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可能性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257-2826(2009)09-0091-06
世界金融危机给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当头一棒,但这并不能证明新自由主义从此会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国内外一致认同。事实上,新自由主义的主张一直被西方一些理论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吹捧为“普世价值”,也为国内一些人所推崇。尽管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证明西方自由主义主张的失败,但这只是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等于已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要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所认同仍需一定条件。本文试图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可能性,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条件,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世界金融危机检验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世界金融危机从实践上检验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初到中期,由于以苏联为首的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本不是什么问题。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几乎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拖进了历史的坟场,马克思主义一时成为挽救资本主义的妙药良方。在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型企业国有化的潮流。但是,20世纪7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历了长达10年滞胀以后,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开始取代凯恩斯主义而上升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又由一种经济理论转化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政策体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资本主义虚假繁荣的国际背景下,一时出现了所谓“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和“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等质疑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理论。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1.世界金融危机证明,资本主义不管如何发展,只要它的基本矛盾未变,其本性、规律就不会改变。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共性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的差异性模糊起来,有人就提出了所谓的“趋同论”。它是一些人错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主要根源。世界金融危机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的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同时又决定和支配当代资本主义命运。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规律,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正如《资本论》所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所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由资本主义这种逐利的本性和追求剩余价值,以及最终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结果。这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性和规律就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再次为实践所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也是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与资本主义具有本质的不同,所谓的“趋同论”根本就不能成立。
2.世界金融危机证明,新自由主义不是什么普世价值,相反,它是引发新的世界金融危机的理论根源。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万能论,把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看作是柏拉图、中世纪的神话。事实上,市场万能论才是真正的中世纪的神话。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是拉美一些国家衰退的陷阱,更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总祸根。不同的是,20世纪末虽然出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等一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未受其害,反而通过东南亚金融危机趁火打劫,大捞一把。他们从新自由主义那里,尝到了甜头。新自由主义成为了一些核心资本主义国家对那些弱小的边缘国家自由掠夺的理论武器。新自由主义毁了那些边缘的弱小国家,却成就了那些核心资本主义大国。但是,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就不同了,它在美国本土燃烧起来,并很快地席卷全世界。美、英等核心资本主义国家用行动打破了新自由主义“完全放任”的市场神话,率先一次又一次地推出了由国家救市的政府调控计划,甚至不得不选择由国家直接给一些银行、企业注资。虽然,奥巴马政府声明,不会使这些企业、银行国有化,要收购其股权的也不会超过30%,但这些政府直接救市的行为,就已经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市场万能神话的彻底破产。无疑,市场经济是现代最具活力的经济,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完全放任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催化剂。新自由主义完全放任的理论不仅不是什么普世价值,而且通过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了制度与体制的有机统一,制度为体制的有效规范运作提供了基础保障,体制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出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
3.世界金融危机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是正确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就像癌症一样,成为了不治之症,不断地复发和扩散。局部的经济危机可以不论,但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持续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就发生了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2008年等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尽管资本主义在危机复苏时总是把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吹嘘为普世价值观,把资本主义的一时繁荣说成是“永久繁荣”,但是,作为癌症的经济危机总有一天必将造成资本主义肌体的最后衰竭,不治而亡。这一点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的论述是十分正确的。恩格斯说:“一方面应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应当揭露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直还隐蔽着的内在性质,因为以往的批判与其说是针对事物的进程本身,不如说是针对有害的后果。这已经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完成了。”[1](P366)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真理性,再次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反面实践所证明。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资本论》在世界各地热销的原因。世界金融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提供了可能性。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可能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是大众认同。事实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近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但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日益蔓延,马克思主义反而被边缘化。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没有水平,学马克思主义专业没出路。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虽然存在于大众,但是它并不等于得到了大众的认同。