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笔谈)——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只能在现实实践中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笔谈论文,现实论文,实践中论文,只能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已经讨论很多年了。现在要讨论的,显然不是创新不创新的问题,关键是怎么创新,从哪些方面创新。
社会主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这门科学,既不能满足于简单地用理论描述实践,甚至只充当政策的尾巴;也不能把理论只看作是概念的演绎,逻辑的推导,同现实没有关系。当今时代,根据书本上泛泛论证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我们当下的实践,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做好当前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实践,扎根于这一实践,从实践中找到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其思维出发点也应当在这里。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理论创新的旗帜总是围绕现实实践飘扬。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烽火;《资本论》既来源于对现实经济社会关系的剖析,也来源于这种剖析对单纯革命热情的修正;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理论在同现实运动的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李卜克内西引用的那句“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名言,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工人运动现实实践的辩证关系。那时候,什么是社会主义,欧洲社会民主党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就是样板。各国社会主义者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历史已经对他们的成败得失做出了检验。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世纪以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所谓左派、右派和正统派的争论,现在都显得轻飘飘的了。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必须以卓有成效的现实实践为载体。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建立,不但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东移到俄国,而且把莫斯科变成了各国社会主义者的精神家园。“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苏联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长期作为社会主义的“正统”,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发展。我国理论界一度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很多都是以苏联模式为参照系的。不曾想,那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实践的结果。
苏东剧变后,关于社会主义有一种固定模式的神话逐渐破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给社会主义填充实际内容,所探索的理论成果就是在给社会主义重新下定义。甚至可能像当初的苏联一样,中国现在怎么干,新的社会主义就将是怎么一个样子;中国干什么,什么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这一进程的领导力量,正在成为时代所需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任何原则教条所规定成为的样子。旧社会主义模式已经死亡,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正在产生,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着眼点。
搞理论的人往往对概念和提法比较重视,习惯于把理论创新等同于对既有理论中某些概念或提法的修正。概括地说,既有理论同现实实践的关系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既有理论已经讲过,但不符合现实情况,摒弃它;二是既有理论已经讲过,且仍然符合现实情况,坚持它;三是既有理论没有讲过,可现实实践有了新的需要,创造它。这里的“摒弃”、“坚持”和“创造”,其实都是创新。弃旧和纳新,始终是确保事物前进的两个方面。同样,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好的传统、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也需要创新思维。理论发展的参照物是现实实践,而不是其他。理论创新不可能产生于任何形式的理论比较,它只能在现实实践中实现。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一些耳熟能详的问题也可能会有新的视角、新的理解和新的结论。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固然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但从根本上说,它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是对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回应,是对我们改革和建设面临现实问题的回答。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环境和主题都持续地发生着变化,社会主义者除了要继续处理好传统的社会主义问题外,还必须面对诸如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新产业革命与劳动关系、技术社会与人性发展等新问题。只有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才可能获得一些确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在这方面,理论界要通过探索和讨论达成共识,达成共识就前进一步。不要老是囿于教条,一次一次地折回来,反反复复地把新的探索纳入旧的框框。那样子做,既是对理论热情的伤害,也是对理论思维的伤害,终将被生机勃勃的现实实践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