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国有小型企业债务重组的经验及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诸城市论文,小型企业论文,债务重组论文,意义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目前宏观上的政策已经确定,即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但具体到操作手段上仍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由于国有小型企业点多面广,其放开搞活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微观经济效益。因而探索一条适合国有小型企业发展壮大的路子,切实提高银企双方效益,是搞活整个经济的关键。在这一问题上,诸城市从1992年开始到1994年对272家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关系,放开搞活小型企业,实现了企业债务的重新优化组合,挥索了一条以“企业内部债务优化”为特征的适合国有小型企业并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债务重组的路子,逐步解决了企业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从中抽选了有代表性的11家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重组前企业基本情况
重组前(1993年,下同),企业人、财、物由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统管,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尽管经过放权让利,推行承包资任制和实行三项内部制度改革等等,使企业活力得到了改善,但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政府对企业干预仍然过多,企业不能自主级营,亦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内部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充分。11户企业资产利税率7.6%,销售收入利润率4.3%,远低于当时银行贷款利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发展后劲不足。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总量都不合理。一是负债率过高,重组前11户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5%,最高的企业达103%,已资不抵债。二是负债结构不合理,表现为(1)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过高,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直接或间接地全部依靠银行贷款,企业还本付息负担重。(2)企业应付帐款及长期应付款较高,11户企业共17410万元,欠帐太多,生产经营困难。(3)企业对个人的拖欠款较高,7户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企业对职工欠款共计1250.3万元,影响职工的积极性。三是不良借款多,达14%。四是偿债能力低,11户企业重组前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74.6%和23.5%,与经验准200%和100%相差太远。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效益差,自我积累能力低,企业自有资金少;“拨改贷”后。财政停止了对企业的注资;企业资金来源主要靠贷款,资本市场发育不全,企业直接融资少;社会资金短缺,社会信用混乱,三角债问题严重;行政干预和金融部门经营粗放,信贷对企业的约束力差;企业经营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低;宏观政策不稳定,经济波动强烈,通货膨胀严重,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企业经营。
二、债务重组的操作过程和基本方式
(一)企业债务重组的组织形式和主要程序
诸城市国有小型企业的债务重组和制度改革,是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推动下进行的。债务重组的指导思想是依托企业改制,少破产、少兼并,通过调整资本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提高效益,在进行初次的债务调整后实现企业债务的内部动态优化,最后达到压缩债务总量,调整债务结构,提高负债质量的目的。债务重组的主要程序:政府部门成立企业改制和债务重组领导小组,规划、协调、指导全面工作,在企业进行改制的同时,配套进行债务重组。主要工作一是进行资产负债评估;二是对债务进行分类,落实债权人、债务人及债务数量;三是进行债务转化和帐务处理工作,完成债务重组。
(二)企业债务重组的基本方式
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相对减少对银行的负债。11户企业债务重组后,由单一的国家投资增加了三种投资主体,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一种是内部职工持股,即将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就是将企业总资产评估后,扣掉总负债,将所有者权益中生产经营性资产折股出售给企业内部全体职工,把原来的国有企业改造成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公司职工通过劳动合作和资金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调查的11户企业中有7家是这种形式,重组时企业职工股本总额达2148.2万元,人均5728元。第二种是引入国内法人投资。如诸城市针织制衣有限责任公司,共有4个法人股东组成,总股本2200万元,其中,中纺进出口公司、省纺进出口公司和潍坊市纺织品进出口公司841万元,占38.23%,其余为诸城市原针织厂所有。第三种是引入外商投资。共调查了3家这种企业,引入外资513万美元,占双方实投总股本的31%。
2.将企业对职工的债务转为股权,减少企业对职工的债务。企业改制之前,经过多年的累积,绝大部分企业都从职工手中集中了一部分资金,包括风险抵押金、带资投劳金、职工集资、工资增长基金等,构成了企业对职工的负债。调查的7户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前这部负债总额为1250.3万元,人均3334元,改制时全部转为职工对企业的股权。
3.以盈利补充资本金,减少企业的负债总量。诸城市进行企业改制和债务重组后,注意加强对企业分配进行宏观调控,以盈利自补。工资总额的提取,坚持“两低于”的原则,由企业自主确定,报劳动、财政部门审核。企业税后利润分配,首先用弥补亏损,再提取10%的法定公积金和5—10%的法定公益金,并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后,才能分配红利。同时,提倡企业特别是分红率比较高的企业动员职工扩股,尤其是把分得的红利用于扩股,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调查的11户企业重组前所有者权益合计为5950.4万元,重组后第一年为15383.3万元,第二年为25998.2万元;其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重组前为6138.4万元,重组后第一年为12094.6万元,第二年为16288.6万元,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递增。其中7户股份合作制企业重组后三年共扩股500.5万元。
