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是游泳救生教学的关键,游泳技术是学习游泳救生技术的牢固基础,游泳救生员的职业道德是从事游泳救生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游泳救生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水陆结合、以水为主、以陆为先,在完成教学大纲统一要求的教学任务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他们通过反复练习,在巩固中掌握、提高游泳救生技术及技能。
关键词:游泳;救生;教学;特点;策略
调查显示,游泳是最健康、最减肥的一种运动项目,所以它广受大家喜爱,每到暑假就有好多家长将孩子送去游泳班学习,游泳已经日益被人们看作是一项基本技能。游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肺活量,还可以提升耐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随着近几年夏天气温同比不断升高,很多人会把游泳作为一种经常参与的降暑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游泳锻炼这个队伍中。然而,随之而来的溺水事故却频频发生,因溺水而死亡的人数逐年增长。可见,提高安全意识,学会并掌握游泳救生的方法,对于保护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一、游泳救生教学的特点
游泳救生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体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外,游泳救生教学还有其特殊性:
(一)安全是游泳救生教学的关键
不管是游泳教学,还是游泳救生教学,实施的环境都在水中,特别对于平时不常接触“水”的人而言,水就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教学环境,而且有些人天生怕水,一下水就会感到莫名的紧张。因此,开展游泳救生教学必须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这一点应该是所有游泳救生人员必须时刻铭记于心的。必须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一切以安全为重、以生命为重,切记不可疏忽大意,也不可心存侥幸。必须掌握并严格遵守游泳救生工作的原则,立足于防范,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努力把所有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必须以救治相辅,防救结合,确保游泳救生工作的安全。为此,我们在进行游泳救生教学下水前师生要提前做好准备运动,尽可能地舒展、活动筋骨,以避免出现在水中腿部抽筋引起溺亡的悲剧。
(二)游泳技术是学习游泳救生技术的牢固基础
游泳救生技术的教学活动包括学习游泳技术,请试想,如果不会游泳,何来自救或救别人?如果没有掌握游泳技术,游泳救生根本无从谈起。当需要救生的时候,肯定情况比较危急,所以只有在熟练掌握游泳技术的情况下,才敢救人,才能去挽救生命,不然就是白费力气,既无法救别人,自己也有可能丢失生命。目前,游泳救生员国家标准中规定:游泳救生员报考的条件之一为报考人员应能够连续游200米。可见,在学习游泳救生技术之前,必须牢牢掌握游泳技术,包括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等泳姿的基本要点,而这些与游泳救生的基本技术如踩水、反蛙泳、侧泳、潜泳、抬头爬泳的相关动作要领相似。因此,掌握好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等游泳技术,有助于学生快速学习游泳救生技术以及直接赴救、间接赴救的相关技能。
(三)游泳救生员的职业道德是从事游泳救生工作的基本原则
踏上游泳救生员的工作岗位就要遵守游泳救生员工作的职业道德,这是我们在开展游泳救生教学前首先需要向学生说明清楚的,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责任感、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较好的诚信观念。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所要求养成的准则,是人们必须要遵守的。游泳救生工作要求每名救生员全身心投入,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为了人民的安危而奋不顾身。同时,游泳救生工作直接关乎着人们的生命,人命关天,游泳救生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绝不能有半点侥幸和马虎,坚决杜绝救生员出现迟到早退、擅自离岗、开小差、玩手机等不负责任的现象。游泳救生员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持证上岗,按照法律要求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游泳救生技能。此外,游泳救生员应秉承“诚信为本,服务至上”的信念,游泳消费者去游泳意味着将生命交给了你,游泳救生员应该珍视消费者的信任并用实际行动加以回报。
二、游泳救生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游泳救生教学的特点,制定出游泳救生教学的有效策略,对于顺利开展游泳救生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尚待开采的处女地,关键看教师如何去发现、挖掘。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学生,那么处女地就会变成一座座丰富的宝藏;否则,将沦为荒地,甚至再次出现像伤仲永那样的悲剧。而游泳救生工作是一项“三高”的特殊职业,即风险高、要求高、难度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上课内容等不断调整上课方法及知识呈现形式,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寓教于乐;还要想尽办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先从对游泳救生工作有一定认识,接着喜欢游泳救生工作,最后热爱并乐于从事游泳救生工作,这应该是我们进行游泳救生教学的宗旨与目的,也是我们不懈奋斗的方向。
(二)游泳救生教学应水陆结合、以水为主
如前所述,游泳救生教学是在“水”这一特殊环境下开展的,是一项在水中的无视听帮助的教学,由于在水中水对人体的压力、浮力和阻力,使得人难以控制自己身体的动作。可见,游泳救生教学比一般在陆地上进行的教学难度要大得多。根据游泳救生教学这样的特点,通常采用水陆结合、以水为主、以陆为先的教学手段,学习每一种技术都从陆地上开始,教师选择合适的示范位置做好示范,包括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以及正误对比示范等,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在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后方可下水练习,并在水中感受动作与陆地上的不同,最终真正掌握游泳救生技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游泳救生教学应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游泳救生教学首先要统一要求,即按照游泳救生教学的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根据统一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然而,“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游泳救生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过去的教育,学生面对同一位老师,在同样的课堂上,采用同样的教材,学习同样的内容,完成同样的作业,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一些拔尖、有特长的学生。为此,游泳救生教学除了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体质、运动能力、初始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完成游泳救生技术学习与掌握的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游泳救生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既要高质量地完成规定动作,又要掌握自选动作,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后,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开小灶”,让他们多学习一些内容;而对基础薄弱、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已经存在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降低其动作难度,调整教学目标及进度。