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们的语文老师:办公室中,他们埋首在作业中圈圈勾勾;课间,他们热烈与批改、订正作业的学生讨论着;下班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尽心尽责备课,教案改了又改……效果怎样呢?听听同学们的心声吧,你便可知——“语文老师又布置这么多作业,真烦。”“为什么要天天写生字、抄词、读课文、背诵呢?数学都不用。”“我不喜欢语文,特别是作文课。”……最累的是语文老师,最不受欢迎的也是语文老师。我一直反复地思考着,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课?
一次偶然的课间听到数学组的教研活动:“数学是一课一得……”“一课一得”撞进我的神经,突然恍然大悟,是啊,我们的语文课如果也像数学课一样一课一得,那语文课堂就能简约多了,教学也许就能高效了。
我想,语文教学是时候来场华丽的转身了。难道需要转身的只是语文教学吗?我想更需要转身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身体的转身,更需要的是思想的“华丽转身”,才能真正走上那绚丽的舞台。
《新课标》鲜明地提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在语用的背景下,想要简约、高效的阅读教学的语文课堂,那就取决于教师的“取舍”。古语有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择优而从之,是取舍的基本寓意。有能者善取,通悟者懂舍。取舍有道,张弛有度,便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的阅读教学可以尝试从这几点去取舍:
一、取文章发展变化之处,品出文章的文味
语文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关注文本阅读的内容时,不是要一味讲解全文,一味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空白点、想象点,应换个思考的方向,做出文本的取舍,抓住文章的发展变化之处,品出阅读的文味。
就如《生死攸关的烛光》,小说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尤为突出。“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就成为了本课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了解小说这一文体,并试着画出情节曲线图。学生通过预习、课堂中的默读,了解了课文的主要人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师引导:“这三个人做了什么事呢?”学生把小说“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一下子摆出来,接着让学生自己来画出情节曲线图。通过板书,一目了然,学生理解了小说“一波三折”这一显著的特点。就着这情节曲线图,追问:哪个环节让你最紧张?由此走进文本细细品读,感受一波三折情节背后的惊心动魄,品味浓浓的小说味。
二、取情感对比鲜明之处,品出文章的情味
歌德说:“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那是因为文本的涵义只有阅读者本身去揣摩和细读才能得知。用心去感受,文本就会因为我们自己的见识、文化背景和感知能力的不同而焕发出不同的色彩,课堂的教学是阅读者个性化解读的美丽折射。《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因为形式特殊——报告,同时还带有科普性。学生在学习报告时,应该对报告的形式有一定的概念,形成一定的认识,于是,我让孩子自己默读,反复读: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反馈,教师大概摸清了学生的已知水平,对接下去的引导和追问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学习第三则报告时,“就再也飞不起来啦!”与文章小标题“飞翔”这一情感冲突明显的地方,学生快速地发现了,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引出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我追问:“是否该换个题目呢?”学生一致认为不换更好,因为这是作者用“飞翔”与海鸥的悲惨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海鸥不能飞翔的悲哀,更是表达了海鸥向往飞翔,飞翔是海鸥内心深处的渴望,也为表达出作者的心情有了推动的作用,为文章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原来,报告的小标题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呢!
师生紧紧抓住情感冲突鲜明之处,不断探寻其深处的涵义,使得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鸟儿侦察报告》这一科普性的童话彰显出它隐藏于背后的人情味。
三、取哲理性语言流淌之处,品出文章的滋味
《论语》中说:“不愤不启。”要想获得启示,就要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情感调动起来,激情激思。在文章中往往有那么一些饱含哲理、智慧的语言,让我们心灵触动,思维豁然开朗,荡气回肠。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现在细细想来,真是如此!
那流淌着哲理和智慧的语言,就是文本阅读中的精华,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反复的咀嚼诵读中,我品出了小情调,品出了大情怀。
曾有人说:“我们语文老师不能走得太远,有时候走得太急、太远,就会忘了最初的起点,就会忘了我们的初衷。”在语用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取舍之道,让文本的味道尽显,紧抓“取”之道,显阅读之道、自然之道。让我们“慢慢来,静静等,如诗般”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留下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直现“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阅读课堂。
论文作者:施芳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学生论文; 这一论文; 的是论文; 之处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文本论文; 文章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