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社会信息化指数测度_信息发展论文

香港信息产业的发展及社会信息化的指数测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信息产业论文,指数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最近三十年,香港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文关系,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整个香港社会发生了彻底的改变。1950年至1994年的40年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实际增加10多倍(而英国从1750—1950年间,花了整整两个世纪才取得同样的成绩;美国则从1840—1960年的120年间,人均生产总值也只是提高了8倍左右)。在这期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4%强。1994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为10192.28亿元,人均达168151元(约21557.82美元),居世界第七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

从70年代末开始,至今仍在继续深化的经济转型期中,香港的产业空间与价值生产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最突出的是地理空间相对变得越来越小,而产业空间却越益扩大。三、四十层高的大厦瞩目皆是,600多万居民大多数腾空作息,许多工厂亦栖身于高楼大厦之内。早年带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产业分布,其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分不清哪里是传统工业区,哪里是商业区、生活区或是旅游区。整个产业空间概念被经济的高速运转而逐渐融为一体。1994年香港在土地开辟、市政工程和房屋建造等物质空间开发上,投资额高达891.72亿元,为1980年的543.3%。全港30多万家企业提供的本港产品出口值为2220.92亿元,而这些企业的平均雇用工人数却由1970年的36人减少到7.7人。换言之,随着物质空间投资的增加,香港的总体经济规模以相应的速度扩展,可是单位生产的物质空间却在相对缩小。这一显著特征表明,香港已经从传统的工商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经济社会逐步转化。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信息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1976年,香港专门从事信息产业,包括海空通讯、邮电通讯、广播电视、旅游、保险和金融财务信息、商业、进出口贸易信息、电脑应用和生产及信息服务等行业的人数只有46万人,而1994年却激增至100多万人,其所提供的产值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近70%。也就是说,在占就业总人数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中,所提供的价值却占产值的三分之二。在面临产业结构巨大转变的香港,大批从物质生产门中分离出来的人口和新成长的一代劳动力,很大部分被调整发展的信息产业所吸收。因此,香港的失业率一般都在3%左右,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数要低得多。

面对香港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对其进行研究,借鉴其成功经验,对加速我国信息业的发展,加强粤港两地信息的交流和信息产业的合作,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历程

香港信息产业的发展,从创始到形成、从单元化到多元化、从地区性到国际性,其间既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又为本港经济发展所左右,更被信息技术进步程度所制约。香港自开埠以来的150多年,信息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始创期(1843—1922年)

1841年1月,英军强行占领香港,其后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从中国清政府手中割占和租借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地,开始了其殖民统治。港英政府一直把西方的经济体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及思想观念,应用到香港社会的发展中。香港信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萌芽。

(1)首先以邮政为发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信件往来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1841年8月25日,开始设立邮政机构,并委派英人费兹吉邦(T·G·Fitegibon)为邮务管理员,负责英人在香港与伦敦之间的信件传递。此便成了香港信息业的滥觞。

1842年,香港正式开设邮局,由英人罗伯特·爱得华(Robertr Edwards)负责,在花园道口搭棚办事。他不负责派信,邮件到局以鸣炮为号,人们各自到局翻检。

1862年,港府邮务司密撤尔(F·W·Mitohell)正式发行7种不同面值的邮票,并规定寄信必须使用邮票。从此,香港邮政业才逐渐走上轨道。

1877年,香港以英国海外属土的身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

(2)出版发行报纸。1841年5月,香港最早的英文报纸《香港公报》(Hong Kong Gazette)创刊。随后英文报纸还有:《德臣西报》(China Mail)1845年创刊,《喇西报》(Daily Dress)1857年创刊,《南华早报》(South China NorningPost)1903年创刊等。1858年,第一家华人独资经营的中文报纸《中外新报》创刊。随后有《循环日报》、《中国日报》等相继创刊。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信息传递的媒介载体以文字纸张为主体。尽管19世纪70、80年代,香港先后与上海、英国、西贡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直通电报,并于1881年首先装设电话,但其范围相当有限,电话用户仅有15户,远远没有造成影响。

2、调整期(1923—1962年)

这个时期,以广播的出现为标志。由于在这时期内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受影响的是1941年12月10日,日军侵占香港,在长达3年零8个月的占领期间,香港的信息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一样,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并曾一度中断,战后才得以逐步调整恢复。

