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怀臣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沾河林业局雷锋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让抽象为直观,让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具应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92-01
小学儿童正处在从具体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儿童适于在具体形象中学习,适于在有具体操作或有活动画面的场合下学习。在我们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具的演示以及学生在学具的使用。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机、正确操作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较为关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进行教具的演示,有时可以直接判定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而此时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正确演示给学生自己的思维以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点掌握也往往会因为学具的正确操作而得到理解与运用。我们要关注学具的操作与学生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懂得手、脑、口三者的有机融合能有效地促进思维力的发展,研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的不同,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英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采取不同的途径与方法,来实施学具操作,从而发挥学具操作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小学生容易对教师形成依赖性,久而久之以教师为权威,不敢质疑和提问,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打个比方来说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像是未经修剪的木材,旁逸斜出自有自己的个性,死板的教学方式和统一的答案就好像是一把冷硬的斧头,劈掉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变得毫无新意和创造力。而运用学具教具则能够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事半功倍。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一年级《分与合》这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拿出教具,或者老师根据学习喜好设计教具,将9张喜羊羊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分,学生们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那么,他们就能懂得分与合的意思,也为《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里我们只要学生动手分分、用笔记记,合作谈论谈论,学生们就能掌握这一学习内容,并能形成深刻的影响。当然,学生在不断使用学具中,也能初步形成一些数学算理。顺应了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在兴趣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键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探究意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处于信息时代的小学生知识视野比较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具进行探索发现,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同时学具的使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切发展的机会。在教学中使用学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器官参与活动,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认识除法》学习中,我们就是通过教具的分法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数一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形的观察进行获得抽象思维。当然,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的当下,我们的使用学具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找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构建特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要求,所以在小学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仍然以形象和具体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的形成往往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学具教具的使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和更大的思维自由,引导学生将实际操作与思维方式联系起来,实现操作后学生的知新,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直线”这一概念时,教师现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学生看后很快说出这是直线,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斜着画了一条直线让学生辨认,学生却说这是斜线。于是激励学生自制一跟直木条进行演示,竖着拿、横着拿、斜着拿。让学生动手操作,并问:“这根木棍的形状变了没有?”“这根木棍无论怎么放都是不是直的?”学生通过对这直木棍的演示观察,很快明白了直线的概念,这一自制教具虽简单,但能引起学生思维上的飞跃,解决了大问题。这样根据实际需要,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还可以让学生自制操作,使学生借助教具,消除思维阻碍,避免思维僵化,达到消除思维定势目的,同时在操作中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又如学生在对一个长方体体积,学生开始感到困难,后来让学生带火柴盒,小木块等实物模型,自己堆砌,演示观察,很快自己就能总结出计算方法。显然这时学生的立体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立体思维不仅在体积计算中能得到训练,在平面图形的割补,应用题教学等方面,都可运用模型演示来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
总之,教具和学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高效率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地使用它们能够帮助小学生学习抽象的逻辑知识和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恰当地把握学具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学具,发挥其最大功效,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探析,《科教文汇》,2009(01)
论文作者:洪怀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具论文; 思维论文; 学具论文; 操作论文; 教师论文; 抽象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