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公平与教育公正--“零分作文”所反映的社会要求_零分作文论文

高考的公平与教育的公正——“零分作文”反映的社会诉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分论文,公正论文,公平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题解读与数据分析

      “零分作文”①针对的是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Ⅰ卷的作文题“女大学生举报父亲高速路接电话”,帖子高考结束当天便在网上出现,作者最初自称“甘肃某考生”。当即有网友指出甘肃使用的是作文题为“当代风采人物评选”的全国课标Ⅱ卷。于是,“甘肃考生”变更为使用全国课标Ⅰ卷的“河南考生”和“陕西考生”。高考阅卷结束后,相关省的阅卷点均未发现该作文。从上述情况可以断定,“零分作文”是一篇假托考生的伪作。作文是假的,反映的问题是不是真的呢?还是要回到作文题来仔细考察。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Ⅰ卷的作文题采用材料作文形式,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首先,从试题要求看,写信的对象为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可以是警方或媒体等),而不是“零分作文”中所说的给考生自己的父亲写信。一个考生,只要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从材料中获得以下三个关键信息:①女大学生小陈的父亲老陈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②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是不对的,通过“家人屡劝不改”可以推知;③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是违法的,通过警察查实后对老陈依法进行教育和处罚可以推知。在明确写作任务、获得关键信息的前提下,现实中见没见过高速路、父亲有没有汽车和手机,应该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这道作文题考查的是对事情的看法,既不要求考生详细描述高速路,也不要求考生讲解应该如何在高速路上开车。整个材料的重点在于,女儿是通过举报的方式制止父亲的违法行为。“众多网友点赞”和“引发一些质疑”也是对此而言。所谓的“高速路开车接电话”,只是引子而已。题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要求,就是希望考生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

      再次,“高速公路”“手机”等对于接受过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农村孩子来说不应感到陌生。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的“中国地理”中要求考生“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1]。活动建议中提出“围绕‘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手机”更是直接现身于教材中,如人教版教材《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中的图片“企业兼并”和“资本的跨国运动”中,均有持手机打电话的人物形象[2]。“高速公路”“手机”等词语的出现,不会影响到考生对材料的理解。

      高考阅卷场也未发现有考生因为不能理解“高速路接电话”而影响写作的情况。大部分考生能够聚焦于“通过举报手段规劝父亲”的话题,并在写作中表现出强烈的言说欲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实际上,阅卷场的成千上万份作文,很难从字里行间判断出哪份是农村考生写的,哪份是城市考生写的。

      阅卷结束后,相关方面调取某省的高考统计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该省使用的是全国课标Ⅰ卷,与河南、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该省参加高考语文考试的全部考生331697人,其中城市考生112924人,农村考生218773人。城市考生与农村考生的作文分数与作文外平均分数如下:

      

      城市考生和农村考生作文平均分相差0.52分,作文满分为60分,差值与满分的比值为0.87%。从绝对值和相对值看,两者的差异都非常小。在得到平均分后,又运用统计学中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作文成绩在0.01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无论从试题本身进行考察,还是从考后的统计数据分析,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Ⅰ卷的作文试题都未发现公平性问题。

      二、高考对公平的追求

      “零分作文”虽然对材料断章取义,歪解了写作要求,不能证明作文试题存在公平性问题,而它广泛快速的传播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对公平的强烈诉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也不断拉大。社会能够接受诚实劳动和市场环境公平的前提下收入存在差距,“但因起点、机会和过程的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人们普遍难以接受。如阶层固化、流动性不够,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平等,个人努力创富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均等”[3]。这里只是讨论“零分作文”所指责的命题领域的公平性问题。

      高考的目的是为了准确了解被试学科能力的差异,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依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高考试题必须保证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就试题而言,要做到公平,就要防止出现试题功能偏差(DIF,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目前,比较被心理测量学界所接受的DIF定义为:具有能力相同,但来自不同群体的个人,如果在某个试题上的答对概率有所不同的话,则该试题便出现DIF现象。

      美国测验实践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on Testing Practices,JCTP)颁布的《教育领域公平测试行为准则》(Code of Fair Testing Practices in Education),就是“为专业人士提供的一个指导,保证他们提供和使用的测试对于测试者来说,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残疾与否、种族、民族、宗教、性取向、语言背景或其他个人因素,都是公平的”[4]。并提出,公平是测试各个方面的首要因素。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在《ETS质量与公平标准》(ETS Standards for Quality and Fairness)中规定,“一般来说,如果样本量足够大的话,大部分为美国本土设计的项目至少应该研究产品或服务在以下人群中是否存在DIF: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美国印第安人(相对于白人而言)和女性(相对于男人而言)用户”[5]。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组织命题队伍时尽量做到成员在文化、性别方面的均衡。在命题过程中,专门的公平性审查员会对编写好的试题进行审查,以保证所有的材料和试题不含有对任何群体攻击或侮辱的内容。审查员的构成也要保证地区、种族和性别的多样性[6]。除此之外,对待特殊群体,如残疾人,ACT会提供专门的服务。比如,将考试时间延长50%,使用大号的试卷,可以在考场中进食、饮水和吃药,在休息时停止计时[7]。国内也是如此。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穷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8]2014年9月初正式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在考试改革的“基本原则”中指出,要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9]。

