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的生态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滔滔不尽的黄河水哺育了祖祖辈辈的两岸人民,记录了这里的人民为了争取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抵御自然灾害威胁和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尽的黄河却连年断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人们开始了深层次的思考。
一.黄河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
据有关资料分析,黄河断流自1972年起始之后,在距今25年的变化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道长度,均不断增加。以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断面(距河口仍有136千米)为例,70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21天,80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36天。进入90年代后,该断面的年内断流历时急剧升高,1991年的断流历时为16天,1992、1993、1994年的断流历时分别高达82天、61天、75天,1995年的断流历时猛增为122天,1996年(1—7月)的断流历时又高达133天。
70年代黄河平均断流河长130千米,80年代为150千米,90年代已高达300千米之多。最长的1995年高达近700千米,约占黄河郑州以下总河长的90%。
根据专家预测,黄河下游的断流情况,在上游来水量不断减少,下游灌溉引水和城市供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还将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预计2000—2010年的最长断流历时将高达140—200天左右,即黄河利津断面将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处于干涸状态。
二、黄河断流引起广泛的生态思考
1、黄河断流的生态灾害值得注意。
黄河断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但是当前人们关注最多的往往是黄河断流的直接社会经济危害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而对黄河断流的深层次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我们应当看到,河道断流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发源祁连山的黑河,近年来由于中上游地区用水量急剧增大,河道断流的历时、频率迅速增加,使得下游阿拉善盟(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阿拉善盟西部,50年代有1700多万亩梭梭林,现在已减少到300万亩,原来可采食的牧草有130多种,现在减少到20几种。50年代平均10—16亩草场养1只绵羊,现在3040亩连1只也养不起了,骆驼的数量已由1980年的2.5万峰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峰。水量减少,植被退化,植物种类锐减,群落结构趋于简单,伴随而来的是群众生活贫困,沙漠化危害日趋严重。阿拉善盟的沙漠每年正以20米的速度向东南推进,流沙不仅埋没了大片牧场、湖泊和绿洲。而且时常切断电力、通讯,阻碍交通。使公路改道。流沙严重的25个苏木(乡)的2万多牧民被迫迁移它地。
虽然黄河断流的生态环境问题与黑河情况不同,但黄河断流的影响范围广,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比黑河的情况复杂得多。
2、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的自然生态产生不利影响。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建成沿海经济开发区的优越条件,是一块正待开发的宝地。黄河断流对这一地区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
(1)海岸蚀退。黄河三角洲是由泥沙逐渐淤积而成的。据统计资料分析,黄河泥沙入海量自70年代以来呈迅速递减趋势。50、60年代的黄河泥沙入海量平均值分别为13.2和10.9亿吨,70、80年代分别递减到9.0和6.4亿吨,90年代前4年的平均值仅为4.0亿吨。按此趋势分析,预计2000年之后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将会由现在的淤进大于蚀退变为以净蚀退为主。在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黄河三角洲陆地构造沉降、黄河泥沙减少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预计21世纪中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将会面临海岸线严重退蚀的挑战。
(2)土壤盐碱化。黄河河口地区土壤系泥沙沉积物,由于造陆时间与成土过程短,草甸发育程度不够,加上海拔低,潜水位高,盐水易升地表。地势低洼不平,海潮侵袭范围广,故区域内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黄河断流,淡水资源和低含盐土壤得不到补充,加之陆面沉降、海面上升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加大,预计该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危害将会进一步扩大。
(3)植被生态系统的退化。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草地生态十分脆弱,是一块极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促使河口地区植被生态良性发展的动因是黄河的水沙资源,而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良性变化极为不利。
(4)河口海域生物资源衰减。黄河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源于黄河陆源性生物营养物质的大量携入。黄河水沙来量断流对渤海水域的生物资源将会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①渤海水域将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使得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受到严重影响;②大量洄游鱼类将游移它处。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链的断裂,对渤海生态系统带来无法弥补的危害;③河口海域氯度升高对河口鱼虾繁殖和生存、养殖极为不利;④黄河断流,河口地区的污水并不会随之断流,从而造成渤海水域的污染加重,对生物资源的生殖繁衍更为不利。
3、黄河 断流与下游沿岸黄河灌区的生态环境。
(1)河流洪水险情增加。黄河季节性的断流和小流量增多,一方面将直接引起河道萎缩,使汛期河流顺堤行洪机率增多,另一方面断流引起的滩区土壤沙化,在风的作用下,会引起河道滩区沙丘增多,遇到洪水形成“横河”,增加险情,直接威胁下游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
(2)地下水位下降,气旱。黄河断流及来水、来沙大幅度减少,将直接导致农田灌溉期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开采量增加,从而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地面蒸发、蒸腾减少,局地气候干燥,加重下游沿岸黄河灌区的土壤沙化趋势及生物种群数量、结构趋向简单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3)河道鱼类资源失去适宜的生境。黄河季节性的断流和水量减少将严重影响下游河道鱼类的生存和产卵繁殖。黄河下游的淡水鱼类主要有:鲤鱼、鲶鱼、鲫鱼、赤眼鳟、花鳟、黄鳝、鳗等。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每年的3月至7月上旬,黄河鱼类的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7月中旬。鱼类产卵需要一定的涨水条件,否则难以繁殖。因而黄河断流及水量减少将严重影响鱼类的繁衍和生存。
4、黄河断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黄河河口地区的15.3万千米的滩涂湿地上,有水生生物资源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和性能优良的中草药等分布广泛;各类鸟类187种,列为中日侯鸟保护协议的有10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金雕、大鸨等。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30余种。各种鹭类、鹰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而且数量也极为丰富。
黄河断流将使这一地区的淡水资源和与其相伴随的土壤(泥沙)资源、各类营养物质的补给量断绝,在海水入侵、土壤盐化、沙化等的作用下,生态环境将迅速恶化,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丧失。而这种丧失是迄今为止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补偿的。
三、走出新的认识误区
黄河断流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为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和对策,这些方案和对策无疑对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有些方案和对策由于没有用全面的、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当他们走出传统观念的思想误区后,却又不自觉地走入了新的误区。
1.依靠建造水库工程解决黄河断流的认识误区之一。
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于是,有人认为:黄河断流的主要成因是水资源年内、年际分布不均;目前的情况是断流与“弃水”并存;因此解决断流的首要措施是加快修建大型水库,调节河川径流,以此为手段来解决或缓解黄河断流,这是第一个认识误区。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国家计委批转的黄河最大可利用水量为370亿立方米。剩余210亿立方米为入 海量。然而,实际操作的结果是;50、60年代黄河有500亿立方米左右的人海水量,70年代平均有310亿立方米,80年代有280亿立方米,到了90年代(按前6年计)仅剩170亿立方米左右了。剩余入海水量已经远远小于210亿立方米了。难道还能说有大量的“弃水”需要新建水库调节利用吗?