认同(identity)作为认识论范畴,是指人们通过实践交往而在观念上对认识对象形成一致的认可和同意。哈贝马斯说:“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2](P3)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不只是哈贝马斯所说的语用学意义的可理解性,也不能仅仅归之于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但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认同,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条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实质是以具体实践为基础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可和同意,并自觉自愿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即按认可对象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按认可对象行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也不是社会学意义的族群身份认同,认同在这里按其实质是属于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就是认识体系内部各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手段)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基本要素特点是认知客体(对象)的真理性、认知主体的真诚性、认知手段的科学性。
首先,认知客体(对象)的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哲学·九》都把真理性作为认识的使命和基本要求。所谓认知客体(对象)的真理性就是通过实践检验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具有真实的有效性。比如,在世界金融危机以前,新自由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都是自大的理性主义,自大的理性主义无法真实地把握市场信息,即使把握了也不能正确地调控市场。而新自由主义不同,它相信个人的信息总比政府的信息真实,个人花钱总比集体和国家更有效率,完全放任市场,依靠“看不见的手”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调控市场。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实践的产物,它有力地证明新自由主义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矛盾,新自由主义理论不是什么绝对真理。
其次,认知主体的真诚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前提。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P46)可见,认知主体的真诚性就是出自主体内心的认可和同意,即把真理的信念自觉上升为信仰,自觉自愿地按照认可对象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里的真诚性不是哈贝马斯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商谈交往,而是指作为人民大众的认识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即信念的自觉、情感的自愿。马克思主义是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不仅只是具有可领会性,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可接受性,即从理性认识高度上升为信念的自觉、情感的自愿。自觉自愿信念的对象化表现就是信仰。例如,世界金融危机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具有可接受性,不仅可以成为自觉自愿的坚定信念,而且更应该自觉自愿地升华为坚定信仰。
再次,认知手段是联系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的中介,列宁把它称之为工具式的“手段”。所谓认识手段的科学性,即以现代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现代认识方式、认识工具和手段的有机应用。认识的方式有文化与历史的、逻辑的与现实的、理性的与感性的、理论的与实证的等。现在的认识工具有网络、媒体、图像、文字等。其中文化与网络最为重要。因为文化既是历史实践的积淀,又是现代实践目的选择的出发点。离开文化,实践就会是盲目的。而网络在当代信息社会是人们获得信息最快、最便捷、最广泛的渠道。
认同的三个基本要素在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中既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认同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认同的本质区别。比如,宗教的认同,只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确信。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逐步提升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虽然来自实践,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不只是一个学习和理解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证明,然后才可能形成对其真理性的确信,并自觉地按其理论行事。20世纪末21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所以出现了问题,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人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已经行不通,甚至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误读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已经不管用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既同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有关,但更为根本的是与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由于实践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实践总是处在一个运动和变化、开放和革命的发展过程中,这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由此可见,以实践为基础来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与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同一样,只具有可能性。可能性按其内在属性又可以区分为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抽象的可能性,一种是现实的可能性。所谓抽象的可能性,是指那些在实践中缺乏根据的仅仅凭借思想观念的设想。黑格尔对抽象的可能性的分析是深刻的。他认为,抽象的可能性虽然在形式上没有逻辑矛盾,但实际上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缺乏现实的根据。所以,他认为,人们可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但不能说,凡是可能的因而也是现实的”。[4](P298)黑格尔认为,只有在现实中具有根据的可能性,才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肯定这一命题的合理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现实可能性,就是指那些在实践中具有根据并通过人民大众的实践证明具有真理性的认识。反之,那些在实践中不具有根据,仅凭人们主观设定的观念,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是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这就是说,世界金融危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的分析,并由此得出的两个必然的结论等的真理性,用事实驳倒了新自由主义的错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但是,现实的可能性并不等同于现实性,即不直接等同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从19、20世纪再到21世纪,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大行其道。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优越性日益凸显,但是,一些人还是“筷子夹肉,嘴巴骂娘”,对马克思主义仍不认同。这是因为,现实的可能性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潜能与现实”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是先于现实形式的潜在的形式和载体,是有待实现的存在。相反,现实就是实现的存在。比如,“一所作为可能被建造的可能被建造的房屋,作为可能被建造的可能被建造的房屋的实现就是建造,现实活动或者就是这样的房屋建造,或者房屋。然而房屋如若一旦存在,它就不再是一所可能被建造的房屋了,因为可能被建造的房屋是在被建造的东西。既然现实性必然是建造,建造也就是一种运动”。[5](P258)亚里士多德论述的是运动的可能性问题,他把运动定义为“一个潜能上是如此的东西的实现”,[5](P257)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看做是一个由现实的可能性向现实性的实现的运动过程,那么,现实可能性只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提供了根据,并不是已经实现的大众认同。既然现实性的必然是“建造”,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现实性的“建造”就是一种运动过程。而究竟如何通过世界金融危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建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仍然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根据认同要素特点来建造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
