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务之急论文,素养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文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谓文体素养?它是人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对不同文体形式的自觉观照、适切体验和正确认知,是人们经由阅读和写作实践、历练、感悟而获得的对不同类型文体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把握。文体素养由文体意识和文体能力构成:文体意识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不同文类的知识结构或文章图式;文体能力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时能够在文体意识的引领下对文章作品进行适切的评判、体验和再创,简言之,是指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度解读的能力和根据文体要求而得体写作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在对语文素养的关注与讨论中,文体素养尚未被涉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文体素养的培育更是有意淡化或刻意回避。缺失文体素养培育,是语文教学的结构性缺损,由此必将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结构性缺损。
我们知道,文体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客观存在的“抽象的具体”,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读者有了一定的文体素养,就能根据阅读的目的与需要选择相应的文本;阅读不同的文本,也能摆正阅读姿态,选择适当的读解方法,达成适度而有效的解读,否则,阅读理解时常错位以致误读。作者有了一定的文体素养,则可以根据写作的目的、要求、对象选择恰当的体裁形式来组织内容、安排结构,用妥帖的语体表达思想、情感或意图,否则,必将文不得体而无所适用。同时,有了文体素养,就能够将阅读的积淀和写作的体悟进行交流会通,使阅读和写作产生相互浸润、相互启发的作用。
一、重视文体素养的价值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反过来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正因为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通常把“普通文体”和“文学文体”分开。普通文体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实用文。记叙文是指那些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主要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以及记人、记事、写景的散文等;议论文是指那些用来讲明道理、阐明观点的文章,主要有短论、杂文、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说明文是指那些解说事物性状和事理的文章,主要有说明书、解说词、科普说明文等;实用文是指机关单位和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用来处理事务的具有惯用格式的文章,可分为一般实用文和公文两类。这种分类立足于文章的内部结构、表达主旨、表达方式与语体特点。在文章结构上,记叙文注重缘由、过程和结果;议论文注重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严密统一;说明文讲究条理明晰,说明事物注重时空顺序,说明事理注重逻辑关系;实用文的开头、正文、结尾有一定的格式。在表达主旨上,记叙文追求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读者,议论文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说服读者,说明文是把说明对象明白无误地介绍给读者,实用文是把交际或事务的目的、要求传达给读者。在表达方式和语体特点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对叙述、议论、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对陈述句、描写句、抒情句等句式的选择各有特色。有时,文章的标题也能体现出不同的文体特征。如文学作品常常用一个词或短语作为标题,而消息、通讯报道常常用一个句子作为标题,标题本身就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正是文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赋予了我们语文教育丰富多彩而各有侧重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如文学作品便于进行情感和美感教育,记叙文便于进行社会、人生教育,说明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严密的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议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辨、析理说理的能力,等等。
从写作角度说,文体素养更是写作必备的素养。首先,文体规范为作者感知生活、重组生活(写作从某种角度说是对生活的重组)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言说方式。作者不管写什么文章,首先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文体,尽管有些作品的文体特征具有模糊性,但这只是写作者对文体的熟练驾驭而使相邻文体相互渗透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文体或不要文体。通常情形下,文体之间是有界线的,只能互相借鉴,相互为用,而不能相互混淆,如报告文学与小说、通讯与散文,等等。当选择写作某一文体,你就必然受到这一文体的规范,它规范着对材料的选择、处理、结构,也制约着用何种言说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写作练习阶段,“文体感”不仅是对写作的规约,也是对写作章法的指导。当前学生中的虚假作文,不仅源于学生生活与写作的脱节,也源于学生对写实文体与虚构文体的界限认识不清,那些写成“四不像”的作文更是因文体素养缺失而孕育出的怪胎。其次,文体制约着主题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如同我们从阅读中感受到的那样,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修辞特点。一篇优秀的文章,表现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但是每篇文章的表现方法是受文体制约的,比如,小品文以作者“独白”为主,戏剧以人物“对白”为主,即使同为描写,小说、散文中的描写与议论文、说明文中的描写也各有差异。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因文体不同而受到限制或张扬,移情、夸张手法在通讯报道中运用就要有所克制,而到文学作品中就可在作者笔下尽情发挥;所谓“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也只宜运用在议论文体、新闻报道中,而运用在记叙性散文中就显得浅白直露且有说教之嫌。学生作文单调趋同的通病,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分文体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的混用、滥用,而这又与文体教学不力关系极大。第三,文体规定着写作的语体。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语感,由语感入手可以养成文体感,而写作则可由文体的范式来规范语体的表现,这可能是由语到文再由文到语的一条学习门径。没有文体,语体就没有家园;没有语体,文体就失去根基。写作时,我们在确立文体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运用恰当的语体来表现。小说有小说的语体,散文有散文的语体,新闻报道有新闻报道的语体。文章形式的区别,最根本的是语体的区别,混淆语体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顽疾。翻开学生作文,无论写什么文体,仍如朱自清当年批评的那样,“到处滥用文学的感情和用语”。小品文式的记叙文、抒情性的议论文已成为学生写作的时髦追求。一读这类作文,总给人怪怪的感觉。写作教学中文体意识的缺失,不仅扭曲了学生的语体表达,而且已经到了习非成是、以怪为美的地步。
