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原因_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原因_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试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层次论文,试论论文,原因论文,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1)03-0155-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关系的广泛调整,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矛盾的主体日趋多元化,矛盾本身也向着多层次性、复杂化方向发展,广泛地反映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虽然人民内部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矛盾,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激化,演变成对抗性的矛盾,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危害我国的长治久安。要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首先必须了解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矛盾理论,而且可以为解决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提供理论参考。

一、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总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为了满足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由于人们不仅需要物质对象,而且需要精神对象,所以人们不仅从事物质生产,而且从事精神生产。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人的需要受到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工具的实际水平的制约,由于这种能力和条件的限制,人不可能单独从事生产活动,而必须进行共同生产。在共同生产中,人们必然会建立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在本质上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这就使得人与需求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因此而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所以,利益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带有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的需要。由于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因而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必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利益,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民族利益、阶层利益和国家利益,等等。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总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不同的利益主体的需要是无限的,当人的某一需要得到满足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而且,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趋同性,这必然导致需要对象的匮乏,从而导致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由于社会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社会中的一切矛盾,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尽管其具体内容不同、表现形式各异,归根到底都源于利益矛盾。所以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总根源。

利益矛盾的产生是由于利益的分化引起的,利益的分化实质上就是利益结构的分化。利益结构分化的不彻底性、不平等性、不平衡性以及利益整合的非协调性、滞后性和相对软弱性是利益矛盾产生的根源。由于利益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因此利益结构实质上是社会利益结构,利益结构的分化实质上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而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是由社会结构的分化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分化通常包括群体结构的分化、组织结构的分化、区域结构的分化和社区结构的分化等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利益结构表现出高度的整体性,是一种一元化的利益结构。这种利益结构是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这种一元化的利益结构造成了客观存在的社会利益群体的主体意识的淡化、利益差别模糊以及社会关系单一,致使大量的利益矛盾和分歧隐藏于表面的稳定和谐之中。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利益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如饥似渴地追求各自的利益,人们的利益意识迅速地转化为追求利益的行为。一元化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利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利益格局向利益个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导致了社会利益结构要素的增多;二是与利益单元的个体化相联系,单个利益主体在利益追求的内容和目标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导致了社会利益结构之间的距离拉大,出现了不平等、不平衡发展的现象。我国目前利益结构分化的突出问题是分化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而这种不平衡分化导致了整个社会同一群体内部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但是,由于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各种利益矛盾都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关系,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和利益纠纷。

二、经济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的物质生产都是一切其他生产的基础,人们的经济关系都是一切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因而以物质利益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利益也就获得了相对其他利益的基础性地位,支配和影响着其他利益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因此,经济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性原因。而经济利益矛盾主要是由经济利益格局的分化导致经济利益的失衡引起的。改革实质上是对人们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利益关系的调整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经济利益格局的分化和失衡。而经济利益格局的分化是通过其利益主体的分化引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群体结构的分化。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垄断社会资源,所有制结构单一,社会群体结构也比较简单,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和职业分工的加快,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新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特点有三:一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一个占有生产资料的个体私营主阶层的出现。二是深刻的职业分化使原有的同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和特点的社会阶层。原来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一致的阶层逐渐分化,阶层界限和角色身份系统模糊,先赋的等级身份被灵活的职业制身份所取代,造成了收入、权利和职业声望的错位,出现了政治评价系统与利益评价系统并存的局面。三是产业结构的变动使那些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群体无论在人数比重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都大为提高。这些新形成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是有差别的。这种利益差别首先表现在经济利益上,因此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纠纷,不同群体间的摩擦冲突增大,阶层、行业、单位之间的对立情绪开始抬头。它们构成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也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并加剧的原因。

其次是区域结构的分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实行高度统一的和严密的政治控制。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逐步向地方放权,地方开始成为利益主体,由于地区间在自然环境、资源、物产、人口素质和基础设施以及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国家给予的经济政策也不完全一样,使得内地与沿海、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失衡。有的地区为了保护本地的利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这也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加剧并趋向复杂化的原因。

再次是所有制成分之间的失衡。我国现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同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在管理体制和承担的社会义务上有着巨大的差异,非公有制经济负担轻但收入高,这容易引起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满。而且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两者之间的矛盾在进一步加深。

最后是由于不同所有制的存在,导致了利益分配的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特征,出现了分配不均的矛盾。这主要体现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之间的分配不均,从而造成了国有企业职工与集体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与三资企业职工、科教文卫行业职工与商业金融业职工、生产系统企业职工与外经贸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纵向上,则表现为城乡之间的经济利益失衡,城乡差距加大,两极分化严重。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具体经济利益因素。

三、政治利益矛盾和思想文化观念的碰撞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利益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利益说到底是经济利益关系在政治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利益主体对政治权力的要求和对政治权利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势必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匹配,以巩固经济改革的成果。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也是对政治利益的调整和对政治权力的再分配,这中间必然伴随着领导群体的分化和重组、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摩擦和碰撞。目前,政治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有以下具体原因和表现形式:一是利益主体要求政治权力的正确有效行使与现行政治体制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之间的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实施后,中央向地方放权,地方的权力迅速扩大,自主性增强。但由于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加上法制不够健全,有法不依的情况时有发生,权力的行使存在着严重的无序性和越轨现象,行政机构普遍效率低下,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现象层出不穷,官僚主义十分严重。这些现象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利益主体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二是利益主体要求政治权利的有效实现与目前政治体制不能满足这一需要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个利益群体政治参与愿望的增强与参与渠道匮乏的矛盾。随着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的改变,他们必然要求在政治上能够畅通地表达其利益和要求。那些在利益格局中出现的新阶层和利益集团,迫切要求介入政治过程,表达其要求和愿望,希望政府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那些在利益关系调整中利益受损或在利益分配中居于不利地位的利益集团,则希望通过利益表达使政府注意其利益要求,并扶持其利益的实现。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阶段,政治制度水平尚不够高,政治体系所提供的政治参与渠道还远远不能满足不断涌现的社会利益群体参与政治事务的愿望和要求。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阶级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也由单一取向发展为多元取向;由盲从被动接受型发展为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型;由追求集体性、理想性、正义性向追求个性化、利益化、现实化转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各种价值观念的并存和冲突,旧的不适应现实需要的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崩溃了,而新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规范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当前,各阶层由于社会地位和社会利益的不同,那些在改革中崛起的新兴企业家阶层和个体工商业者较倾向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强调效率和竞争;而在利益关系调整中受损的社会阶层和团体,则倾向于传统计划经济的价值观念,强调人人平等,主张社会公平。新旧两种价值观念都有其存在的市场和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对立和冲突,使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社会成员陷入了没有明确目标追求和行动准则的困境。二是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使一些人见利忘义、急功近利,造成道德上的堕落和各种非道德主义的泛滥。由于旧的价值观念的消除和新的价值观念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再加上思想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构成了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收稿日期]2001-02-28

标签:;  ;  ;  ;  ;  ;  ;  ;  

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原因_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