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就是认识体系内部所固有的各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手段)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这就要求,必须根据认同各个基本要素的特点,优化它们的关系和作用,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
1.以认知客体(对象)的真理性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可能性的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与大众认同的关系是认知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大众认知的客体,人民大众是认知的主体。世界金融危机,不仅证明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荒谬,更为重要的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民大众认知客体(对象)的真理性。世界金融危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但是又要看到,这种影响是有限的、相对的。
在国外,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西方推行的普世价值观等,就足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但笔者认为这些毕竟只是反例,即使是正面的实践,也未必一定会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国内外的大众认同。有的人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早已死亡,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是修正的马克思主义而已。澳大利亚的政治思想理论家文森特认为,由于当代世界一系列互为敌对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已流淌到淤塞的河道口”。他说:“20世纪90年代对其自身进行反思从而得以幸存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大体上都是改良主义的、民主的、修正主义的。如果说社会主义有未来的话,那么它也将以这种形式存在。”[6](P149)根据文森特的解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已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改良的、民主的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已经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当前人们认知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人反而把过去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完全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马克思主义。所以,认知的客体来源的真理性的研究才是当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首要问题。
世界金融危机,从多视角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它说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的结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社会主义胜利的现实可能性。所以,对世界金融危机决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尤其要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的错误理论,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知客体(对象)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可能性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具体教育中,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为基础和出发点。
2.以认知主体的真诚性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能性的前提,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认知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知的主体是人,认知的手段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这里就有一个作为群体的大众认同与作为个体的每个个体认同,即一般(整体)与个别(个体)的关系问题。按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大众认同以每个个别认同的实现为基础。这就是说,认同的教育必须重视每个个体的认同。但是,从认同的历史性的实现来看,仅仅这样理解就把认同简单化了。因为认知客体是认识的基础,但认同最终是主体的认识。作为认识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历史实践证明,个体的认同首先是通过群体信念、信仰体系来实现的。个体通过群体获得一种信仰体系,然后内化为主体信念的自觉、情感上的自愿,从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同意和信仰。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体信仰体系的建构和确立是实现大众(个体)认同的前提。现在的问题是,由于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瓦解和国际共产主义的挫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在新形势下国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一些困惑等因素尚未完全消除,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体信仰体系的确立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应对金融危机显现出来的优越性,为肃清新自由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条件。因为,世界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反面的范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实践检验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真理性。这就是说,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群体信仰体系。马克思主义群体信仰体系的确立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教育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体信仰体系为前提,以认知主体信念的自觉和情感的自愿为重点抓好每个个体的信仰教育,使每个个体都能通过马克思主义获得群体信仰,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
3.以认知手段的科学性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可能性的中介,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资本主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创造了条件。如何利用这种有利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还必须有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手段。比如,文化的通俗读物拓展认知方式与媒体、信息网络导入为手段的认知方式等。大众认同与个别认同不同,大众认同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对于人民大众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真理性,而且必须具有可领会性和可接受性。马克思主义必须用民族化的、通俗易懂的、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文化的通俗读物作为拓展的认知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得到普及。媒体、信息网络导入认知方式是最快速和最广泛的认识手段。世界金融危机用事实批判新自由主义的错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通过媒体、信息网络传播,可以广泛地得到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总之,世界金融危机只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具体条件。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知客体、认知主体和认知手段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以世界金融危机为事实依据,从实践上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建造认知主体的真诚性,通过认知手段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
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新自由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