三、债务重组的效果分析
诸城市通过企业改制对企业债务进行重组,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优化,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一)债务重组后,国有资产得到了流动、保值和增值,杜绝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1.改制和重组过程中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企业资产评估后,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净资产,首先将土地和职工宿舍剥离,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改制后的企业租赁使用,职工家属宿舍等以后按房改政策出售,然后再扣除离退休等有关人员的安置费,最后将剩余资产卖给职工,并以货币形态上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数额较少的,改制时一次性缴清,数额较多的分期缴清,在未缴清期间由企业与国资部门签订借款合同有偿使用,按同期银行利率计息。最长期限不超过两年。其中,无论企业评估后净资产为多少,不管是零还是负数,都必须将土地剥离,确保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和国有资产不受流失。调查的7户企业改制时评估净资产4320.2万元,其中土地使用权2698.9万元,职工家属宿舍1104.1万元,人员安置等费用172.9万元,应上缴国资部门的净资产为451.3万元,这部分资金在重组后两年内国资部门已全部收回,由国资部门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按银行同期利率以借款的方式扶持企业发展。
2.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了保值增值。一是企业扭亏效果明显,从根本上堵住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调查的11户企业,重组后第一年全部盈利,无一亏损。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重组后弥补了多年的亏损。如诸城市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前资不抵债150多万元,重组两年后已全部填平。二是搞活了存量资产,折股出售的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了保值增值。诸城市全部股份合作制企业收回的资产价款,全部投放企业周转使用,既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政府又每年收回利息近千万元。三是增加了土地收益。过去土地被企业无偿占用,现在是有偿使用。1996年国家从市属改制企业中收取土地租金和税费195.56万元,同时土地仍为国家所有,增值收益还是国家的,到1996年末城区土地升值率达42.9%,调查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土地增值达1157.8万元。四是发展壮大了公有制经济在存量资产折股出售的同时,其他改制形式的企业通过增量扩股、吸收社会法人股等途径,使资产迅速增加,同时落实了资产价值增值经营责任制,加快了公有制经济发展,巩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调查的11户企业,净资产由5950.4万元增加到重组后两年的15383.3万元和25998.2万元,环比增长159%和69%。除股份合作制企业,其他4户企业国有资产由重组前的3579万元增加到重组后第二年的13731万元,增长284%。
(二)现代企业制度初步确立
1.企业人事制度、经营管理机制发生根本变化。11户企业有7户采用了股份合作制形式,3户为合资企业,1户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总起来看,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人事制度与经营管理机制进行了规范。主要有三点:一是建立起全新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形式。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常设权力机构,董事长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二是精简压缩非生产人员,管理人员采用聘任制,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三是企业与职工建立起了以效益与贡献为纽带的利益分配关系,最大限度调动了人的积极性。
2.推行了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诸城市四达绝缘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紧紧抓住企业改制的契机,在强化内部管理、优化债务结构上下功夫,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实跋中探索实行了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倒逼成本管理法”,在全市推广,使诸城市企业管理实现了由传统粗放低效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向全面科学管理转变的质的飞跃,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其基本内容是:以制定具有竞争性的价格为起点,将生产流通、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分解,制定目标成本,挖掘潜在效益,将成本控制量化到每一个员工,与经济利益挂钩,激励全体员工不断降低成本。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这种管理方法在三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一是在价格成本理论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以市场价格作为企业生产的宏观尺度,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确定成本。二是在成本控制机制方面,让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起点,采用倒逼成本管理,把成本指标落实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使市场竞争机制成为降低成本的外在推动力,逼迫企业不断降低成本。三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将质量、资金、生产、销售、工资等各项管理与成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成本管理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牛鼻子”,获得了显著的管理效益。诸城市四达公司的“倒逼成本管理法”,被专家学者誉为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的一次飞跃。
