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民族进步的灵魂_国家经济论文

创新:民族进步的灵魂_国家经济论文

创新:民族进步的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灵魂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功能,在微观层面,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宏观方面,创新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深入阐发与时代表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就是说在影响民族进步的各种因素中,创新是决定性的因素,起着核心的作用,创新是使一个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其具体含义是:

1、生产力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创新表现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其中生产领域的创新,即生产力的变革最为基本与重要。在生产不断创新的推动下,生产力得以持续发展,生产关系逐步更新与完善,生产力的创新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致的。生产力本身就是革命的、创造的因素,生产力就内含着创新的机制。创新则突出强调了生产力的变革性质与革命意义,创新也包容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2、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通过创新创造出新的事物, 以满足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创新使世界愈来愈丰富多样,使社会进步的基础愈来愈雄厚。社会发展也需要依靠生产再生产的重复与循环,依靠生产的量的增长与积累。比较重复性生产与创造性生产的差异,比较生产力量的增加与质的飞跃的作用,创新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创新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创新改变了原有的活动与生产方式,创造出更高的活动与生产效率;创新改变了资源的组合方式与投入方向,创造出资源的新的价值;创新生产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提供了新的消费对象或方式。

3、创新是走向现代化的推进器。 民族进步往往处于传统与创新的张力之中,一方面,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都要维系自己的传统,传统具有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不创新则民族不能进步,只有创新才能使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不是以消除传统为目的,但创新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的变化,则会逐渐地、部分地改变传统,或者说创新创造了一种新的传统。面对某些传统的衰落与消失,是停止创新,坚持守成,还是锐意创新,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这就是坚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准则,与历史潮流同步。

4、创新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发展的两种力量,社会需要稳定,稳定提供了秩序与和谐,稳定使社会以一种惯性而运行。社会也需要变迁,不仅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而且包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变迁创造了新的社会状态、新的运动节律,变迁使社会跳跃式地发展。稳定与变迁相比较,稳定是相对的,变迁是绝对的;稳定中不排斥变迁,变迁中也包含着稳定。变迁创造了新的秩序与和谐,是在更高意义上的稳定力量。当事物发展至不变迁则不能生存时,只有变迁才能保持稳定。创新是变迁的起因,各个领域、不同形式的创新导致了变迁。创新以其巨大的能量推动着社会各个层面更快地变化着,创新以其快捷的速率驱动着社会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由人类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规律。在由原始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历史过程中,那些首先使用铁制农具,变革了生产工具的民族,比那些仍然使用石制、铜制工具的民族,率先进入了农业文明。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历史过程中,那些首先使用机器,利用矿物能源的民族,比那些仍然使用手工工具,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民族,率先进入了工业文明。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历史过程中,那些首先普及了计算机及其网络,以信息产业为经济支柱的民族,率先进入了后工业文明。技术创新带动的产业创新,是民族经济出现飞跃式发展的基础,也是不同文明形态更替的经济原因。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已经从武力转移到智力,从资本存量转移到知识存量,从生产能力转移到创新能力。创新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强国之本,发展之根。国家间经济增长速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力差距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科技水平、民族创新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综合国力竞争集中体现在教育的投入,人才的培养与争夺,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等方面,体现在无形资源的较量上。知识创新是保持综合国力优势的垄断能力,仅仅知识产权一项收益就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更不必说高科技武器造成的威慑作用。创新是提高国际竞争地位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已经关系到了民族的兴衰存亡。知识创新具有极大的经济效应,采用知识创新作为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增长战略已成为产业界与政府的共识与自觉,由此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新的态势与模式。

创新对于民族、国家的进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密切相关,经济上的强盛总要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力总是以民族经济实力为依托的。弱国无外交,就是指弱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可能有重要的发言权,更难以参与国际间的重大事务,更多地是规则的执行者,而不是规则的制订者。落后就要挨打,就是指在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的时代里,少数大国仍然会凭借其强大国力,恃强凌弱,粗暴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侵犯这些国家的主权。创新是增强民族经济实力的基本途径,创新所创造的经济实力,会相应地提高民族的政治地位,增加该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提高国际间博弈、谈判、交易的资本或筹码。创新的政治意义并不限于民族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对每一国家自身的巩固与繁荣,创新也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财富与资源,是凝聚民心、增强统一的纽带。爱国主义来源于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厚的民族情感,爱国主义也需要时时地培植与熏陶。创新可以使民族强盛,创新所带动的民族振兴自然就成为增强爱国主义的最有效的教材。国家越巩固,越发达,民众的爱国主义也就越为强烈与持久。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当代社会,只有把创新作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才能使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赋予一个民族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自然经济社会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即使也发生着创新,但那是微小的、艰难的、缓慢的。人的生产与生活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思想与行为的依据更多地是传统、惯例与经验,历史像是简单的循环。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创新成为一种生存需要和制度产出,只有创新才能生存与发展。创新成长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表明了社会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到创新社会的转型。创新社会表现为创新的普遍性,创新并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类产品,而是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全面创新。全面创新产生了创新的连锁反应与快速反馈,创新也成为一种竞争,这就使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变革的时间尺度缩短,发展的节奏加快。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创新社会包容了比传统社会更多、更大的进步值。传统社会中创新更多地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在当代社会创新已成为一种社会自觉。与传统社会相比较,创新使一个民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和生命力。

