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小平新时期伟大历史成就的再认识_邓小平理论论文

对邓小平新时期伟大历史成就的再认识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新时期伟大历史功绩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功绩论文,新时期论文,历史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中国大转折、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也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刚刚结束,党和人民面临着结束和总结过去、谋划和开辟未来的伟大历史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邓小平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党和人民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和崭新实践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开辟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未来,同时也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新时期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正是在这个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进步、世界的变化,这些历史功绩愈发显现出其所具有的卓越、恒久、弥足珍贵的中国价值和世界价值。

邓小平在新时期的第一大历史功绩,是科学地总结过去,在关键时刻拨乱反正、力挽狂澜,既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又排除右的思想干扰,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及时而坚决地巩固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建立和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保持党的指导思想乃至整个党的领导的连续性和正确性,为使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创造了根本前提和先决条件。

邓小平在新时期的第二大历史功绩,是创造性地开辟未来,在困境面前高屋建瓴、独辟蹊径,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找到了正确途径,奠定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邓小平这两大历史功绩是史无前例的,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如果说第一个历史功绩,是保证中国这艘巨轮不会因为对领袖人物和指导思想的歧见、纷争甚至否定、抛弃导致自我解体、自行崩溃,而是朝着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继续前进的话,那么,第二个历史功绩则是使中国这艘巨轮摆脱了对方向、目标以及如何坚持方向、到达目标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含混、迷茫和偏颇,校正了方向,廓清了目标,开辟了到达这一目标的正确航线。这两大历史功绩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除了上述两大历史功绩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邓小平科学对待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把党的指导思想推向前进的过程中,体察和把握他的另一大历史功绩,这就是走出了一条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之路。这条理论创新之路的开辟,使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得以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因不断增添新的理论成果而保持常青。也就是说,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以其创造性的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继往开来,而且以这些建树和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继往开来。这两个“继往开来”,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特别是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由毛泽东开启的,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我们要永远高举,一刻也不能丢。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不是到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就终止了呢?邓小平以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创造,具体地历史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科学轨道上前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或者称之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既科学又朴实的。在这方面,他有许多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极具个性的至理名言。我认为其中的六句话很有代表性,可以基本体现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一句话是:“老祖宗不能丢”。这句话表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艰难曲折的奋斗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这里所说的“老祖宗”是指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由他们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丢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立足点,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立足点,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二句话是:“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句话表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一切照搬的教条主义态度,也不能采取断章取义的实用主义态度,不能只从个别词句、个别观点去理解,而必须从整个思想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对待毛泽东思想是这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这样。第三句话是:“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句话表明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形势任务的变化,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四句话是:“我是实事求是派”。这句话表明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的精髓也是实事求是,不把握和坚持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把思想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理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也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五句话是:“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这句话表明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这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是要精,要注意抓住精神实质,掌握基本原理,重在把握精髓;二是要用,要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道上学好理论,用好理论,真正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第六句话是:“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句话既表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又表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科学判断。这种信念和这种判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唯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在马克思主义遭到严峻挑战的时候高瞻远瞩、斩钉截铁地说出这样的话,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人们的选择作出这种清醒的、实事求是的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远不是这几句话就能够完全概括的。但这几句话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创新精神、辩证方法和坚定信念。这不但是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的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的写照。正是因为坚持了这种科学态度,邓小平和我们党才能够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了前进。同时,创立邓小平理论这一实践也为回答毛泽东思想之后我们党的理论建设如何继承和创新这个问题提供了最好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说,是毛泽东在领导现代中国第一次革命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用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邓小平在领导现代中国第二次革命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用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两次革命、两次飞跃和在两次革命、两次飞跃中造就出来的两位伟人,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并且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理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继创立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后,我们党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又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这些理论成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从邓小平这里得到深刻的教益和启示,这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具有的整体性、阶段性和发展性。

所谓整体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就是说,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内在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同一来源,同一本质,同一主体,所要解决的主题也是一样的。它们互相联系,一脉相承,不可分割,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同构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同一来源,同一本质,同一主体和主题,但由于时空条件的变化,面对的历史课题不同,以及主体自身及其实践的时代性差异,其内涵则不尽相同,呈现出与历史发展相适应的与时俱进的阶段性特征。第三,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前后贯通,但并不相互重复,而是在指导新的实践、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提出来的思想和观点的概括,因而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这种创新性和发展性与发展着的实践相一致,显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命力。

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就体现了这种整体性、阶段性和发展性。他在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时,是始终把自己和毛泽东紧紧连在一起的。他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这段话表明了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与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继承,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

综观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关系犹如一条一脉相承的河流里前后相接的两个河段,其源头是相同的,但因流经的地域和环境的差异,其水流的具体状态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但毕竟是在同一条河流里的两个河段,没有前一个河段,就没有后一个河段,没有后一个河段,前一个河段也要干涸。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须科学地、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其整体性、阶段性和发展性,避免出现将其前后割裂、互相对立以及对其整体进行褒贬、道短论长等偏颇。

邓小平的上述伟大历史功绩,不但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首先,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告诉人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这个过程或因领袖人物的失误,或因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和实践而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其领导集体一定要对领袖人物、对党的指导思想和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采取科学态度,进行实事求是的总结和评价,功过成败、是非曲直,其论定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观,不能采取绝对化的态度甚至是屈服于敌对势力的投降主义态度,自贬领袖、自否历史、自折旗帜、自毁制度。否则,就会断送社会主义事业,祸国、害党、殃民。其次,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告诉人们,虽然早在1917年世界上就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因此时至今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人民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实践中就不免要走弯路。为了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人民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弄清楚这个基本问题,在改革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的正确的途径。第三,邓小平的历史功绩还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社会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在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努力奋斗,实现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各自的进展。正如学者们所认同的那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自上个世纪80、90年代遭遇到由苏东剧变形成的重大挫折以来,在经历了一个重新分化组合的过程之后,已于90年代中期结束了“震荡期”,进入了“调整期”,并在总体低潮中出现了局部复兴。15年前,面对苏东剧变后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封建主义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历史证明,邓小平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总之,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我们会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伟大历史功绩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的伟大历史功绩,中国才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也才能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的伟大历史功绩,世界人民也才能从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中得到启示,从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不但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标签:;  ;  ;  ;  ;  ;  ;  ;  ;  ;  

对邓小平新时期伟大历史成就的再认识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