(三)企业债务重组后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优化
1.企业负债结构趋于优化。11家企业重组前长期负债占比为24.9%,短期负债占比为75.1%,改制后两年的企业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占比分别为22.5%和77.5%、17.5%,和82.5%。重组后两年的银行借款额为17425.4万元和20567.6万元,占负债总额的比率分别为40.9%和33.3%,贷款比重下降。从负债总额的增长率与银行借款的增长率来看,改制后第二年比第一年的负债增长率为44.8%,而同期银行借款的增长率仅为18%,相差26.8个百分点,企业自身预算和借款约束增强。
2.资产结构趋于合理。重组后,企业的资产总额逐年上升。11户企业重组前为40016.8万元,重组后两年分别增长为57893.7万元和87481.5万元,增长率分别为45%和51%。其中流动资产改制前为19094.2万元,占比为47.7%,改制后两年分别增长为28595.2万元和48638.1万元,占比分别为49.4%和55.6%,环比增长率分别为49.7%和70.1%。这充分表明,企业债务重组以后更加注重了对企业流动资产的管理,通过适当加大流动资金的比重来调整负债结构,减少债务负担,增强了企业活力。
3.资产负债比率逐年下降,抗风险能力增强。11家改制企业资产负债比率由改制前的85%下降为改制后两年的73%和70%。
(四)重组后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1家企业重组前产品销售收入为41399万元,改制后两年分别为74235.3万元和120366.1万元,环比增长率分别为79.3%和62.1%。实现利税改制前为3109.1万元,改制后两年分别为12671.7万元和15403.3万元,环比增长率分别为307.5%和21.6%。上缴利税改制前为1552.7万元,改制后两年分别为3518.4万元已和3821.9万元,增长率分别为126.5%和8.6%。企业的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产值利税率由改制前的7.96%上升为改制后第一年的14.3%和第二年的11.9%。全员劳动生产率改制前为5.4万元,改制后两年分别为10.8万元和13.8万元。人均税率内政制前的0.4万元上升为改制后第一年的1.56万元和第二年的1.66万元。劳动密集型微利企业四达公司债务重组后在全国同行业85%亏损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国同行业八个第一,江泽民总书记曾在上海八家企业座谈会上接见了公司的总经理。
(五)企业对银行贷款的消化能力与还款能力逐步增强,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
由于企业债务重组后经济效益的显著改善,增强了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企业重视自有资金的积累利用和升值,少占用银行贷款,降低财务费用,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如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加强资金管理,节约资金使用,加快周转,至1996年3月份主动还贷350万元,基本实现了无负债经营的可喜局面;其次,募股大于上交国有资产这部分资金和国有资产返还给企业有偿使用的这部分资金实现了循环增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银行信贷的压力。据统计资料,诸城市募股大于可出售资产的资金约有4500万元,国有资产返还企业有偿使用的这部分资金有3000多万元。提高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债务重组前银行在11家企业的贷款中有14.2%为不良贷款。重组后两年,消灭了不良贷款和欠息问题。
四、债务重组中的信贷资产保全措施
企业债务重组,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诸城市金融部门在人民银行领导下,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参与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了监控机制,有效地防止了信贷风险,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诸城市金融部门的具体做法:
(一)重组前参与企业改革,维护银行权益
首先,进行“四清”调查,摸清企业家底。一是调查摸清企业资产底数;二是清理企业亏损占用、应提未提、应摊未摊、呆帐损失、挤占挪用等包袱,摸清其有问题资产底数。三是摸清企业负债结构和贷款质量;四是清理贷款合同、借据,摸清担保抵押贷款、拖欠利息的底数。其次,参与企业债务重组章程与方案的制订,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最后,参与企业的清产核资,协助评估机构搞好资产评估。
(二)重组中落实贷款债务,防范贷款风险
1.重新办理合法手续。针对新的情况,金融机构普遍对原有贷款重新办理了借据,更换了印鉴,重新签订了借款合同,确保了贷款文件的法律效力。
2.实行抵押担保措施。对改制企业,在落实好贷款债务手续的基础上,实行贷款额资产抵押。抵押资产主要以有效不动产为主,除了职工的福利设施和企业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以外,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抵押。对抵押不足部分,由有偿还能力的经济实体担保,担保单位需出具不可撤销的担保书。
3.严防企业悬空银行债务。任何企业划分、转移银行债务都必须征得银行同意,在企业分割重组中,实有资产的转移必须与银行债务挂钩,转移银行债务必须以评估的实有资产做基础。由于措施得力,诸城市没有一家企业借转制之机悬空银行债务,使银行债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重组后坚持集约经营,强化信贷资金管理
在贷款审批上,坚持了集体审批制度,建立了贷款审批责任制;在贷款方式上,全部实行了抵押或担保贷款,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确定了贷款的风险度。按风险度确定对不同企业的信贷政策。实行主办银行制度使更多的资金支持了有前途的企业,同时也更好地防范了信贷风险。
五、国有小型企业债务重组的实践意义
诸城市的国有小型企业的债务重组已历时四年,做了大量工作,从实践的进展情况看,小型企业实行债务内部动态优化模式,方向正确,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国家税收、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小型国有企业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银行信贷资产得到了保全,各利益主体是满意的。因此,诸城市的债务重组方式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一)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债务重组的载体。企业债务结构不合理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企业制度的产物,因此,企业债务的优化还必须依靠体制的转轨和企业制度的创新。诸城市利用股份合作制、法人投资持股、外资嫁接等形式,通过扩大直接融资、优化资本资产结构,从另一个方面优化了企业的不合理债务。债务重组是用改革的办法,依托企业改制实现的。
