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辜负孩子对课堂的信任论文_李敏

不要辜负孩子对课堂的信任论文_李敏

——一节文本体验课带来的反思

李 敏

摘要:本文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教授《十八岁及其他》这节文本体验课的教学过程及反思,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到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体验课;反思

【案例背景】

教授《十八岁及其他》时一次课堂活动的创设,却带来了非常尴尬的局面。学生未能如教师所预期地进行情感体验,反倒倾诉起对母亲的不满,而教师的课堂管理经验不足也使得这次的课堂活动以尴尬收场。也因为这样一次尴尬的课堂活动,让笔者开始思考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真正的好课,怎样的活动管理才是有效的?在第二次教授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又进行了一次尝试,力求用一种更自然成熟的方式去管理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成长。

【案例描述】

许多教师都喜欢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融入兴趣,也能增强师生的互动,但笔者却遭遇过一次深刻而尴尬的活动。

教高一早不是第一轮了,《十八岁和其他》也不是第一次教了,但这一次还没上到这一课,笔者的心就惴惴不安了。

记得上一轮上这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体验,说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陪伴他们成长的。由于之前课堂内容的渲染,以往学生都是谈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自己的感激。但是那一次,有一位刘同学高高举起了手,一副非常渴望倾诉的样子,于是笔者让他先说。

他说了一件事情,又一次他放学走在路上,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于是打电话让妈妈到车站来接他,但是妈妈说自己有事没空接,于是他在雨中等公交,湿淋淋地回去了。等到了家中,发现妈妈穿着睡衣坐在电脑前打游戏。他在课堂上用很气愤的语气说:“原来她所说的有事就是要玩电脑游戏!”

说实话,遇到这个情况笔者一时之间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迅速地在想该如何应对这个情况,于是笔者又问了一句:“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他回答是九年级,这下子班上闹开了,不少学生发出了嘲笑声,也有人说了句“都初三了还要妈妈接啊!”这时候这位同学的表情就又是受伤又是桀骜不驯的样子了。

当时的笔者认为很尴尬,不知道在原先的氛围中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件事,究竟该如何处理,只能说妈妈穿着睡衣,也许之前确实有事,回来后才洗澡等,又试图让学生多和父母沟通下,也许是误会。但是这个男生又大声说,他问过母亲,得到的回答是一直在家。

这时候笔者又尴尬了,只能又让同学们多理解父母,各个父母情况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多些努力让父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之类的……

尽管这节课后笔者多次再找刘学生谈心,试图在沟通中去多付出些对他的关心,但不管怎样,这件事给笔者留下了一个阴影,让笔者很害怕课堂上出现这类情况。如果这是在课下,笔者可以多找些时间和他交谈,但是在课堂上,怎样不耽误教学进度又不忽视孩子的情绪和心灵,这对于笔者而言还真是个大难题。

更让笔者难过的是,笔者认为刘同学在课堂上愿意分享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对自己,对课堂的信任,可是笔者给他的反馈却似乎是辜负了这一份信任,并未能让他收获到应有的一份成长。

所以,笔者一直惴惴不安,并且对自己在课堂活动上的管理水平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所以后来在一次教育培训中,笔者将这个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在教育论坛中提了出来,想请其他同行们多给笔者一点建议,但得到的回复多是感慨家长素质或是教育现状的。也有指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活动设置本身就是种错误,这倒是和笔者的一些思索相一致,语文课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否非得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呢?笔者看也未必。

当今教育界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有很多,笔者始终认为,一节课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学有所得、学有所进,而这个“所得、所进”未必是急功近利的一节课后或者说是三年高中,笔者也可能影响的是学生的一生。

《十八岁及其他》这篇课文的内容是比较好懂的,很多教学参考书或是网上课件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活动中,也正如笔者之前设计的活动方案那般,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受到感恩教育、学会感恩。但时代在变、人也在变,这样的设计确实很可能到最后变成声讨父母的“批斗会”或是诉说感恩的“煽情催泪事件”。笔者不否认现今两代人的矛盾已经尖锐(在课文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章节),也不反对煽情的叙述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对青春的理解不是几个学生在班级说说那些感动的故事就可以了,如果缺乏心灵真正的领悟,别人说得再好,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未必有多大收获。这时候倒不如采取一种略带“强制性”的个人性回忆的方式。“不夸张的说,一节课有时候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换个角度说,如果一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只要不涉及到大的原则问题,也未必真的会对学生有太多坏的影响。”——带着这种自我安慰式的分析,这一次在上这一课时,笔者用了另一种方法去解读文本。

