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霞 仇玕 张阳 高华萍 杨睿芊 王晓凤(通讯作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江苏 盐城 224001)
【摘要】目的:在运用平衡火罐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护理特色优势,观察临床疗效。方法:4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疗程共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平衡火罐操作过程中注重护理工作,更能发挥平衡火罐的优势,提高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平衡火罐;中医护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314-0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属于中医“泄泻”、“腹痛”等疾病范畴,临床证属于脾胃虚弱者居多,涉及脾、胃、肝、肾、大小肠等脏腑[1]。IBS占消化科门诊的比例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因为暂时尚未能明确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临床上治疗IBS的药物仍以对症处理为主。缺乏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案[2]。而拔火罐作为传统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可激发人体内的经气,疏通经络,调畅全身气血运行,从而起到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疲劳,使得肝脾调和,肾气稳固定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疗效[3]。本研究依靠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护理优势,运用平衡火罐联合院内制剂“整肠灵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为2017年2月—2017年7月本院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在19到52岁之间,平均年龄32.1±10.7岁,病程在0.5年到3年之间,平均病程1.7±0.6年;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在18到61岁之间,平均年龄34.8±10.5岁,病程在0.5年到3年之间,平均病程1.6±0.7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2.1 IBS-D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8月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达成的《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
1.2.2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者。
1.2.3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3.1诊断为肠结核、肠癌或其他脏器损伤导致的腹泻者。
1.3.2有血液系统疾病或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
1.3.3皮肤破损有瘢痕处及皮肤病患者。
1.3.4孕妇及哺乳期患者。
1.3.5对平衡火罐不能耐受者。
1.4 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 平衡火罐的操作方法:(1)闪罐:沿背部双侧膀胱经交替往返,循环3次;(2)揉罐:利用闪罐后罐体的余温往返按揉背部双侧膀胱经,循环3次;(3)走罐:罐内空气去除,沿膀胱经及督脉,罐体带负压上下往返推动火罐数次,以背部微微发红或出痧即止,一般为3次;(4)抖罐:沿背部双侧膀胱经,罐体带负压分别抖罐3次;(5)留罐:完成所有手法后,在背部双侧膀胱经留罐3~10min;(6)取罐: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罐;(7)按摩:沿双侧膀胱经按揉患者的背腧穴1次。两次拔罐时间以罐痕消失为宜,一般间隔3~5天。
平衡火罐运用中的护理:(1)根据患者的体型及身体条件选择火罐的大小、数量及操作部位,拔罐时要避开疤痕;(2)在拔罐前,与患者沟通,解释平衡火罐的原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情志的失调,要注重疏解患者的郁闷恼怒等心情;(3)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避免空调,护士在留罐前注意温罐,以操作者前臂内侧皮肤感受罐口温度,当温度适宜后进行留罐;(4)留罐最长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形体消瘦、年岁已高及体质虚弱者,手法不宜过重;(5)起罐后采用掌心按揉膀胱经背腧穴,并注意清洁皮肤;(6)起罐后嘱患者饮温开水,避免受凉,并指导患者适当进食红豆、山药、薏苡仁等健脾化湿之食物。
意外情况及处理:(1)晕罐:应取下罐,使患者平卧,轻者饮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应立即做相应的处理。(2)疼痛:应及时起罐或适当放气。(3)水泡: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
药物采用院内制剂“整肠灵丸”,每次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1.4.2对照组药物采用蒙脱石散,每次3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1.4.3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停用其他相关治疗药物。
1.5 疗效判断标准(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泄泻的疗效标准)
治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全部正常,伴随症状消失。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日1次,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以上。有效:大便的次数和质有好转,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5%以上,不到70%。无效:症状未有明显好转或反而加重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疗效进行分析,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计数及计量资料。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代表总有效率χ2=4.40,P<0.05。
2.3 不良反应
本次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任何肝肾功能损伤。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小水泡,未予处理,自行消退。
3.讨论
火罐疗法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首见于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
中医认为火罐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5]。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我们知道,足太阳膀胱经在腰背部的腧穴自上而下,从肺俞至膀胱俞包含五脏六腑,平衡火罐疗法正是在普通拔罐的基础上,采用平衡原理,配合了热疗、推拿等手法的特色,运用闪罐、揉罐、走罐、抖罐等手法,在腰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上,选择与病症相对应的且能达到修复病灶起平衡作用的特定部位,实施熨揉、牵拉、摩擦、挤压、弹拨等良性刺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理全身脏腑、平衡阴阳,治疗慢性疾病的疗效[6]。临床试验表明:平衡火罐针对脾胃虚弱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疗效,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舒畅气机、温阳健脾、化湿助运、五脏兼治的作用。
平衡火罐从1984年起用于临床,手法由开始的三种发展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十余种,主治的病症也越来越多,以其方法简单,安全,也逐步的走入了家庭。笔者在临床使用平衡火罐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强调发挥护理特色,注重患者的感官刺激。患者身上有疤痕或者破损的地方一定要避开,手法轻重适宜,不能片面追求“疼痛”,此外,IBS患者往往伴有情志的异常,在操作中与患者沟通、交流,疏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缓解患者的压力,对治疗都是十分有成效的。本次试验研究表明,在平衡火罐操作过程中注重护理工作,更能发挥平衡火罐的优势,提高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沈淑华,黄宣,吕宾,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型及证候要素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5):1538-1540.
[2]初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进展[J].安徽医学,2013,34(7):1053-1055.
[3]胡波.平衡火罐治疗脾虚泄泻临证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3):35-36.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590.
[5]杨引弟.平衡火罐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
[6]邓春梅.整体护理观在平衡火罐操作中的运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856-7857.
论文作者:陈红霞,仇玕,张阳,高华萍,杨睿芊,王晓凤(通讯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火罐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综合征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症状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