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医院 230001
【摘 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9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都顺利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术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1.8%和65.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10.2%,治疗组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髋关节功能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通过手术将病损的髋关节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所代替,目的是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矫正畸形重建稳定的关节、缓解疼痛。不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可给患者带来的是终生的痛苦或生命的代价[1]。早期功能锻炼和规范、系统、全程的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期下床、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2]。本文具体探讨了预见性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8例,纳入标准:符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指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患者手术均由同组医生完成。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脑血管意外、肿瘤、精神异常等不能配合者;合并其他关节病变导致严重畸形和活动受限的情况;既往有关节感染、关节结核或骨髓炎。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5.33±2.18岁;骨折分型:Ⅱ型40例,Ⅲ型40例,Ⅳ型18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09±3.19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都顺利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积极进行消炎、镇痛、抗凝、消肿、护胃等对症处理。同时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1)康复锻炼。术后当天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开始踝关节的主动背屈背伸和跖屈运动,4组/天,每组50次,每次10秒。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训练,同时进行腓肠肌训练、臀大肌训练,收缩运动保持5秒,放松5秒,500-1000次/天;术后第2天开始膝部髋部伸曲运动,从30°开始,屈髋小于90°;直腿抬高运动(主动为主,被动为辅),绷紧大腿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在30°以内,保持时间由10秒逐渐增加,10次/组,4组/日。术后第3-5天,下床(卧位→坐位→站立→助行器行走练习)遵序渐进。术后6-7天站立位髋关节屈伸外展练习,5遍/次,4次/日,注意屈髋应<90°,外展<40°。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进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总共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80-90分为良,70-80分为中,低于70分为差。(2)并发症情况:观察与记录两组在术后3个月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5.0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计量数据的对比采用t检验;而计数数据的对比采用卡方分析,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对比
经过调查,术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1.8%和65.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0%(1/49),对照组为10.2%(5/49),治疗组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以保护和增进关节功能。其中预见性护理的制订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需要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总体生活质量。同时在锻炼中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家属也积极主动参与到康复锻炼之中,有利于患者康复[3]。本研究术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1.8%和65.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也存在比较多的并发症,其中常见的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生活饮食习惯还可能存有其他并发症。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是很复杂的问题,与疾病本身、手术操作技术、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术后不进行积极的康复,将造成新的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手术的预期效果,给患者和家庭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10.2%,治疗组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总之,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颖,蔡燕颜,陈进星.院外延伸护理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7(13):1081-1082.
[2] 龙术民,杨陈诚,杜勇.单侧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状况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12):203-205.
[3] 邓珍良,曾文军.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4(8):11-12.
论文作者:陆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5
标签:关节论文; 术后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对照组论文; 预见性论文; 患者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