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又通读了一遍,接着说:“这位父亲写了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事情,下面请你们在自己的课本或日记本上简单地描述三件事,这三件事就是父母养育你的过程中你有最深体验的三件事。这是属于你的独有记忆,所以你可以深藏在心中,只简单记录一下什么事件就可以。如果你想与人分享你的这份感受,那么请你详细地去描述这个事件。但无论你在纸上所写的内容有多少,都请务必将自己放回到当初的情境中,认真去回忆,去感受。”

这一次笔者没有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对大家诉说自己的成长故事,而是直接引入了下一个话题“两代人的矛盾”,让他们从书中去找出两代人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书上勾画出关键句。然后只说“同龄人之间对一个事件尚且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甚至会有误会,比如你和你曾经的同学间,或是现在这个教室的你们之间,更何况俗话说三年一代沟,你们和父母之间隔了有何止是几个三年?”接着我读了以前给一个学生的来信片断,说出了我和父母间的矛盾:

我一直承认,我的父亲存在很多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之后,我不能忽视很多东西,那就是他对我的爱。所以他对我的管制,尽管我内心深处非常不赞同,但是我还是可以接受,或者用我的方法去摆脱,我的一篇案例《父亲》获奖了,我知道为什么,因为我的导入很感人,给我力量的,其实就是我的父亲,只要我想说,我能说一堆我爸爸我妈妈让我感动的事,很小很小,可是确实存在。

别说我很幸福,其实我也有很多难过的地方,比如难以沟通的地方,比如他们其实未必理解我,只是一个劲的让我买吃的,问我天气冷了衣服多穿没,可是这就是他们啊,他们找不出其他的方式来表达,只好就这样。也许,你的父母也是吧。

然后,笔者又问了一个问题:“有时候你们对父母的行为不满了,父母知道你生气或不开心吗?你们和父母产生矛盾后,是谁先做出让步的?每次让步的都是有错的那一方或是你觉得错多的那一方吗?”

依然没让任何人公开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他们写在日记本或课本上,这次,笔者只让他们写了一件事情。只是让他们在课堂上也就是事情发生后的一个日子,回顾下那时的情景,是否觉得自己处理得很好。

后来,有学生举手,他说想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大家分享,说说自己的感激之心。当他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是爸爸打他的时候,班上很多学生都笑了,大家都觉得“爸爸打自己,自己很感激”是很奇怪的事情……这位学生说完后,班级有一瞬的沉默,但看得出来,他们被触动了。接着,另一位同学也举手要分享成长故事,接着是更多同学举手……

【案例反思】

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话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一直在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完全做到。在这个案例中,前一次《十八岁和其他》的课堂上出现了让笔者尴尬的场面,那是不是就不再让学生再进行此类活动以免又出现此类现象呢?笔者认为不能,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在轻松,让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说出他们的想法。一个学生愿意在课堂上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体验、说真心话,笔者认为这就是对教师的信任,笔者不该辜负这样的信任,而要真正为他解决一些问题,让他有继续说话的勇气,而不必害怕别人的嘲笑。学生对课堂有了信任,才敢于呈现出自己或好或坏的学习状态,也利于教师的教学。

2.课堂也需要留白

学生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收获,我不能说这就是我一节课带来的成果,但正是这节课的后续效果,让我更坚定了我的想法:有时候范例宣传确实管用,但是不煽情,不树典型,只是给学生回忆思索的时间,给他们反思过去的时间,也可以让他们得到更进一步成长,得到教育。

语文鉴赏课上经常提到“留白”这个专业术语,笔者认为课堂上,适当的留白也是必要的。教师不必着急给注解,不必非得留下一个类似“参考答案”的“谈话范围”,多给他们思考、探索的空间,他们的心灵意志就会成长。

3.课堂也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一个孩子的心灵变化、一个孩子在课后甚至几年后的心灵变化,这些一节课无法考察,甚至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无需考察,但我们得尽己所能地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如果仅仅为了课堂的表面效果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思考和心灵的成长,也是很可惜的。都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也想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做出这样一个尝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 210000)

论文作者:李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不要辜负孩子对课堂的信任论文_李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