(1)广播电视开始设立。

1923年,香港的一些无线电爱好者自发组成“香港无线电学会”,试验播放一些社会新闻和歌剧,拉开了香港广播的序幕。

1928年,香港电台成立。

1949年3月,“丽的呼声”有限公司(Rodiffusicn Hong Kong Ltd)成立,开始了有线广播,每天播放10个小时的节目。

1957年,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成立。1958年8月,该公司经营的香港商业电台正式开播。初时设中、英文各一台,内容倾向于通俗化和大众化。

1957年5月,丽的呼声有限公司开办丽的电视台,首次播送有线电视,其后发展成为亚洲电视有限公司(亚洲电视台)。

(2)电讯服务业逐步扩大。1925年开始安装民用电话,使用的还是老式的手摇式电话机。1930年改用号码拔盘的自动接线机。到1941年日军侵占前,用户约有17000多号。1950年,香港电话每百人有一台,即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5年,大东电报局开办专用电报机电讯(电传),首批18家客户。

(3)出版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日军侵占香港前,就有《中国新闻报》、《华热毡报》、《工商日报》、《南华日报》、《星岛日报》、《大公报》、《成报》、《华商报》、《光明报》、《世界知识》等约百种报刊,其中以华人独资或合资创办的中文报刊为主。日军统治香港期间,由于高压政策和纸张紧缺,令各报合并出版,全港只剩下5家报纸刊行。日军投降后,报刊又如雨后春笋般复刊,如《远东经济评论》、《经济导报》、《新时报》、《商报》、《晶报》以及《明报》、《新报》等约数百种,其中不少在香港乃至内地都有相当影响,至今仍在出版发行。

此时 期开始陆续有出版社成立,如中华书局1927年在香港设立分工司,新民主出版有限公司1946年成立,万里机构出版有限公司1959年成立等。同时港府颁布了《出版物管制综合条例》,对新闻通讯社、报刊发行、印刷品等传媒作出严格的监管。

这时期的特点是,新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在香港出现并逐步发展,广泛应用于民间。传统的传播媒介经过调整,走上了成熟的道路。

3、发展期(1963—1981年)

60、70年代,是香港进入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香港从一个以商业为主的资本主义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其经济成长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单纯的转口贸易,而是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制造业。1960—1969年,港货平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6.5%,高于转口贸易的10.4%和贸易总值的13.07%。1970—1979年港货出口值仍取得每年平均增长18.18%的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现代化信息传递设施的强有力支持。此时期的信息产业发展,以电脑、卫星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咨询机构的设立为标志。

(1)新信息技术的应用。1963年,安装使用第一台电脑。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香港装置电脑设备数目有了明显的增长,1979—1983年,平均每年增长30%。电脑投资额由1979年2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10亿元。

1969年,建成第一个卫星地面站,架设6条标准天线,进行电讯传播和电视接收服务,其通讯覆盖面可达亚洲、中东以及欧洲等广大国家和地区。

(2)信息咨询机构的设立。1956年,香港市场研究社成立。为客户提供市场调查与研究的咨询服务。

1966年,香港贸易发展局成立。服务宗旨是为香港厂家提供市场研究和贸易咨询服务,帮助制造商与出口商打开海外市场。

1967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成立。服务宗旨是为工业界提供各种工业与管理顾问服务及人才培训等。

此外还有安托顾问有限公司(1979年)、邓白氏商业资料(香港)有限公司(1981年)等。

(3)传统的信息传递手段不断完善发展,服务不断创新。1982年由新鸿基资料有限公司与电话公司合作发展,专门为用户提供美元等外币的汇兑率、股票行情、金价、利率和其他财经消息,使用户安坐家中或办公室里,就可以知道香港以至世界各地的金融行情,运筹帷幄,以决胜千里之外。

邮政快递服务、长途电话、图文传真等不断开拓和完善。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等稳步发展。

4.信息设备制造业急起猛进。以收音机、电视机、电脑记忆系统、电子计算机、电话等信息设备制造为主体的香港电子业,迅速成为仅次于制衣业的第二大工业。1960年香港电子业工厂仅有3家,就业人数170人。1979年骤增至1075家,就业人数为90567人,虽然工厂数和雇员人数仅分别占全港工厂和工厂人数的十分之一和不到十分之一,但其出口总值却达65.82亿元。1970年电子产品出口仅占出口的9.5%,1979年则上升到18.2%,10年间出口增长速度高达28.5%。