2 .依靠东、中、西线南水北调解决黄河断流的认识误区之二
黄河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径流深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28%,在7大江河中略高于辽河;流域内亩均水量相当于全国亩均水量的18%;人均水量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的30%,是我国的重点缺水地区,为此,早在5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就提出了从长江源头调水到黄河和从长江支流汉江调水穿过黄河到北京、天津的西线、中线南水北调的战略设想,以后又提出了从长江下游凋水穿过黄河到天津的东线调水方案。从技术上分析,这三条路线都可以接济黄河水资源不足,缓解黄河断流趋势。然而,建设特大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运行费用高昂,防治水污染难度大,任务艰巨,沿线伴生环境问题较多等。因而,依靠跨流域长距离调水解决黄河断流,维护生态平衡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对策与建议
1.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和管理水资源。
建议国家及早成立强有力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依照水资源的多功能、多用途特性,合理确定管理委员会不同专业专家人员比例,制定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的调度,使黄河的治理、开发和利用、保护走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2.加强生态保护,建立河流源头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
目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破坏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这不但是造成当地社会经济“愈垦愈穷,愈穷愈垦”恶性循环的直接起因,也是造成黄河泥沙含量高,洪水与断流并存的根本原因。为此加强生态保护,建立包括各主要支流在内的、面积足够的水源涵养保护区,逐渐形成良性的生态植被循环机制,也是缓解黄河断流的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战略措施。
3.加强节水宣传,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黄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数的30%。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缺水地区,然而黄河流域的农业灌溉用水浪费极大,工业结构又以耗水量大的工业行业为主。为此,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绝不是缺水情况下的权益之计,而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必须的基本国策,应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参与的自觉行动。
4.用经济手段建立新的水资源调控机制。
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和不能统一管理调度的深层原因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收费价格过低和没能正确采取分级分部门的收费管理制度。黄河至今尚没有颁布实施统一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水长期作为一种社会福利的低价格利用的现实背离了价值规律,不利于促进节水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缺口将会继续扩大,上中,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也将进一步激化,那种单纯的行政命令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将会更加相形见绌。因此,及早研究采用经济手段和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强化监督管理,建立新的水资源调控机制,将是解决黄河断流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5.加强立法和科研监测工作
目前,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尚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可循。近年来黄河断流频繁和上中游水害抬头,水资源匮乏,调度管理无章、无序和水污染纠纷加重的情况,已充分说明尽快制定一部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黄河水资源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施高效科学地管理水资源,科研监测工作必须先行。为此,应针对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力加强科研监测工作。
6.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减轻因黄河断流可能带来的生态危害。
(1)加强沿海防潮大堤和护岸工程建设。
在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海岸侵蚀势必加重。为此因地制宜建设沿海防潮大堤护岸工程,对防治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黄河三角洲水沙资源利用工程体系建设。
据专家估计,在黄河河口地区利用大功率的吸泥泵船或自流引取黄河高含沙水流,每年挖(拉)沙3亿吨,即可保证黄河下游700千米长的河道的不冲不淤,对黄河防洪十分有利。吸取到河道外的水沙资源经平原水库沉淀分离后,水资源可输送到胶东半岛等十分缺水的地区供工业和城市生活使用,泥沙资源可用于垫高地面或直接将水沙资源用于改良盐碱地、牧草地及建设河口地区防护林工程体系等,都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3)在黄河灌区建设农田林网工程。
在黄河断流及黄河水量日趋减少的情况下,黄河灌区的地下水水位将呈总体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将呈减少趋势,于之相伴的将是风沙日数增多,土壤沙化加重。因而,采取生物工程措施,实施农田林网或农林间作工程,对降低农田风速,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总之,黄河断流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深远的、重大的,黄河断流不仅关系到的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与稳定,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跨世纪的乃至更长远的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从长计议,防患未然,否则不仅危害了当代人,还将给后代人留下一块难以愈合的生态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