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下的智能手机发展对图片大众传播的效果与影响
朱元杰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700)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互通的模式以及由广电网、互联网、电话网组成的三网融合局面已经相互渗透,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提高,这些已成为了图片借助新媒体传播的最佳途径,由此也可以论证,现代化信息传播体系下的新媒体时代,促使了手机成为图片传播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手机摄影
摄影器材经历了一百多年发展,相机的体积越来越小,成像质量越来越高。手机,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移动通讯终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其不再只简单接打电话,而是越来越智能化、个性化。准确的说,现在的手机可以准确概括为智能移动终端。手机和相机结合应时而生,成为必然趋势。
她走进来的时候没有开灯,隐隐约约中,我仿佛看到摇曳的枯树枝影照在她清纯透明的脸庞上,我仍然记得,第一次与她相遇时深呼吸之后漫入鼻腔的芬芳,她有教人沉迷的味道,血红的浓郁和银白的清香,那副隐藏在她身体里迷人婀娜的骨架是我的全部生命。
智能手机具有轻盈性、便捷性等特点,拥有大量可以传播的媒体平台,这些传播平台让手机本身产生了超传媒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全民摄影”图片传播时代。更便捷的操作、更精细的图像处理器、更为智能化的用户体验,使手机摄影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对审美趣味的追求。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曾经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从手机最初仅有打电话的功能,到后来的短信功能,之后衍生出能拍照的手机,新媒体将手机摄影从最初的“蓝海”模式转换成“红海”竞争。在新媒体时代下,图片的发展遵循“长尾”理论,而图片的发展作用于手机厂家不断强化自身拍照功能和用户体验。到现在为止,手机上的镜头甚至出现了双摄像头和三摄像头,感光元件越来越小,手机像素却在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拍照成为人们精神需求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国民经济逐渐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对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智能手机成了当今社会人人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
当然,手机摄影并不是一下子就燃起人们摄影的热情,这其中有着相当长时间的铺垫。十多年前,拍照手机刚刚出现,人们用手机拍照的目的仅仅停留在自我观看的层次,传播力较弱,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但在当时,手机和拍照功能的有机结合,确实提高了大众对于摄影的兴趣。但真正引发“全民摄影”潮流,新媒体的力量功不可没。
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摄影“井喷”似的,从这一时期迸发,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中,几乎被图片攻陷,这时候,人们日渐被压制的精神需求一下子得到了释放,摄影从此日益壮大,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需求。
图片在新媒体时期,更是以传播为目的,也就是让其他人看到,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希望得到微信好友的“关注”“点赞”和“转发”,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听到人们的赞美,用以满足自我精神的需要,说到底,这不也是大多数人发“朋友圈”的目的之一吗?
中国水利:3年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后,仅是初步建设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体系,对进一步深入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您有什么设想?
新媒体时代为摄影迎来了发展的空间,同时,中国摄影的发展相对于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摄影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光从拍照手机的拥有量,中国就有几亿甚至十几亿用户,每个人是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载体,图片曝光的速度以指数爆炸式向外扩散,图片的影响力足以对某一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新媒体时代,图片大多是以传播信息为目的,不论是艺术类影像还是传媒类影像,这些作品的传播最后都摆脱不了让人观看的目的。手机上的摄像头和新媒体技术联系发展起来以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媒体时代来临,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不再只有新闻记者才能报道事件了。手机摄影和新媒体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取代了新闻记者的职责,并且能做到及时发布和报道。例如震惊全国的“天津爆炸”事件,最早的现场实况不是由专业的新闻记者发出的,而是一名网友通过互联网将现场图片和视频上传到新媒体平台,新闻记者也不再是舆论报道的唯一通道。
同时,海量的图片容易造成“扫描式阅读”的侵袭,受众在面对如此众多的图片时会越来越漫不经心,尤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浮躁的心态容易使得图片的社会性价值下降。
事实上,随着社会信息化意识的崛起和网络设施发展水平,以及即将到来的5G技术等,这些都会成为图片传播的重要工具,未来,图片甚至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方法进入生活,并由此成为新媒体时代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北部,早春大棚茄子,播种日期一般控制在11月下旬。此时正值严寒的冬季,外界温度寒冷,光照强度较差,外界很多因素都不利于早春大棚茄子生长,所以,应该选择加温温室或者日光温室加地热线育苗。一般情况下,茄子播种以后,温室内白天温度控制在35℃以内,夜间温度控制在20℃-22℃左右。茄子出苗之后,白天温度维持在25℃以内,夜间温度保持在17℃以上。
参考文献:
[1]亨利·卡蒂安·布列松.思想的眼睛[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
[2]王瑶.捕捉意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3]武勇.山西省第五届摄影理论研讨会文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摄影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7.
[5]林刚.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33-02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