(二)企业内部债务优化是国有小型企业债务重组的最优模式选择。目前,有些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债务重组是通过主体企业兼并、收购效益差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实现的。其初衷是利用假定的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通过经营逐步带动兼并企业的债务结构的优比,这种重组是若干企业债务结构的简单迭加,这种外延式债务重组,实际并未优化企业的债务结构,相反,由于重组过程中,政府行为动机的复杂性,导致多数主体企业的逆反和被兼并企业拖累兼并企业。另一方而,这种重组方式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问题.而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县级经济就会失去国有经济主体,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而诸城市通过改制,采取少破产、少兼并的办法,通过优化企业内部债务结构,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从根本上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诸城市通过改制,从内部优化债务结构,实现了小型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是企业债务优化的根本途径。调查发现,大凡经营业绩好、效益高的企业,其债务结构就好,相反亦然。由此可见,效益状况决定企业的债务结构。诸城市在企业改制后,实现了效益提高和债务优化,关键是抓准了两条:一是提高企业家素质;二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个好厂长加一个好管理办法,实现了企业的长久繁荣,从而巩固了优化企业债务结构的经济基础。
(四)企业债务重组为优化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供契机。不少地方,在企业债务重组过程中,出现了企业逃债、废债和悬空银行债务的问题,以致增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度。在诸城市进行的企业内部债务优化过程中,金融部门更是抓住机遇,参与企业债务重组,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进一步解决国有小型企业债务问题的建议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政府职能尚未转换,国企改革还没有实质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等等,进一步解决债务问题的任务还很艰巨,困难还很多,我们建议:
(一)必须解决如何对待国有小型企业的问题。国有小型企业是县级经济的国有主体,它们所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国有企业自身造成的,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国有经济的质量,更需要国有经济的数量。因此,当前国家在重视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对国有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必须解决与国有小型企业有关的货币信贷政策问题。商业银行集权式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造成基层资金上缴过多,基层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太少,而上级部门集中的资金主要支持大中型企业,再加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剧县城内资金的短缺。倒逼企业依赖“三角债”维持生产经营。因此,一要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降低基层金融机构上缴资金比例至合理水平,使基层金融机构有能力支持一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股份制、内外合资、发行债券基金等形式,扩大企业的筹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合理搭配。三是主办银行制度应向国有小型企业延伸,积极支持经济效益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企业发展。
(三)必须重建社会信用。当前,社会信用混乱已严重危及企业的债务结构优化。“三角债”日益成为企业无可奈何的一种融资手段和渠道,特别是当“三角债”因信用关系扭曲而“固化”之后,为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势必要倒逼银行进行信贷扩张,扩大货币供应量,其后果一方面加剧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的负债结构日趋劣化。因此有必要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重建社会信用,帮助企业走出“三角债”的怪圈,彻底优化企业的债务结构。
(四)引导社会游资回归产业经济。目前,社会游资过多,充斥投机市场。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的同时,又加剧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资金的短缺。尤其是一些信贷资金被部分企业从不同渠道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消费资金、税收、股市资金时,更加导致企业债务结构的恶化。因此,有必要采取利率市场化、强化信贷资金投向监管、严格控制入市资金等手段,规范游资行为,把社会游资引导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以优化企业负债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标签:债务重整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贷款重组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企业债论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论文; 股份改制论文; 股份合作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 企业改制论文; 债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