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艳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中医院;672400;云南大理)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辨证分型治疗蛇串疮100例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应用辨证分型方法对蛇串疮患者进行诊断和对症施治,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诊断判定。结果:100例蛇串疮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结论:针对蛇串疮患者,在进行辨证分型诊断的基础上应用中药内服及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不良病症,有效控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高康复疗效,安全科学,在临床有进一步探究应用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蛇串疮;辨证分型;临证体会;方法;疗效;痊愈
蛇串疮,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蛇串疮主要特征是成簇水疱顺着身体一侧以带状的形式予以分布。皮疹分布类似和蛇串行一样,所以称之为蛇串疮,该病症大多缠绕在腰部,在成年人身上比较常见,主要在春秋时节发病,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腰肋、面部、头部、胸部、颈部等,西医将此病症称之为带状疱疹。大多数蛇串疮患者身体一侧皮肤出现成簇水疱,且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刺痛、灼热等感觉,甚者痛如火燎。中医上认为该病症,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火毒侵袭、情志内伤、肝气郁积、气血凝滞等,主要病理在气滞、湿热、血虚、血瘀等方面,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蕴毒,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治疗,西医通常会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服用西药或者是涂抹药膏等,但是经临床观察,疱疹消退后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机率非常高,难以彻底治愈。我科通过长期的实践,在治疗上注重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给于内服中药及针灸治疗为主,疗效显著。本人对科室在院实施的辨证分型治疗蛇串疮临床方法及效果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
从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科收治的蛇串疮患者中共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此次调研分析的对象。患者全部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蛇串疮。主要鉴别标准为:患者皮肤出现成簇水疱,沿着身体一侧以带状形式分布,主要皮损情况见于在红斑的基础上有绿豆或者黄豆大小簇集成群分布的水疱,周围有红晕,聚集的一处或者几处,其他部位的皮肤无异常。根据中医辩证分型方法进行判定,结果发现主要分型为(肝经郁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例数为32例、34例、34例。患者年龄从24岁至76岁不等,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病症分布部位为躯干48例、颜面部34例、四肢位置18例。所有患者同时排除肝肾肺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精神性疾病等情况。
1.2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皮肤科常见病症诊断标准,结合国家中医病症管理规范等对100例蛇串疮病患辩证分型。分成肝经郁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三类。
肝经郁热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水疱(也称之为水疤)集结成簇,颜色鲜艳发红,周边分布紧促,有的患者出现坏疽性、出血性损伤,皮损严重的部位有强烈的灼热感或者刺痛感;患者容易动怒烦躁,大便干燥、小便黄,口苦咽干,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脾虚湿蕴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水疱(也称之为水疤)分布相对集中,但是颜色微红,不够鲜艳突出,疤痕壁周围比较松弛,容易发生溃烂糜烂情况,甚至有脓液渗出,有的已经结痂,有的患者疼痛比较剧烈,有的患者感受到轻微疼痛,因人而异;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塘稀;舌质淡或正常,舌苔白或白腻,脉象沉缓、滑、濡数等。
气滞血瘀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紫色斑疹以及红色素等在皮疹消退后出现沉着情况,患者感受到疼痛感依然比较强烈,甚至不能承受,疼痛感会辐射至周边其他位置,甚至会出现数月疼痛不止情况,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感觉浑身乏力,有头晕、头痛等表现,大便干燥出现便秘,舌质暗淡或者出现皮斑,舌苔发黄或发白,脉弦细或者弦涩,主要在老年体弱群体中比较常见。
1.3治疗方法
结合患者的舌、脉、症,在四诊和参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辨证分型后,按照辨证分型立法、遣方、取穴。同时配合中药外治。主要内容如下:
对于肝经郁热型蛇串疮患者,主要治疗目的在于泻火解毒,清肝除瘀。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4g、黄芩6g、栀子6g、泽泻12g、木通4g、车前子15g、当归10g、生地20g、柴胡10g、生甘草6g、紫草6g、板蓝根12g、玄胡索12g;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丹皮;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针灸治疗取: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沿皮神经分布选取2至3组电针治疗,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对于脾虚湿蕴型蛇串疮患者,治疗目的在于健脾清肝、解毒理气、止痛除湿。选用除湿胃苓汤加减:防风12g、苍术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厚朴15g、猪苓15g、栀子6g、木通4g、泽泻15g、滑石15g、甘草6g;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泡大而多着加土茯苓、萆薢、车前草。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针灸治疗取: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局部周围卧针平刺,沿皮神经分布选取2至3组电针治疗,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对于气滞血瘀型蛇串疮患者,治疗目的在于顺气止痛、活血化瘀,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柴胡15g、陈皮15g、川芎15g、香附15g、枳壳15g、白芍15g、甘草6g、当归15g、熟地15g、桃仁12g、红花6g;心烦眠差者加牡蛎、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针灸治疗取:神门、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局部周围卧针平刺,沿皮神经分布选取2至3组电针治疗,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外治法:疱疹初期和疱疹破后用大黄油加蜈蚣粉、冰片调匀后涂擦局部,每天3次。若水泡不破或水泡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空针刺破,吸尽疱液或使疱液流出,后再予以涂擦。涂擦后予红外线照射30分钟。
1.4测评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判定标准,对蛇串疮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测评,分成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根据患者皮疹结痂消退以及疼痛减轻程度进行分析。总有效率主要以痊愈和显效为主要鉴别标准。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专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按照相应原则对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进行检验。
2.结果
蛇串疮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3.讨论
蛇串疮是一类常见的皮肤病,在中老年群体发生居多,最初容易发生在腰部,随着病症进展会扩散至其他部位,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调、情伤气滞导致内部产生毒热排不出去,从而表现在皮肤上。对于该病症治疗,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进行施治,优势如下:
一是根据患者发病类型,辨证施治,针药并用,对证治疗由于不同证候而引发的蛇串疮,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以患者为本,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病症程度,强调在发病初期及早给予中医治疗,在中药汤剂治疗基础上,加强皮肤患处护理,配合针灸、拔火罐等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及避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缩短治疗周期,快速见效,巩固疗效。采用中药药物治疗,副作用很小,且能够从根源上进行救治,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调整用药量和周期等,从而提高整体治疗进度。
当然在进行治疗时还要加强全方位护理,注重加强疼痛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提高配合治疗的积极性。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是中医治病之根本,在临床上对治疗蛇串疮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明晖.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蛇串疮120例[J]. 福建中医药, 2010, 41(5):46-46.
【2】吕昌林. 辨证分型治疗蛇串疮62例[J]. 四川中医, 2013, 21(10):70-71.
【3】张勃. 蛇串疮辨证施护161例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 2015(5):173-174.
【4】金起凤. 辨证分型治疗蛇串疮体会[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1):38-39.
论文作者:陈红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患者论文; 病症论文; 水疱论文; 中医论文; 郁热论文; 疼痛论文; 针灸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