二、淡化文体的反思
文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文体素养的缺失而带来的诸多弊病也越来越突出,但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反,近年来,文体几乎被逐出语文教学园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新编语文教科书中,“文体”已经淡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不再关注文体,成为无文体阅读;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不再分辨文体,成为无文体写作。在阅读教学中,不论学习什么样的文章作品,一股脑儿是“整体感知”“问题探究”“情感体验”,而写作,则文体不限,自由发挥。文体一旦从语文教学中逐出,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给学生语文素养带来的缺损将是结构性的缺损。不仅如此,中考高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潜能和特长,标举“文体不限”的大旗,这在客观上导致学生对文体的忽视。尽管有识之士一再呼吁“不限文体不是不要文体”,但事实上,学生作文中文体模糊、语体失当的现象非但没有受到制约,有时反而受到张扬,从中考高考的高分卷和满分卷中可以看出,那些莫名其妙的、非驴非马的“文体”,那些煽情和矫情的文字,正在被视为“富有人文内涵”而受到青睐。
如果说,学生中的作文文体问题源自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对文体的轻视和误导,那么,当前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对文体的轻视和误导则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语文教学大体走的是一条文体训练的道路,阅读和写作训练遵循的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的训练路径。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带来诸多问题,由此导致人们生发出排斥文体训练的心理和淡化文体的愿望。但是,问题不在于进行了文体训练,而是文体训练的路子不对:对于文章作品的分析,我们一直注重的是作品中观点、立场和主题思想,而不能从文本体裁层面去对结构、技法、语言等作艺术上的深入分析和全息透视(当前的阅读教学并未跳出以“主题”为中心的圈子,只不过将“主题分析”换成“整体感悟”而已)。简言之,传统的文体训练的问题症结是狭隘化和机械化。用传统的文本训练的狭隘化和机械化所带来的弊端来指责文本训练,是有失公允的。文体训练的窄化和僵化所带来的问题表明,对于文体教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诸多问题要探讨。自上个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沿袭前苏联的文学原理,长期以来,既没有博采众长,及时接纳国外文章学、文艺学的最新的优秀的理论成果,也没有发掘和继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的文体学精华。长期以来,本土的文艺学、文章学、文体学研究严重滞后,语文教学更是等而下之。我们应该客观地承认,我们的语文教师文体知识相当陈旧,非常薄弱,远远跟不上当代文体发展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历史的教训和当前的困境恰恰表明了文体教学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以往文体教学简单化、机械化的做法恰恰说明了文体教学需要改革、丰富、发展和创新,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削弱和取消。在文体教学上曾经没有做好,就干脆淡化,甚至粗暴取消,是不能深入研究问题、认真对待问题的虚无主义态度。要切实加强文体教学,使之富有成效,既有待于文体研究的发展,更有待于语文教师对文体知识的学习、研修和运用。
“文体不限”是“淡化文体”理念在写作领域的具体化。毋庸置疑,倡导“文体不限”,是对学生作文通病进行诊治的一种努力,给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较大的余地,赋予学生作文创新更大的空间。但是,这一理念正在误导作文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实践,已经给学生写作造成混乱,带来危害。我们从作文教学实践中得知,一旦“不限文体”,学生写作大体趋向于“个人情感化”的写作,即“叙事+感悟”或“掠影+抒情”的“准小品文”之类,这样的作文训练导向,试图以“言为心声”的真情写作来抗拒以往“假、大、空”的官样文章,但却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把目光闭锁在“小我情感”的圈子中,在自我心绪中自艾、自怜和自恋,这无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训练,无益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反而会导致作文新的程式化、雷同化、狭隘化和低矮化。之所以良好的愿望带来了严峻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从“淡化文体”到“文体不限”的理念隐含着对作文价值取向的片面认识和对作文教学问题的错误归因。
我们知道,写作教学的价值至少有二:一是对于学生内在发展的价值,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升华德性情操,养育情感美感,简言之,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对于学生外在的价值,即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学会根据生活中的交际需要进行得体的文字表达。当前的写作理念往往只重其一而忽略其二,只关注写作的“真情实感”“有感而发”的个人抒怀,而忽视了写作教学应对社会之需的能力操练。如果真的对学生未来负责,训练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谋生实用的写作能力就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笔者毫不怀疑人文涵养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学生的价值,也无意轻视作文教学对于发展人的主体性、培育学生个性的人文价值,但说到底,作文(包括文学创作)是服务社会的工具,是谋生的手段,因而作文教学绝不仅仅是“真情实感”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如果作文教学仅仅钟情于小感悟式的“私语”写作,那么充其量是在心灵的后花园种上几株盆景,可供自我欣赏,投放社会却并无大用,最终结果只能是顾影自怜。如果更多地为学生未来着想,我们就不得不加强各种文体的基本训练,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培养一批徒具丰富的人文情感的生活“乞丐”。
在“淡化文体”论者看来,加强文体训练,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挥与发展,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把学生作文的创新问题归咎于文体训练是“棒打红娘”,错怪了对象。作文的千篇一律不是由文体带来的,也不是淡化文体就可解决的,这一问题非常复杂,但根本的问题是文化多元和思想自由与解放的问题,回首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再到当代的百年历程,这个答案不难找到。加强文体训练,提高文体素养,可以帮助学生从入格走向创新,而且在具有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的创新才是理性的、可靠的。凡是对文体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大家,无不具有极高的文体素养,对多种文体写作驾轻就熟,决不是没有文体制约的天马行空,随意涂鸦。
当然,文体在不断发展、变化、创生,有些文体间的界线也在模糊,文体之间的融通性、渗透性也越来越强,与此相应,对于文体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体的发展和文体研究的深入,既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问题,引发了新挑战,也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带来了生机。我们的态度应是积极应对,吐故纳新,而不是关起门来或放火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