创新把一个民族的资源集中于经济建设上。马克思曾指出,古代人把很大一部分剩余产品用于非生产性支出,用于艺术品,用于宗教的和公共的建筑。“他们的生产更难说是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物质生产力(即分工、机器、将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于私人生产)的基础上。”在古代人那里,“有富人的消费过度,这种消费过度,到罗马和希腊的末期就成为疯狂的浪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6卷,第603页。 )一个民族的资源没有主要用于新的投资、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商机上,而是用于非生产性、非创造性的活动上,该民族的经济就会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的状态。依靠暴力对其他民族进行财富的掠夺,并不能创造新的财富与价值。仅仅依靠政治革命,而不同时进行生产力、经济方面的革命,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出现经济腾飞。创新是对资源做出最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利用,是使资源最有效率的配置。创新集中了民族的宝贵资源用于建设事业上,这就相应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性、破坏性使用。

创新充分开发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可用于创新的资源,都有自己的潜在创造力,但这种资源的创造力如果没有开发出来,也只能是创新资源的闲置,不能形成现实的创造力。创造力受阻碍与抑制有着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创新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就是在克服各种阻碍与抑制因素中实现的,创新的实践就是创造力由潜能变成现实,就是创造力的成功开发。某个个人的创造力没有开发出来,还不至于妨碍大局,一个民族的创造力长期受到严重压抑,就会直接影响民族的前途命运。把创新提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高度来认识,就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有效的创新活动,极大地开发本民族蕴藏的巨大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新的民族能力,新的国力。

创新给民族注入了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一个民族要在国际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强大的动力。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求稳怕变,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出这种状态的危险,长期下去必然将一个民族置于落后地位。因为缺乏创新就等于缺乏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创新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改革就是创新,创新包含改革。创新使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使一个民族的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率的利用,使一个民族的运行节奏加快,变化周期缩短。创新对于民族进步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不创新条件下的发展。数量多、质量高、频率快的创新态势对于民族进步的推动作用,也远远大于相反态势下的发展。

创新给民族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当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知识特别是创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它可以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推动一个国家持续地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才能实现;要求经济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要依靠更大范围的社会创新才能实现;要求经济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要依靠更大范围的社会创新才能实现;要求尽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这要依靠高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要求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这要依靠知识的广泛传播的才能实现。

创新强化了民族的进步精神。创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民族进步的依托。哪个民族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这个民族必然是进步的民族;哪个民族是进步的民族,也必然同时是不断创新的民族。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也是需要时时培育的。创新成为一种社会自觉,社会就能运用各种措施,大力倡导与推动创新,培育催生创新的土壤,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使民族的进步精神弘扬光大。民族的进步精神是在民族的进步实践中生成的,坚持不懈地开展创新,就是强化民族之魂的最好方式。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有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明创造,这是不可否认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体制和观念的束缚,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项改革。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革推动了生产创新、科技创新等各项创新。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增长,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民族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从改革之初邓小平提倡的的“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到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的创新精神在日益生长,创新成为进入新世纪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时期,再铸民族之魂是时代的要求,是振兴中华的需要。再铸民族之魂已成为从政府到产业界、科技界,从领导到民众的共同行动。

再铸民族之魂,是一项国家的系统工程,它既有精神层面的建设,也有物质层面的建设,还有制度层面的建设。这几个层面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我国政府于1996年正式启动国家创新体制的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与知识创新工程,建立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系统。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创新的决心和思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就是再铸民族之魂的自觉实践。

再铸民族之魂,就是要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创新体制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创新活动的秩序,为创新活动提供规则、保障和激励。创新体制规范了创新主体的行为,促进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建立了创新的竞争与合作的规则,开辟了创新资源的流动空间,协调着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和保障着创新活动的展开。完善创新体制就是培育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再铸民族之魂,就是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管理。当代创新已成为系统的活动,创新也就成为需要管理才能实现的活动。管理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要素。有效的管理使创新得以实现,有效的管理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创新是人的活动,创新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把人的资源发动起来,把人的能量激发出来。现代创新更加依赖主体间的自愿合作与高度自觉,创新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创造了许多未曾开发的资源。创新管理促使那种适应于处理重复业务和日常工作的刚性的组织形式,向着适应新颖、创新和变革的柔性而敏捷的组织形式转变。

再铸民族之魂,就要确立有利于创新的观念。创新观念是创新活动的精神因素,它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挥程度,激励着主体的创新活动。创新观念就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国际竞争中不甘落伍,开拓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把邓小平大力倡导的“三勇于”精神在新的世纪弘扬光大。创新观念就是要挑战风险,与风险较量,要求创新主体敢冒风险,在失败的可能中追求成功。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随着创新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创新化,再铸民族之魂也就逐步实现了其历史使命。

标签:;  ;  ;  ;  

创新:民族进步的灵魂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