校研究的基本范式:定性模式与定量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范式论文,定量论文,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3)03-0007-05

院校研究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与高等学校发展,旨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品质的研究。[1]作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院校研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尽管院校发展研究的研究方法尚不成熟,但跨学科研究始终是院校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最早被引入院校发展研究的是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方法,诸如组织分析法、决策研究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等。其后,行为科学的方法、政治学的方法相继被引入院校研究,促使院校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日益专门化。然而,当前的主要问题却是如何把众多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整合起来,并在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围绕这一问题,本文拟从哲学方法论的层面,就院校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范式提出些不成熟之见,为院校研究方法论的整合及新研究视角的开拓提出一条思考的路径。

一、研究路径:院校研究的两种路向

任何研究必须从问题出发,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院校发展研究作为“实践取向”的研究,尤其强调问题意识,强调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从院校管理与院校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是院校发展研究的起点。

针对院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大体上有两种研究路向。如图1所示:

图1 院校研究路向图

第一种研究路径是“(问题)—理论—假设—观察—理论—(问题)”。具体言之,这种研究路向包括如下几个过程:(1)根据问题寻找与问题相契合的解释性理论:(2)依据逻辑推理从理论中导出具体假设,并把假设陈述为可检验的命题;(3)通过观察收集经验证据用以评估假设的真实性;(4)把经过经验检验而新建立的规律收编到理论中来,从而扩展现存的理论。这种研究路向旨在解决问题,但其具体运行的过程是始于理论而终于理论的。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主要是一演绎过程,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但这一过程不仅仅只是演绎,其中也有归纳的成分。事实上,对于像院校发展研究这样很少建立规律的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性研究,演绎步骤常常是相对贫乏的,产生不了多少可以检验的经验假设。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不得不去推究较少确定性的领域,去做出较少实质性基础的假设,甚至需要用类比或隐喻来推进他对特定论题的潜在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归纳对研究者做出假设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该说,在院校发展研究中研究者做出假设时有两个不容忽视的信息来源——个人经验与学术读物,个人经验是我们做出假设的最后依据。1999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汤敏博士关于教育启动消费的研究就是循着这种路径进行的。[2]针对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济疲软及中国高等教育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汤敏博士等人根据经济学中“投资拉动内需”的原理,提出这样的一个假设: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当前所进行的高教史中罕见的“扩招”就是这一理论假设的具体实施。他的这一假设如果能被中国的实践所证实,那么“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假设就确立了其真实性,并成为一新建立的规律从而扩展了现有的教育经济理论。

第二种研究路径是“(问题)—观察—概括—理论—观察—(问题)”。这种研究路向包括如下几个过程:(1)围绕问题,研究者在其工作过程中观察某些现象;(2)推究现象,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各种现象归之于与其相关的类别中以揭示组成性规律;(3)基于组成性规律,概括出两个或多个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得出功能性规律;(4)用归纳出来的带规律性的理论(功能性规律)来解释所观察的现象,并达到问题的解决。这种研究路向同样以解决问题为依归,源于实践而终于实践。大而言之,这一过程主要是一归纳的过程,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但也不仅仅只有归纳,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演绎。准确地说,这一过程是研究者受解决问题的冲动所驱使去推究所观察的现象,他们极力寻找规律来说明它们的存在,并用概括出来的抽象理论来解释特有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后者正是一种演绎。笔者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在大学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研究路径。[3]如何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没有现成的理论可循,只能在实践中观察、从实践中进行归纳提炼,最后,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为此,我们组织了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博士生、硕士生,就“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这一问题,对近百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专题研讨。研究发现,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概而言之,主要有: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提升境界。把这些方法上升为理论,就是:科学与人文相融,起于知识、成于境界。如是,解决大学教育中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本份、“转知成智”是教学中的至高追求。于是,我们归纳出提高教师素质的三点对策:(1)要深入研究教育,准确理解教育;(2)要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3)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定量研究本身具有演绎性,其研究从一开始就倾向以理论为基础,故定量研究更接近于第一种研究路向。而定性研究并不强调在开始的时候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理论基础,理论往往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因此,定性研究自然更带有归纳的色彩,更接近第二种研究路向。

二、研究范式:院校发展研究的哲学基础

与研究路向密切相关是研究范式的选择问题,研究范式与研究路向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所谓研究范式,其意是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者,都是在由那个学科的某种哲学所提供的框架内从事研究,这种哲学就表现为一种研究范式。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共同遵守的规则,研究范式可能是明确的,表现为一些“被阐明的规则”;也可能是含蓄的,以“未阐明的规则”形式存在。但不管是阐明的还是未阐明的,都对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起着一种规定作用,并以此彰显出该学科的独特性。