例如,在某次游泳救生教学中,水上课的教学任务为学习游泳救生的基本技术,抬头爬泳技术是这次课的一项学习内容,其中爬泳腿技术教学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很多学生在学习游泳救生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游泳基础,因此在教师进行了爬泳腿部技术的讲解、示范后,班中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直接开始徒手爬泳腿的水上练习。在大多数人能够完成徒手爬泳腿的过程中,有少数学生由于游泳技术基础不过关、身体协调性差等原因,在完成中总是出现打腿原地不动、打不出水花等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对于少数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降低教学要求,针对不同的错误动作,实施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爬泳腿的陆上模仿开始,到半陆半水的爬泳腿练习,到手扶池边的爬泳腿练习,过渡到手扶板的爬泳腿练习,经过一系列的过渡性教学练习后,学生最终顺利完成徒手爬泳腿的练习任务,达到教学要求。正如木桶定律所告知我们的道理,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作为教师也应该多关注相对落后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决定整个班级的水平。所以,游泳救生教学应坚持集体与个别相结合,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游泳救生技术。
(四)游泳救生教学中应突出循序渐进
根据人们认识、学习的客观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教学顺序,循序渐进,逐步加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吸收知识,掌握知识,教师授课也会觉得更顺畅,一环扣一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1.游泳救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易到难
游泳救生教学更应该突出循序渐进,不管是教学计划、教学流程的制定,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都要做到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精心设计、组织、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为每一个教学步骤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及实现手段。一般情况下,游泳救生技术从初学一个新动作到将其熟练掌握,通常要经历粗略掌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以及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等三个阶段,这也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例如,在游泳救生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先进行游泳救生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在了解理论与方法后,将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再学习游泳救生的基本技术,如踩水、反蛙泳、侧泳、潜泳、抬头爬泳等,只有很好地掌握了游泳救生的基本技术后,才能进行游泳救生赴救技术的教学,包括直接赴救和间接赴救。又如,在游泳救生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也应该坚持循序渐进。以较为复杂的侧泳技术为例,虽然我们要求在学习游泳救生技术之前,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游泳技能,尽管如此,根据以往的经验,仍有不少学生在侧泳教学中掌握不好一脚蹬一脚踢的动作要领,所以在教授测用腿的技术动作中,就要采用以下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是陆上模仿练习,包括陆上划臂模仿练习、陆上腿部模仿练习、水中站立划臂模仿练习,随后是半陆半水练习,即池边侧卧蹬腿练习,紧接着进行水中有固定支撑练习(扶边蹬剪腿练习),再就是水中无固定支撑练习(扶板蹬剪腿练习),最后进行水中无支撑练习(水中配合练习)。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逐渐深入,难度一步步增加,让学生一步步地去接受,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游进距离由短到长,运动负荷由小到大、从少到多
游泳救生工作通常是在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可能水流湍急,又或是救援的紧迫性、时效性的特点,都要求我们从事游泳救生工作不仅要掌握游泳技术、游泳救生技能,还要以良好的体能为基础,与死神赛跑,为营救多争取时间。因此,我们在进行游泳救生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入水、接近、解脱、拖带、上岸等直接赴救的游泳救生技术,还要提高他们的体能,游进距离可以由短到长,运动负荷可以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一天天增加,在保证体能的前提下提高技术水平,在技术训练中增强体能,技术教学与体能锻炼相结合,实现技术与体能“双提升”。
(五)反复练习,在巩固中提高游泳救生技术技能
在学习、了解了一项技能、知识后,要不断地练习、巩固和提高,在实践中应用自如,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熟能生巧”不外乎就是这个道理。为此,我们在游泳救生教学中,每次上新课前都要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动作要领,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愿意练习,愿意尝试,提升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和快乐中、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只有做到了“温故”,我们才能“知新”,才能正确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量变引起质变,练习只有在达到一定量时,技术水平才能获得本质性地提升,所以游泳救生技术教学一定要采用不断重复、反复练习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牢记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准确地练习技术动作,进而将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下来并熟练运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游泳救生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游泳救生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游泳救生员,为社会的和谐安定、百姓的平安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捷.游泳池救生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4
[2]潘雪峰.我们走了多远——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4]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4
[5]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6]李大春.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7]许传利.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论文作者:曾喜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游泳论文; 技术论文; 爬泳论文; 救生员论文; 学生论文; 动作论文; 工作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