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突破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59(2002)06-0002-06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经济出色地度过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例如:1997年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的罕见的全球同步经济衰退。在这些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大潮中,中国的经济没有受到大面积的冲击,一次又一次浮出水面,不仅有别于亚洲其他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也是独树一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出现这样的亮点?最关键的是中国有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经济发展战略,他在深刻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后,及时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引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新的国际国内发展情况下,江泽民同志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作出新的贡献。
一、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突破与创新
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既面临着新的压力,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着眼于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成功地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上作出新的突破,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善于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辩证地思考发展问题。他指出,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思考,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他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总体战略思想,并强调要按照这个战略思想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江泽民同志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改革、发展与稳定本身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是目的。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靠的是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的局面靠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国家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更离不开发展。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实践证明,离开了社会的稳定就谈不上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党风和社会风气也有所好转。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的变动调整很大,地区差别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下岗人员的增多,这种种矛盾都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因此,江泽民强调:“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难以实现。”强调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经济落后,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人。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仅国内政局难以稳定,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社会主义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生产力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会丧失最根本的经济源泉。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不断提高,都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密切相关。继续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
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十分注意从宏观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而且十分注意在实践中妥善解决关系大局的关键性问题,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真正落到实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能否在实践进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些关系大局的关键性问题解决得如何。199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局部地区金融秩序混乱,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推进改革面临一定风险,可能会带来某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停滞或放慢改革步伐,经济生活中的混乱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面临的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会更大。对此,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以极大的魄力和胆略,及时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重大决策,以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体制的改革为重点,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各项改革方案出台的具体时机和力度,从实际出发作了正确、慎审的选择和确定,取得了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效。从1995年开始,又不失时机地将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国有企业改革,并针对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职工下岗分流情况,及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启动再就业工程,采取其他多种配套措施。这些重大决策,既加大了改革力度,推动了经济发展,又避免了大的震荡,保持了社会政治的稳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也是对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的科学运用。实践表明,把握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这个战略思想,就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只有将这三者关系处理好了,经济工作才能顺利推进,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新“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突破与创新
在经济落后的中国搞建设是一项艰巨事业,必定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既定发展目标。邓小平依据我国现有经济实力,设定了经济发展战略,即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基本目标——“三步走”战略。他把解决温饱、进入小康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称之为“我们发展战略的‘三部曲’”,并通过党的十三大确定下来,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 从1981 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的战略构思第一、第二步已经胜利实现。1987年,中国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标。1995年,又提前五年实现了再翻一番的目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1999 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到83190亿元,比1995年增加近70%。
党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继承了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三步,并对如何实现第三步,作了创新与实践。
在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在邓小平分“三步走”战略构想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它更具体地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是令当代中国人感到非常振奋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又是异常艰巨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美元上下增加到4000美元左右, 美、英、法、德等国都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日本发展得比较快, 也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而我们到下个世纪中叶若从建国算起才只有100年的时间,如果从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美元时算起,时间就更短。50 年代中期,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仅约70美元左右,还不到100美元。这就是说,我们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200多年的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搞建设,向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迈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中国经济已经日益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需要更加充分地考虑外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再也不能实行封闭式的自我发展,再也不可能倒退到改革开放以前的状态了。当然,外部因素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的影响越大,不确定的因素也就越多,而中国政府控制风险、调整本国经济结构和制定政策措施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受到了限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都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实践中更坚定了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勇气。
三、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突破与创新
当代科技革命的趋势和综合国力较量的态势决定了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我国要在这种综合国力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邓小平敏锐地看到这一点,他强调实现发展战略,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党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充分认识科技与教育的重要作用,把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党中央制定了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1995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为实施这一战略,强调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科教兴国战略是基于我国国情、基于当代科技革命的趋势和综合国力较量形势的正确选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切实可行的道路。首先,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这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将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而实现这种转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其次,当代科技革命的趋势和综合国力较量的态势决定了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非常正确的。
可以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从对科技、教育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来谋划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重大发展,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科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在邓小平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有许多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深刻阐述。邓小平同志认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而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保持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以保护好我们生态环境等等。这些理论都包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坚持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他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同时,他直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强调:“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个无限的过程,但是人类创造财富是有限的,因为它受到地球客观存在的资源所限制。从本世纪70年代起,人们对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进行反思,认识到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大因素,联合国和一些国际组织开始把保护环境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保护问题,并把可持续发展应用于农业、林业等产业,把发展问题同人类的基本需求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概念由经济推向社会,把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推向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由此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方针,其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有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了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要实现我国跨世纪蓝图,必须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这是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写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从而,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理论探索推向实施阶段,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从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高度专门讲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认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至此,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战略决策,已经被正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进行实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先天不足,在现代化伊始就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日益枯竭的资源条件,有限资源又被13亿人口这一庞大的分母所细分。因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应特别慎重对待资源问题,冷静、科学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增长52.9%,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种种情况表明,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我们不仅要安排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总结我国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教训,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在新时期的实践中又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增强全党和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并多次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作出新的贡献。
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战略途径的突破与创新
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国民经济建设要快速稳健地发展,关键是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这就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充分显示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经济增长途径从单纯追求高速度转变为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重点从主要依靠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社会扩大再生产从以外延为主转向以内涵为主,同时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逐步推进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方针,要求做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微观活力和宏观调控相统一、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党的十五大提出总的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与此同时,从1993年上半年开始,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过热和过乱,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消费需求急剧扩张,经济总量失衡,货币发行过量,经济泡沫成分增大,引起严重通货膨胀等情况,作出了一系列的决定,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其中主要采取经济手段,进行投资、计划、财税、金融、外贸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同时辅之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到了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软着陆”。1997年东南亚一些国家和韩国、日本等发生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又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9年9月13日发表的1998年度经济报告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经济,指出中国金融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相对稳定,未受牵连,反映出中国自1993年以来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产生了成效。该组织还称赞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对亚洲地区恢复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新的情况下又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及时引导经济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阐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要战略思想,同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也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途径。
面向21世纪,我们应该充满信心。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总体方面仍有不少弱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基本问题,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但是,我们毕竟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而又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们又具备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我们有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只要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弱点和问题,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综合国力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三步走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