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影响论文_王晓燕,黎雪梅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影响论文_王晓燕,黎雪梅

王晓燕 黎雪梅

(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东城医院精神二科 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目的: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同期同类型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理论,制定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学措施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进行评分。结果:研究组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心理学理论护理方法,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学;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160-02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评估恢复的重要因素。相关时间调查研究发现,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多数表现为焦虑、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等等,影响到日常生活质量,幸福感低,不利于恢复[1]。为此,及时给予良好的心理措施进行干预是康复的前提保证。现本文主要是以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代表进行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影响,详细过程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同期同类型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理论,制定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学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中,男性为18例,女性为12例,年龄最大的为75岁,最小的为31岁,平均年龄为45.2岁;研究组中,男性为15例,女性为15例,年龄最大的为73岁,最小的为34岁,平均年龄为44.8岁;所有患者均在自愿情况参与到本次调查研究活动。均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两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把相关资料(性别、年龄、体质、病情)对比分析后发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有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有生活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临床医师仅仅给予心理支持,未采取任何心理干预措施[2]。

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采取心理干预:(1)运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功能进行分析、评估。(2)在展开调查分析之前要争取获每一位患者和其家属的同时,确他们在自愿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研究活动,并与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时,对护理人员加强先关培训,培训包括护理人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护理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由几名心理学护理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指导,通过开展各种讲座、举行各种活动,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重燃患者对生活的希望,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在家属的鼓励和陪伴下,感受到更多亲情的温暖。呼吁社会各方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认可,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海油一颗感恩心的心,珍爱生命[3]。

1.3 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评分进行分析和对比,详细记录有关数据。量表主要采取十分满分制,分数越高则代表恢复情况越良好,分数越低则代表恢复情况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获取的数据均使用SPSS 22.2软件进行计算,最终计算结果如果P<0.05,则可以得出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过程为:首先把数据输入到该软件内,并采用%、n、 x-±s来分别表示百分数、例数以及计量。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评分分别为(5.0±1.4)分、(5.3±1.7)分、(5.1±1.6)分;研究组分别为(8.2±1.3)分、(8.5±1.2)分、(8.1±1.6)分;组间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在恢复期阶段,一般都会表现出恐惧、焦虑、害怕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长期处在这种低迷状态下,不但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还会加重病情[4]。

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虽然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患者焦虑、压力等情绪,但无法从根本上来改变患者的个性特征,也无法建立起积极情感。积极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重点在于人类幸福感的获取,它不但强调的是疾病,更关注人的潜能,它着眼于对情绪的调节以及对情感的控制,着眼于情感控制,认为那些存在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减少他们的烦恼以及缓解他们的痛苦,让他们获取更多的愉悦和幸福感是治愈的关键[5]。

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数据进一步表明,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行为能力,改善精神状况,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焦爱霞.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0(15):220-223.

[2]陈玲,招日兰,郑桂珍,黄妮娜,郑春燕.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7(34);100-103.

[3]李广田,田志林,李达.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7(08);108-110.

[4]钟爱红.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延续护理服务的效果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5,14(18):311-314.

[5]陈平勋,刘桃芳,罗建慈.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9(03):552-554.

论文作者:王晓燕,黎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9

标签:;  ;  ;  ;  ;  ;  ;  ;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影响论文_王晓燕,黎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