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忙开完小 顾祖贤
摘 要:农村寄宿制的运行,优化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暴露出学生亲情缺失的突出问题。文中从亲情缺失的成因及其解决的对策进行剖析。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情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问题。近几十年来,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预言,21世纪心理疾患将成为人类一大祸患,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一大批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纷纷投入到相关研究之中,研究热潮如火如荼,不断出版教材、专著,论文的发表与日俱增。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开展,至今近20年的时间。与该领域先进的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未来趋势良好。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小学是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轻壮年劳动力外流发达城市、农村家长为孩子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国家追求教育事业的效率和效益等等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出现及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上述因素引起的农村小学教育中的诸如农村小学生源不足、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更加集中和便利地接受教育。
但是,在广大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使数百万农村儿童早早过上寄宿生活的同时,许多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厌学、辍学情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
(一)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为了生活,没办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实,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然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过早的离开父母,也就过早缺失了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对父母已形成较强的依赖性,突然离开父母变为寄宿生,以前父母包办的事情由孩子来做,不会或做不好就会引来同学的讥笑;长此以往,一些胆小孩子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关爱,胆小心理会逐渐发展成懦弱、封闭、麻木的内向心态,再加上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所限,缺乏情感笼络的相关认识,有些家长误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管理与教育就有了保障,又能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食宿无忧,省了不少麻烦。双休日孩子回家,一些家长只关心在校的学业成绩,淡化了孩子必需的亲情关爱。
(二)重“管”轻“情”的学校运行机制,缺乏人文情怀的关爱
寄宿制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寄宿制带来的问题却令人始料未及。就农村寄宿制小学自身的运行和管理而言,在许多方面,它加重了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程度。
然而,寄宿制学校是面向全体,标准化的管理。在这种制度之下,情感教育也具有一致性,大群体管理的简单、机械,粗线条的弊病,必然会波及孩子情感自我发展的空间。大多孩子初次寄宿,年龄又小,对老师心存恐惧,不敢与老师交流,也不愿与同学沟通,情感关爱无从谈起。此外,管教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了校园安全与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关爱。再加上寄宿学生年龄跨度大,管理责任重,大多农村寄宿制学校人手紧缺,生活指导老师严重不足,生活指导老师大都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工勤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技能的培训,指导也只能凭自以为是的经验或热情,情感教育难免面面俱到。教师各时段责任清楚,分工明确,在所属时段内只能做好份内工作,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很少有人兼顾,或者是有心也无力。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弥补的对策
上述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的分析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方面是家庭;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再一方面是社会认识。针对以上三方面的原因,该如何去补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亲情弥补
作为寄宿学生的家长,要对孩子有积极主动的亲情关怀,并且亲情关怀的方式和手段要得当。家庭要对寄宿生的心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家长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关注学生情绪和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家长可以改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艺术,多学些教育知识,利用一切机会和各种形式,有效地将家庭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多了解、多交流、多沟通。这不但包括家长对小孩的深层次的认识,也包括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树立模范家长形象,展示言传身教的魅力……把学校的良好行为习惯延伸到家里,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
总之,只有我们的家长提高了认识,寄宿制下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地、循序渐进地、健康地开展;也只有家庭教育健康地进行,我们的下一代才能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将来真正地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二)社会关注
随着学校寄宿制的运行,寄宿学生亲情缺失、性格孤僻、抑郁等问题给家长、社会带来了新的忧虑。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教育政策的失误,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都没有认识到孩子和父母亲相处的重要性,没认识到寄宿制的弊端。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就具备了丰富的情感,都是一个有知觉、有思维、有情绪的个体,就算你作为家长也不可以随意他们将集中、归类存放。保障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切涉及儿童利益的社会问题,都应在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去解决。
最终,随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行,更多农村孩子集中接受了优质教育,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加强,但学生情感缺失的突出问题也不容置疑。如何使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运行更加优化,走上良性发展之路,我们坚信,只要家长和学校提高认识,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 宗旨,承担起共同肩负的责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寄宿制下的小学教育定会结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硕果。
参考文献:
[1]《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情感缺失现状及策略研究》.
[2]《小学寄宿制学生情感缺失的对策》.
[3]《没人意识到“寄宿制”对中国孩子带来的伤害》.
论文作者:顾祖贤
论文发表刊物:《高等教育》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寄宿制论文; 农村论文; 孩子论文; 情感论文; 缺失论文; 家长论文; 学校论文; 《高等教育》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