      在普通高考中,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试卷使用群体的不同,提供了不同卷种。根据使用民族的不同,提供两类试卷,一类是普通语文试卷,另一类是专为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考生使用的汉语文试卷,以保证民族间的公平;根据使用地区的不同,普通语文试卷又分为供河北、河南等省份使用的课标Ⅰ卷和供新疆、宁夏、云南等省份使用的课标Ⅱ卷,以保证地区间的公平。2014年开始为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虽然2014年盲人考生人数为1人,2015年盲人考生人数为8人,考试中心还是制订了适合盲人考生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说明”。

      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有专门的学科人员进行多次审查和筛选,一是审查试题素材,保证所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不存在认知困难、理解困难、情感和价值接受困难等;二是审查试题,保证考查内容、考核目标符合公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说明”,符合考生对考试的预想,不存在偏怪、超纲的现象;三是审查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保证从不同角度看待、回答问题的考生都有均等的得分机会。当试题组成试卷后,又有专门的公平审查人员对整份试卷进行审查。此外,我国高考试题全部为原创试题,启用后即对社会公开,不再循环使用。这一做法与国外考试机构大相径庭,但在保证公平上功不可没。

      三、社会对教育公正的期待

      考试机构千方百计提高过程的公平以期达到结果的公平,但社会的期待明显更高。ETS旗下的SAT考试,创设之初是为以统一标准评价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却被一部分美国民众指责扰乱了教育公平。有统计显示,考生SAT的分数与家庭收入正相关:考生的家庭收入越高,SAT的分数也就越高。[10]在中国,也有调查表明,中国社会阶层地位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成正比。[11]农民子女在高校层次中的分布比例随学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12]“零分作文”的风波也是在指责高考对农村考生不公平。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公平问题上,考试机构与社会对人群的划分不太一致。考试机构更倾向以自然属性为依据划分人群,如男、女,健康人、残疾人;而社会更关注财富的差异。城乡差异说到底也并非住在城市还是住在乡村的差别,而是富裕与贫穷的差别。那么,为什么考试机构不更多考虑财富的差异,从而去更好地保护经济弱势群体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下面两点。

      首先是做不到:很难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来区别贫富考生。高考是对学科能力进行系统考查的测试。以高考语文为例,考查的能力层级包括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考试内容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性别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有时会导致某些试题上的显著性差异。而经济状况的不同,一般来说很难体现出来。“零分作文”中将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二元对立,并将两者之间的差异极端简单化:农村孩子,没见过高速公路,家里没汽车,但是熟悉养猪牛羊、摘甜瓜,城市考生熟悉高速公路、汽车和手机。这是非常荒谬的。201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作文题目,是关于丝瓜的,也未见得农村考生就占了便宜。材料如下: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学生的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方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另一方面,又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如果每一代人都摒弃前人的认识成果,一切都从头开始,那么人类的认识就会永远停留在原始的最低水平上,得不到发展和提高。教育本就是让学生去认识更大的世界,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间接经验的学习可能更为重要,这是由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速公路、汽车、手机等词汇是情境叙述中的“引子”,不涉及对此信息的深加工。所以,无论是从间接经验的学习,还是从材料本身来分析,高速公路、汽车、手机等这类常见词语,即使考生没有见过或听过,也可以通过思维来认识,不影响对试题题意本身的理解。

      另一个原因是不应该去做。在这里,有必要对公平和公正作一个区分。

      公平强调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即:用同一个尺度衡量所有的人或所有的事,或者说是强调一视同仁,用以防止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标准的情形[13]。

      高考,应该做到公平,提供同一个尺度的量尺,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让具备同等学科能力的考生获得同等的分数。即使城市考生和农村考生的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也要具体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两组被试在某试题上的表现存在差异,不一定就是该试题对其中一组被试不公平,也可能是该组被试水平与另一组被试水平间确实存在差异。

      存在差异怎么办?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公正了。公正不等于公平。

      公正是指“给每个人他(她)所应得”的,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14]。

      当热心的网友们在转发“零分作文”时,所渴求的更多是教育的公正。但改变试题向贫穷或农村考生倾斜,是在要求高考承担它无力也不该承担的公正的重担,带来的恰恰会是不公正。上文提到,农民子女在高校层次中的分布比例随学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这一判断是在高考公平的前提下作出的。根据这一情况,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如通过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质量、在招生计划上向偏远农村倾斜等方式,做到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国培计划”、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在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保证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益,都是在努力做到公正。《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指出,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之间的入学机会差距。高考试题应该是科学的体检,发现问题,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依据,绝不能通过数据的调节获取有害无益的健康判断。

      “零分作文”对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Ⅰ卷作文试题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质疑虽然不成立,但提出的问题却是严肃的。人们希望高考是公平的,希望教育是公正的,有关部门既要正视这种强烈诉求,也要理性对待。为达公正,高考能做的,就是保证试题的科学公平,既为考生提供个人学科能力的有效诊断,也为社会提供教育资源分配的客观诊断。无论意图是否正当,高考都不能越俎代庖,利用试题去制造虚假的公正。

      ①“零分作文”是指2015年6月9日的一篇题目为“零分作文”的帖子。

标签:;  ;  ;  ;  ;  

高考公平与教育公正--“零分作文”所反映的社会要求_零分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