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必然与历史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性、必然性的,还是没有规律性,由偶然性,由人们的意志与随意的无规律的活动决定的?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已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2卷第101 —102页)社会经济形态是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服从一定规律的,是服从于内在必然性的。所以,恩格斯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247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现成的生产力及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的生产力,就要有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总是不断地发展的,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不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就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或迟或早也要发生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运动,就使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历史发展的这种规律性,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看,主要体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依次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383 页)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观点,与各种唯心史观、历史非决定论、历史无规律论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理所当然地受到西方一些唯心主义者的批评。在各种批评唯物史观的西方论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Kari R·Popper)1957年出版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波普在书中直言不讳地表明此书是直接针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写的。他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说成“历史命运之说”的“迷信”,把唯物史观曲解为宿命论。他的基本论点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受人类知识的增长决定的。他的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知识决定论”。而知识是观念的东西,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所以他的历史观是观念决定论,是典型的唯心史观。波普认为:“历史决定论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波普力图证明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这是否认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发展方向,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波普这种观点,是由他的知识决定论的唯心史观决定的。他既然反对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原理,用知识的增长来解释历史发展进程,他就根本不可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只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无规律论或非决定论。波普对唯物史观的反驳,不仅没有驳倒唯物史观,反而暴露了他的唯心史观的浅薄。
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否就意味着否定了历史活动的主体性、历史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呢?并非如此。过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论述较多,而对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研究较少。近几年,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历史主体选择性进行研究。这是对唯物史观研究走向深入的表现。同时这也便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关系问题,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问题等。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观点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完全的决定论,也不是完全的非决定论,它既包含决定论因素,又包含非决定论因素,是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综合和超越,可以把它归结为历史选择论。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历史选择论是马克思的历史观之思想实质,社会历史的决定论从属于选择论,认为以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是把历史规律凌驾于人的活动之上,忽视历史活动的主体性。这些看法误解或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也重视历史的选择性。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 —119页)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247页)这就是说,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有一定的自觉的目的、意图,有一定价值追求、价值目标的人。在历史提供的各种客观可能性和趋向面前,人们必然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所以,历史主体必然具有选择性。历史主体的历史选择是对历史发展的方向、道路、制度、体制、重大战略决策及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通过其代表人物进行的,广大群众在自身的利益基础上以其言论和行动所表达的民心向背,对历史选择及其能否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选择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历史时期,历史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处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的人们,都在根据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追求,进行历史选择。但是一个国家,同一历史时期能够成为现实的历史选择只有一种,到底哪一个阶级、阶层、集团的历史选择得到实现,首先,取决于其选择是否正确。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符合自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因此,尽管后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发生过种种失误,有些失误还是很严重的,但是,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始终不倒,今天终于走上了蒸蒸日上的康庄大道。相反,50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企图扼杀新生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自己总结说,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们进行的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们低估了中朝人民的力量,所以,他们必然失败。其次,选择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力量对比。在阶级斗争中,有时选择不能实现,并非选择不正确,而是力量对比悬殊,敌对力量过于强大。再次,主观指导是否正确,是否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否善于抓住时机,策略是否正确,也是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民族,同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一个国家、民族选择何种可能性,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对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说,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历史发展又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螺旋式发展的,是曲折前进的。历史发展是向着历史舞台上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合力的方向发展,是客观条件与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力量对比不同,其合力的方向可能是进步的,可能是停滞的,也可能是倒退的。历史发展是前进,还是停滞、倒退?历史主体的历史选择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加快历史发展,也可以延缓甚至阻碍历史发展,使历史发生倒退、复辟。所以,历史选择,无疑要影响历史进程。不久前,本来早已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国家纷纷易帜。这一选择带给本国人民的灾难正在显现出来,它带给世界历史的消极影响也正在被人们所认识。