人们常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之所以是世界观,是因为任何哲学均包含某种本体论及与之相关的认识论。本体论限定着“什么可能存在”和“什么是可知的”。与此相对应,认识论则限定着“我能认识什么”及“我怎样才能最终认识它”。[4]由于哲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一起被用来限定某种方法论,即一套指示研究和争论将如何在学科内进行的规则和程序,亦即如何才能将信息收集并组织起来。[5]因此,哲学又被称为方法论。理论的运用就是方法,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研究范式的核心是方法论,故我们常常把研究范式称为方法论范式。方法论的应用能使某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起来、组织起来,可见,方法论对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院校发展研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方法论存在。事实上,在院校发展研究中有多种方法论并存。既有注重寻找普遍性的方法论,又有强调特殊性的方法论;既有崇尚主观性的方法论,亦有倾向客观性的方法论。如果我们把主观性的方法论与客观性的方法论作为纵坐标,而将普遍性的方法论与特殊性的方法论作横坐标,就会得到四种方法论范式,如图2所示:

院校发展研究中的各种具体方法,诸如组织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行为科学方法、政治学方法以及历史法、人类学研究方法等均可定位于上述四种方法论范式之中,它们与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及结构主义四种方法论范式有极深的理论渊源。

图2 院校研究方法论范式图

实证主义认为,知识只能通过经验取得。就其方法论而言,它强调一种对事实陈述的证实,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普遍性。重复证实是这种方法论的核心,它是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经验主义也强调人们是通过经验来认识的,只有经历过的事物才能被认识。这种方法论的核心是:接受某种知识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所经历过的事实依据。它强调经验事实的客观性,但同时又注意到个体经验的特殊性。因此,经验主义具有定量与定性两重性。人本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种由个人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主观地获取的。因此,应该研究个人的主观世界。人本主义方法强调是知识的主观性而不是知识的重复性与真理性。结构主义认为,世界是由表层结构(现象世界)与深层结构(机制世界)所构成的,深层结构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因此,现象世界(即被领悟的世界)并不一定揭示机制世界(它是现象世界产生的原因)。结构主义强调机制世界的普遍性,故认为知识具有重复性与真理性;但与此同时,它又承认现象世界的主观性,知识在一定意义上又具有不可检验性。其方法论涉及到理论建构,认为这些理论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东西,但理论的真实性不可检验因为理论已进入了不可观察的机制世界。人本主义与结构主义构成了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三、研究技术:院校发展研究的方法系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不是绝对的两分。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的情境中得出一般的结论;而定量研究与演绎法更为接近,是从一般的情景中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6]就具体的研究方法来说,纯粹的定性与纯粹的定量都是很少见的。只能说,某种方法是定性多一点还是定量多一点。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是一个连续的系谱。

如图3所示:

图3 定性与定量研究系谱图

从最典型的定量研究实验法到最典型的定性研究文学法,根据定性定量的比例,中间依次是准实验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人类学方法、比较研究法、历史法。其中,文献法与人类学方法介于定性与定量之间,既是定性的研究方法又是定量的研究方法。为了拓宽研究的视野,必须重点考察两种极端的情况。极端的研究方法因为其偏离常态才显得更有意义,偏离常态的方法可以扩大研究方法的外延,拓宽我们探究院校发展的视野,从而丰富现有的院校研究的方法。基于此,本文重点考察院校研究中的两种极端方法——实验法与文学法。

实验法

实验法本来是一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院校发展研究之中,指的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我们所控制的刺激称为自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因素就是因变量。经典实验设计必须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的逻辑是:实验组由“前测—实验刺激—后测”组成,对照组由“前测—后测”组成。

实验法的基本过程大体上由九个步骤组成:(1)根据某种理论做出一个因果关系的假设;(2)决定如何引入实验刺激[自变量];(3)如何进行有效的因变量测量;(4)选取合适的实验对象;(5)将实验对象以某种方式分组;(6)对所有的实验对象[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7)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刺激;(8)对全体实验对象[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9)收集所有的资料,进行不同组之间的比较,并用统计方法决定假设是否成立。

