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私有制优越”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私有制论文,优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兴起和外资的引进,迅速地改变着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比重。同时,处于成长盛期的私有制企业同正在改革过程中的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上又形成明显的反差。多年来这一现实情况,使有些人据此得出结论说私有制比公有制更适合于市场经济,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主张在改革中逐渐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迷惑性,必须在理论上予以澄清。
一、我国私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私有制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改后的不长时间里迅速成长,很快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这一时期的改革和发展以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并不能只是归功于私有制本身。应当看到在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
首先,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开辟了私有制经济成长的道路,创造出其迅速兴盛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我们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现实生产力的状况,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为它的兴起营造出有利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推动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有利的时期。可以说,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的起步和成长,每一步都同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密切相关,是中央和地方的众多优厚待遇促使其迅速壮大。
其次,强大的公有制经济为私有制经济崛起提供了物质前提和经济支持。私有制经济是80年代以后才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的。而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间,公有制经济艰苦创业,建立了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其造就的大工业和能源重化工、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及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不仅奠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使私有制经济一开始就具有较为完备的发展前提,使它可以首先在加工工业和服务行业这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公有制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和技术流入到私有制企业,成为它无偿获得的宝贵资源;公有制经济创造和积累的社会财富,是私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所赖以享受的减免税收和信贷优惠等政策实施的基本保障;公有制经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有效需求和职工生活需要形成的巨大市场,也是私有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公有制经济在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大大降低了私有制经济发展的成本,迅速形成高速增长的局面。
再次,私有制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性和经济效益的微观性。由于私有制在我国改革前几乎绝迹,决定了它发展的起点低、基数小,所以当它遇到改革的有利时机,在市场缺口大、竞争很不充分的第三产业和加工工业有所发展时,就呈现出一种等比增长,形成空前的高速度,而这种高速度又是在公有制经济背负沉重的社会负担投身于改革的情况下出现的,必然同公有制经济形成反差。同时,私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它以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甚至以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去追求局部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它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我们还应当看到的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式,私有制经济能够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自然有其内在的根据。从根源上讲,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不平衡状况,使它同其中的一个层面相适应,应当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范围,而最主要和直接的是它的性质决定了它一开始就表现出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它能够充分把握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有利时机,用足国家给予的种种优惠政策,甚至利用我们改革过程中的政策缺陷和管理漏洞而谋求自身发展。因而在它取得自身高速增长和良好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而公有制经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营方式一时难以同新的形势相适应,其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它不能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至于任何私有经济必须靠剥削来增殖其资本,更是不待再言了。
由此看来,私有制经济在改革以来的迅猛发展,既有内在的根据,更多则是诸多社会经济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些条件对于公有制经济多年来的发展而言并不优惠,甚至是不利的。两种经济形式面对的不同政策环境和历史起点,在不同的领域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和责任,又在社会负担和竞争手段上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在目前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有着明显的不可比性。如果仅仅根据现阶段两者的发展状况进行片面的错误比较,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使我国的社会发展走上错误的方向。
二、科学评价私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
认定私有制比公有制优越的人,除了拿现实中私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事实根据外,在理论上沿袭西方传统经济学说,以为私有制比公有制更适合于人的本性,能够使人们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实现财产充分有效地保值增值,表现出一种高效率。
客观地讲,私有制经济的确有其符合经济规律的运作机理。它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一个鲜明独立的利益实体而存在,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由于私有者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取决于私人所拥有的财产量和财产占用效率,所以它在主观上十分重视和爱护自己的财产,具有天生的积累财产的动机。它注重节约使用自己的财产,通过对现有财产的占用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正是财产直接约束赋予经营主体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利益机制刺激经营者旺盛的创造欲和占有欲,使它在企业内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并尽可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私有制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行为自主性和灵活性,同建立在经济规律基础上价格、供求和竞争等的经济机制契合,促成了微观经济的充沛活力和持久亢奋。
但是,推动私有制经济发展的经济机制并非私有制所独有,它在私有制下的作用也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美妙,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
人的利益包括个人的经济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根源于人的生理需要,与生俱来。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便不断地为满足需要而劳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日益丰实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产生了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经济的需求是最为基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亚当·斯密开始的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有道理的,但它不是私有制的产物,相反,私有制仅仅是“经济人”在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利益过程中,在所有制上所采取的一种历史形式。由于人的社会性以及在满足个人利益时对社会的依赖性,他们必然要相应地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并不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而是一种社会历史的选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存在任何一种永恒不变的所有制形式,哪怕是这种形式在历史上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同私有制一样,公有制也是人们所选择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同样也反映了人们的利益要求和经济关系。所不同的是,私有制集中体现了一少部分人的利益,而公有制则反映的是广大劳动者全体人民的利益。如果说,私有制通过私有者关心自身的利益作为杠杆推动经济的发展而显示其优越性,那么公有制则能激发更多人的积极性,从而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显示出与私有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然,一种经济形式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与这一形式相适应的实现方式和制度安排。认为私有制比公有制更有效地使财产保值增值的观点,内含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私有制具有促使人们为保护和增加自己的财产投入有效率的劳动的机制。其实,对劳动的投入既是一种利益驱动,又是一种制度安排。私有制是特定时期推动人们投入提高财产增值效率劳动的有效动力,却不是各个时期推动这种劳动投入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只要维护和增加财产的劳动能够得到足够多的报酬,就会有人去付出这种劳动,而这种劳动并不一定是为了保护和增加自己的私有财产。大银行和各种社会保障基金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就是典型的例证。特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性和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使财产的所有者无力驾驭现代的生产力,只有依靠专业人员或机构去完成这种劳动。如果说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规模有限的条件下,私有者通过直接经营管理活动去关心财产的增值,进而提高生产效率还有一定道理,而在当今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形势下就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了。
作为财产的所有者,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有能力的人才利用起来,又如何保证他们积极努力地工作,投入更多的有效劳动去保证财产的增值。这需要一整套制度予以保证。资本主义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尽管资产阶级在不改变资本主义性质的前提下不断采取改良措施,但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充分暴露出私有制下经济运行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克服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使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结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我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比资本主义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以劳动群众利益为宗旨的公有制,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一定能够选择出足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经营方式,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分析我国私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优势,动态地把握它的趋势,引导人们走出“私有制优越”的认识误区,以便在实践中处理好它同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不使“公有制为主体”变成“私有制为主体”,使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健康稳定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