4、腾飞期(1982年起)

在宏观上,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和全社会劳动就业中从事信息工作的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个比值如超过50%,就意味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化。1982年,第三产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68.6%,香港迅速成为一个信息化的国际商业城市。

1983年,香港寄往海外信件达9730万份,本地邮件29300万份,收到海外邮件9100万份,邮政快递55.5万件。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38部,长途电话打出8963万分钟,打入10026万分钟。电报发出129万分,收到13万,转递126万份。电传发出3659万分钟,收到4068万分钟。出版报纸69种,杂志436种,新书4071种,250万册。大小广告商号602家,用于广告的费用高达14.6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0.8%。

同年,香港进口各种主要电脑种类达2060多台(套),而本港电子产品及电子零、部件的出口总值高达238.47亿元。

由此可见,香港的信息产业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开始了新的腾飞。

今天的香港,信息机构、信息传播系统和信息技术水平均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拥有形式多样的各种官方、半官方及民间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信息传播媒介。有高效优质的邮政服务。卫星通讯、光纤通讯、微波通讯等先进技术普遍应用。1994年全港共有电话410多万部,电话线路310条,电话密度高居世界前列。人均国际电讯使用率及传呼机拥有量亦居世界榜首。同时,香港还是世界上首个拥有全数码系统电讯网络的城市。人均图文传真及流动电话使用率居世界第二。有15家广播电台和5家电视台。香港还是世界的出版和印刷中心,1994年全港共出版发行报纸76种定期刊物663种。共有印刷厂4278家,出版社200多家。全世界有90多家国际新机构在香港设立亚太地区总部、分社或办事处。有400多家著名的跨国公司把香港作为其在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地通信息的通讯中心。

二、社会信息化指数测算及分析

信息的宏观测度是分析和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描述方法。香港信息产业经过长达15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至今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通过对香港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该地区信息业发展的轨迹和所形成的信息环境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社会信息化指数测算的基本原理

目前国际上应用的宏观测度方法有多种,但较为公认和通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拉特提出的信息经济宏观测度,它是用信息部门所创造的财富和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和信息劳动者占就业人数的比例大小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它测度的侧重点是信息经济规模。二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测度,它测重于社会信息活动水平,这种方法能纵向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信息化程度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波拉特方法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可操作性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但其测算过程比较复杂,很难根据现成的统计资料作出识别和测算,目前那些应用波拉特方法的国家实际上也通是每隔几年才进行一次测算。相对来说,信息化指数测算虽然模型不够全面,结果只具有相对意义,但可以利用现成的统计资料进行测算,较为方便、实用。

信息化指数指标包括四个方面:(1)信息量。根据人均年发函件数、人均年通电话次数、每百人年报纸期发数、每万人一年内书籍发行网点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这样五个指标进行测算。(2)装备率。根据每百人电话机数、每百人电视机数、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这样三个指标进行测算。(3)通信主体水平。根据第三产业人数的百分比、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数这样两个指标进行测算。(4)信息系数。根据个人消费支出中杂费的比率指标进行测算。

2、香港信息化指数测算及其与美、日、中国大陆的比较

对于信息化指数测算,国内外的研究者均做过一些工作,在这些基础上,加上对香港近年来的信息化指数进行测算和比较可得出如下结果。

香港、中国大陆与美、日信息化指数比较表

在表中,报纸、书籍点和电视机三个方面的指数还没有得到准确的数据,不过可以断言,这三项指标在1988年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现在从绝对数和指数均不会有多大的增长。关键是该表所反映出的香港1988年的信息化指数,在许多方面还低于日本及美国1973年的水平。但在短短的几年内,却取得了相当显著的进步,增长幅度较大,特别是在电话机指数、第三产业指数、函件指数和计算机指数等方面。正是香港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香港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环境迅速得到改善,给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香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除已为世人所公认的诸多因素之外,还得益于它迅猛崛起并日益壮大的信息产业。香港信息产业的整体协调和规模扩大,为香港造就了一个完善而有效的信息系统,凭借这个系统,香港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灵活应变,寻找契机,不断发展。不但使香港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整体经济规模和市民生活水平都大有改善。更重要的是,高效的信息系统大大地加强了香港通向世界的能量,使之成为一个国际性城市。

标签:;  ;  

香港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社会信息化指数测度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