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助学工程圆学子梦 崇爱心帮扶引文明风——重庆市沙坪坝区开展“爱心助学工程”志愿帮扶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沙坪坝区论文,爱心论文,工程论文,重庆市论文,引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以来,重庆市沙坪坝区创设“爱心助学工程”,动员引导全区各级文明单位敞开博爱胸怀,伸出热忱双手,给予品学兼优大学新生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资助,用爱心、热心和真心共同托起入学希望。截至目前,共有360名学生累计受到资助72万余元,求学愿望得以实现。
一、突出内涵,正确导向。
(一)抓机制,促认识统一。区文明办坚持“爱心助学工程”专题向区文明委定期汇报制,区计生委等组织单位明晰要求,长期将活动开展作为党委、政府引导扶贫济困的民心工程和促进和谐稳定的德政工程抓紧抓好,各街镇(园区)、区级各部门和各级文明单位做到及时贯彻、立即行动,形成各部门、各单位、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使认识能够一以贯之:创设“爱心助学工程”,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栋梁之才的希望工程。
(二)抓舆论,促引导有力。区新闻中心利用《沙坪坝报》、《社区新闻60分》、华龙网沙坪坝网页、新华网沙坪坝网页等4家区级媒体,每年开辟专栏对活动进行集中宣传保持10天、刊播新闻50条(次)以上,36个村、57个社区累计利用报刊栏、公示栏、橱窗、标语等2231条(块),大力宣传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及时向社会公布助学行动相关信息和进展情况,深入报道特困新生状况和社会各界关心、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营造“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奉献爱心、关注未来”的良好氛围。
二、立足帮扶,精心组织。
(一)抓渠道,促筹资广泛。发挥156家文明单位干部职工的示范效应,引领包括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在内的各类单位的广大群众奉献爱心,累计让24800人次成为“爱心助学”的支持者、参与者。不断加大捐资筹集力度,创设协调专项基金资助、“一对一”结队资助、个人指定资助等助学形式,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奉献爱心。多样的筹资渠道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多元化的筹资体系为特困新生更多的解决实际困难顺利进入大学提供着可能。
(二)抓台帐,促管理规范。先后建立沙坪坝区“爱心助学工程”资金管理办法、爱心助学申报审核程序化、爱心助学公示制、爱心助学申报对象街镇(园区)属地审查负责制、受助生信息反馈制、致每位受助生一封公开信等共6大项32小项的台帐体系,为爱心助学工作建立一套全面完善、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监察、计生等单位坚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做好申报对象家庭“零违法”把关工作,使活动始终做到“资助好学生,温暖好人心”。
三、拓展外延,引领风尚。
(一)抓结对,促帮扶拓展。引导捐助方建立爱心助学结对定期联系机制,“一对一”通过高校共青团、工会、妇联、学生会等组织,定期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生活状况,把关注受助生的思想道德和提升学习成绩紧密结合,培养受助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自强不息、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人生信条,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立志成材、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实行受助人向捐助者定期反馈信息机制,引导受资助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向捐助单位(个人)反馈自身的学习情况,表达受助学生对捐助方的感激之情,使广大捐助者了解受助学生立志奋发学习、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爱心的决心,同时也增强捐助方对“爱心助学工程”活动开展的了解和信任。
(二)抓结合,促成效叠加。结合“唱读讲传”四项活动开展,发挥提气提神育人功效,通过红歌会、报告会、故事会、短信赛等多种形式,将区环卫处等长期默默坚持“爱心助学”单位的感人事迹创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走进城市乡村演绎,使献爱心、学模范成为区域风尚。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引导32名家庭条件优越的青少年支持参与“爱心助学工程”活动,动员父母帮助结对贫困大学生朋友实现求学希望,激发其从小树立“奉献爱心、从我做起”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