历史选择,不仅在不同阶级、阶层、集团之间有不同的选择,就是在同一阶级、阶层、集团内部的不同的代表人物之间,也有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对历史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例如,我国民主革命中,是选择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还是选择夺取中心城市,组织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决定性影响。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不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不可能胜利。又如6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后来,毛泽东同志又转而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后一选择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大大延缓了我国历史的进程。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促进发展。这一历史选择,大大加快了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以,历史选择对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它可以加速历史发展,也可以使历史停滞甚至倒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既坚持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又重视历史的选择性。历史选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不可忽视。那末,历史的规律性、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大家知道,历史决定论有多种形式。有唯心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包括上帝决定论或神学宿命论等;有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包括机械决定论、辩证决定论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是辩证决定论。它既坚持历史是有规律的,具有必然性的,又重视历史选择的作用,重视偶然性和机遇的作用。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并不排斥、否定历史选择。有的学者一提到历史决定论,就认为是线性因果决定论、历史预成论、先期决定论,把唯物史观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等同于机械决定论;或者把历史决定论仅仅理解为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生产力等客观条件对后代的决定作用,指责历史决定论忽视了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从这种误解出发,他们提出历史选择论,认为“历史选择论是马克思的历史观之思想实质”,把历史的规律、历史的必然,摆在从属于历史选择的无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只看到现象,没有抓住本质。只讲历史选择,不能说明到底人们为什么这样选择,而不那样选择,历史选择是受什么支配的,历史是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等问题。离开了历史规律、历史必然性,把历史发展归结为历史选择,必然导致唯意志论。这在历史观上是一种倒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实质是什么?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唯物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要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巩固服务的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消除了以往历史观用人们的观念、动机解释历史,忽视人民群众活动的作用的缺陷,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的规律、历史的必然,是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动,凌驾于人的活动之上的既定的必然呢?不是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是历史主体活动的规律性、必然性。历史的规律、历史的必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历史的规律,历史的必然,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而生产力中,首要的因素,就是人,就是劳动者。探讨历史的规律、历史的必然,离开人,离开人的活动,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阐述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反复地说明过这个问题。
历史选择是否可以超越历史规律、超越历史的必然呢?不能。因为,第一,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历史选择。历史选择,要受到已有的客观条件及主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在前人留下的生产力及社会历史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每一代人所接受的生产力和社会历史环境,提供了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他们不能选择那些不可能的东西。
第二,历史选择本身也是有规律的。历史选择能否实现,能否成功,能否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否顺乎时代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有的倒退的历史选择也曾取得一时成功,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他们的胜利毕竟是暂时的,最后必然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后,窃国大盗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尽管外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内有遗老遗少的拥护,特别是当时还存在着辛亥革命尚未触动的封建经济基础,然而他这种倒行逆施的选择,还是很快失败了,他本人也不得不脱下龙袍去见阎王。所以历史选择,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任意选择,从深层次来看并不能随心所欲地任意选择,而是受着客观规律制约的。
第三,即使是使历史暂时倒退的选择得以实现,也是合乎规律性的现象。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历史的曲折,甚至历史上某种暂时的复辟的现象之所以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是一个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两种制度、两种社会势力或集团的斗争过程,其间交替出现新制度的胜利与旧制度的复辟,毫不足怪。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地论述过这种规律性。他说:“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86、1487页)从整个世界历史来看,胜利、挫折、再胜利、再挫折、最终胜利,这是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发展规律,也是历史的必然。某种暂时复辟现象的出现,说明新的制度一开始不可能很成熟,还有不少缺点,还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误。这些缺点和失误,在一定条件下,被旧势力所利用,就会出现暂时复辟现象。新制度只能在克服自身的缺点、失误,与暂时复辟现象进行反复斗争中锻炼成长,逐步完善。这同样是合乎规律性的现象。所以,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复辟倒退,从整个世界历史来看,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国家的革命事业的发展,都必然如此。能否避免大的曲折,避免出现复辟倒退,关键在于历史选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历史主体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否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性。所以,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必然从属于历史选择,而是历史选择从属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必然。历史选择是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必然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
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有规律性、必然性的,而历史的规律、历史的必然是通过历史选择来实现的。否认历史的选择性,就是否认历史主体的主体性,就会导致机械论、宿命论;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就是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人们的主观意志,就会陷入唯心史观。二者都是片面的。历史选择是历史的必然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历史的必然是历史选择的内在本质。唯物史观在哲学史上的变革的实质,就是科学地揭示并论证了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偶然性掩盖下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内在必然。这是唯物史观给人们的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