实验法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的。这种研究方法的前提是命题要以使它得到证实的方式加以分析与重写;然后,才把这种可检验的陈述、假设与现实相对照,以建立其真实性。由于实验法主要依托数量化基础,因此它与如下科学信念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自由、所有的科学判断都是客观的、命题的真实性要基于学术的内在标准,不能为道德或政治等外在标准所左右。

实验方法的核心是假设检验,也就是所谓的证实原理。具体言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由一特定演绎系统构成的,演绎系统包括两组因素:一组是初始命题(假设),一组是依据系统内的规律而从初始命题中导出的演绎命题。[7]理论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演绎新命题。假设是一种推断,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会是什么的陈述;它是从已知的东西中演绎出来的,是一种尝试性的解释。为了使人们接受假设为真,必须收集足够的经验证据来评估假设的真实性。然而,由于假设作为科学规律的前奏被预设为具有适合于整个预定经验范围的普遍性质,而要对之做出彻底的检验常常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不可能研究全部的可能事件,所以只能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部分检验,最后从样本推出总体。至于样本能否说明总体,这可通过概率论的有关原理做出说明。如果通过假设检验证明所获得的结果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是一条科学规律。这条规律在其规定的领域内解释了要研究的现象。

文学法

所谓文学法,就是以文学式的表述具体地、活灵活现地再现丰富多彩的经验世界。它围绕大学中人的活动的“故事”以及大学成长的“神话”而展开,是对院校发展中人与事的一份记录,是把院校发展的经验以“故事”的方式做出论述、表述和传达。叙事法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法以文学的形式来探究教育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创造。事实上,它是教育研究中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以文学法探讨教育问题,在中国先秦古籍中俯首皆是。《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等经典著作中处处都能找到以简短的故事、寓言揭示深刻教育问题的范例。在西方教育研究中的叙事法更是蔚为大观。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前370)到莫尔的《乌托邦》(1516),从伊拉斯谟的《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1516)到拉伯雷的《巨人传》(1532),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1602)到安德里斯的《基督城》(1619),从培根的《新大西岛》(1627)到卢梭的《爱弥儿》(1762),从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787)到古德兰德的《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1984)等等,都是以文学叙事去演绎教育理念的经典名著,它们在人类教育史上的贡献是任何抽象的教育理论专著所无法替代的。

文学法的哲学基础主要是人本主义的。人本主义的认识论着重知识的主观性,强调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生灵。人的意向性创造了自身的世界,故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文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各种个人的世界、各种具体而生动的世界。院校发展研究呼唤着文学,将教育与人性重新联系起来是院校研究的题中之义。院校研究至少在两个方面要借助于文学:(1)文学能够被用来提供千百年来学者们对大学生活之真切体验的基本线索,文学可充分大学的编年史,是大学历久弥新的档案。学者们在描述院校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促使了院校的形成与演进。因为文学可以非常形象地制造一些强烈的印象,影响公众对大学的态度。纵观大学的发达史,公众的态度对大学的发展是生死攸关的。(2)对文学所做的贡献有助于提升院校研究的品位。院校研究与文学是一种共生关系,当院校研究者写出的文章与书籍在阐明大学的血肉与个性、人的生命与精神是如此的深刻有力,以至于与其他的人文学者产生了激荡心灵的共鸣,此时我们还需要为院校发展研究的合法性苦苦争辩吗?院校研究者应该成为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套用W·沃森(W.Watson)的诗句,[8]教育研究承受不起热情的消失,更不用说放弃,没有了热情的教育学就像失去了血液的肉体一样枉活于世,只能交给掘墓人了。

在院校研究中——具体的细节与高度的概括,生动的叙事与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抽象分析——都有位置。如果说文学的本质在于综合认识,那么它与院校研究是不谋而合的。文学作为一种探索复杂性的努力和极具现实意义的描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作为蕴涵生气和灵气的高等院校,大学是一种真实而具体的存在。我们需要按照院校的本来面目来认识院校,尽管努力这样做会牺牲逻辑的严密性。文学是对人类经验世界的一种有效透视方式,它是院校研究中综合认识和写作的一种有效模式。文学能在特殊中揭示一般,故文学的学术启发性决不亚于思辨的论文。

在当前定量研究定于一尊的境况下,强调文学的方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确立任何一种研究方法的霸主地位,都会窒息其他研究方法之生机。在社会问题的研究中,追求纯粹的量化实际上是以冰冷的数学语言排斥鲜活的生命力,以刻板的假设检验消解生命的有机组织,以苍白的形式掩盖对现实的隔膜。定量分析表面精确,其实模糊。还是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标签:;  ;  ;  

大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_定性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