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市松山中心幼儿园 265307
摘 要:丹尼斯曾说:我们相信,每个儿童都是健康的,但我们同时更相信,每个儿童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感觉。为此,发现和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已亟不可待。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
1.性格问题。
现代幼儿有的爱发脾气,粗暴,反复无常;有的过分胆怯和不自信;有的因为智力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和压力厌学、逃学,生活习惯上出现厌食、自卑、自闭、多动、紧张、坐立不安等。
2.品行问题。
当今社会的儿童大多是在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的,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长此以往,在幼儿心中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蛮横、霸道,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有的幼儿为了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责备、惩罚,还会编造谎言。
3.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许多幼儿因家庭的过度保护长期只与家庭成员交往,产生恐惧、紧张胆小、羞怯等现象,在众人聚集的陌生场合或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出缄默不言,这种人际交往障碍会对幼儿的个体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二、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2)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2.心理因素。
(1)情绪。情绪正常,幼儿则身心愉悦,反之,幼儿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不良情绪会影响幼儿与他人的正常交往,长期紧张、压抑、恐惧会使幼儿产生种种行为问题。
(2)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过低的幼儿,以沉默寡言、行为退缩、不合群,会对个性和行为造成影响。较多的幼儿自我评价过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接近客观事实。
3.社会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家庭。家庭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环境,是幼儿生活的摇篮。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庭成员的素质,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等,都对维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①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度溺爱,对幼儿事事包办代办,容易形成幼儿依赖懦弱的性格,不自信,缺乏独立性,环境有变化就无法适应;这种依托外界环境建立起来的真心反而变成了自卑。②有些家长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要求特别严厉,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求幼儿绝对服从,否则就会斥责,甚至于体罚,这种高压环境下易使幼儿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严重的会使幼儿内心激愤,形成固执对抗心理。③有些家长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很少抽出时间来陪伴幼儿、关注幼儿,对幼儿采取放任的态度。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往往自信心差、成就感低,甚至对家庭持冷漠和厌倦的态度。
(2)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集体生活,它提供了家庭难以满足的活动和学习条件,对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①幼幼关系。②师幼关系。③社会。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3-6岁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可塑性大,心理上却极不成熟,自我调控水平低,极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幼儿园、社会应通力协作,采取措施,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1.家庭。
家庭成就孩子,家庭的动力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能够一生幸福快乐……然这一切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基础,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1)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2)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引导幼儿调控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要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2.幼儿园。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3)一日生活皆教育。
四、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未来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大事。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健康,关注孩子的心理,相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完善,社会会越来越进步。
参考文献
[1]蔡笑岳 主编《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周丽娜 主编《保教知识与能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东红 王洁 主编《幼儿卫生保健》.高等教育出版社。
[4]《学前教育》.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第534、570、572期。
[5]微信公众号《新东方家庭教育》。
论文作者:王淑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幼儿论文; 家庭论文; 孩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环境论文; 心理论文; 幼儿园论文; 《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