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节约型论文,小城镇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事业的稳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节约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毫无节制地滥用资源,就会导致资源枯竭,反映在规划上,公共利益的分配就会陷入混乱,和谐也就无法实现。小城镇作为城乡关系的纽带,不仅是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场所,而且也已成为城市郊区化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小城镇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建设节约型小城镇,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深究其发展过程及发展模式就不难发现,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率低下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发展各自为政,几乎是遍地开花。虽然数量增长很快,但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均较小,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由于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用地类型多样,各种用地混杂彼此干扰,产出远远低于投入,从而导致土地等资源大量浪费。另外,一些尚不具备城镇发展条件的地方不考虑自身条件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大市场,这种蛮干的结果往往是有投入无产出,或投入多产出少。换句话说,就是土地利用效益低,性价比差。据有关统计,我国小城镇单位土地面积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城市平均水平的1/3,相当于2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3%。
土地是我国非常紧缺的资源,但绝大多数的小城镇一味向外扩展,却忽视镇区内部土地的挖潜整合,从而导致城镇规模不合理扩张,周围大量耕地被占用。从旧镇区空间利用上来看,其功能布局混乱、彼此相互制约,有的小城镇则居住用地所占比重偏大,公共设施和绿地用地偏小,设施配套不全,影响了小城镇职能的发挥。再者,由于镇区向外无序扩张,粗放利用土地,致使空心镇案例时有发生,居民村镇两头占地情况也很严重,这不仅极大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使村庄内部环境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健康发展。另一个浪费建设用地的原因就是小城镇的住宅大多是低矮的房子,多层建筑较少,且建筑面积超标、失控,不少宅基地闲置,一些企业内部也占有大面积空地,甚至是废弃的旧仓库和厂房,总之,土地粗放占用的情况相当普遍,土地利用率低。
(二)基础设施落后,能源利用不足
目前,一些城镇面貌虽有较大改观,但其基础设施残缺不全,诸如排水、供热、环卫、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卫生、环保、体育设施亦未得到改善,文化、教育、娱乐设施规模偏小、偏少。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工业企业占用,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和工作。我国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一般在几千到三、五万人,污水排放量大部分在1万m[3]/d范围内,其中生活污水量占50%以上。由于一些小城镇经济实力较弱,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加上管理不健全,不少是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这就造成了城镇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由于供水技术落后,用水效率低,也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
另一个问题,就是小城镇居民对节约能源缺乏应有的认识,从而造成能源利用上的严重浪费。如在一些小城镇及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居住建筑照明的96.8%无正规的照明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荧光灯(能耗低且光效高)用得少,白炽灯(能耗高但光效低)用得多,电力浪费现象严重。此外,以煤作为燃料的传统火炕及小火炉热效率低,加大了燃煤的使用量,同时煤燃烧所产生的污染还降低了大气环境质量,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三)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小城镇规划建设不注意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和特色的保护,往往是照搬照抄,推倒重来,任意拆除原有古建筑和民居,对原有城镇特色未予保护。而新的建设又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味追求所谓“现代”、“洋味”,从而造成“千镇一面”的现象。这样,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导致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大多小城镇中拥有湖泊水面和自然植被。但其中多数在建设时不重视对水系的保护,致使水系萎缩和减少,甚至消失。更有甚者,为了建设,一些水面被填埋或被垃圾堵塞而变成臭水沟。很多原生树木也被砍伐。这种不顾自然环境,不考虑其自身文化内涵的做法破坏了人文景观特色及地域特色,从而造成无论在城镇功能、空间结构、还是在建筑风格上的单调雷同,毫无地域自然环境特色,文化传统尽失。
三、节约型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
建设“节约型”小城镇是对以往城镇建设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人均耕地不足1.5亩,耕地从1986年底的1.30亿hm[2]减少到2006年底的1.22亿hm[2],10年时间总计减少0.08亿hm[2],平均每年净减少82.67万hm[2]。我国明确的耕地红线是1.2亿hm[2],这就是说,未来耕地净减少的存量只有180万hm[2]。因此,必须立足于土地和能源的集约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型小城镇,在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切实贯彻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方针,这样才能真正把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小城镇。
(一)科学规划,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人与土地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节约用地是节约型小城镇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解决小城镇的土地问题,首先要保护耕地,尽量少占耕地,正确处理土地利用、耕地保护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耕地保护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小城镇建设浪费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的外延式发展。其次,要适当控制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和数量,制止遍地开花。要重点扶持那些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较好的小城镇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土地的空间资源,既要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对城镇土地的合理需求,又要合理控制用地规模且节约用地。
另外要合理规划,科学安排镇区内生活、生产用地和建设用地,要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力求把主要人口集中在镇区,企业用地安排在工业小区,并对原有布局不合理、闲置的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再开发利用。规划是龙头,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规划。要在城镇明确定位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及合理布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卫设施和减灾防灾设施,使城镇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新区的建设也要集约用地,可按用地类别和发展需求进行功能分区,优化管理,以确保其健康运行。老镇区应以改造为主,注重挖掘土地的使用潜力。旧区改造不仅是要对其物质空间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更新其使用功能,令其符合居民当代的生产生活需求。总的来说,小城镇内部可利用的空间十分充裕,其中仍有许多低矮的居民住房或院落占地面积大,容积率低,土地利用率不高,因此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增大容积率,借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至于小城镇规划中容积率的控制,可根据其地块条件的不同,将其指标作相应调整,并合理确定其上下限。
对于空心村的改造,可以用置换和整合土地来实现。要将那些没有保存价值的或无人居住的破旧住宅拆除,将其所占的土地置换为村内的其他用地,如公共设施用地、商业用地、文体设施用地等,这不仅能提升村内的空间环境质量,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原来的闲置用地,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闲置土地要合理置换、整合,以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样做,旨在地尽其用,促进商业、企业的集中,给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缓解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要顺利推进节约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长期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以便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建造节约型住宅
要把住宅设计与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使住宅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上都能够体现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节”原则,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各地小城镇因所处区位不同,其住宅功能形态和标准均有很大差异,所以要对小城镇的居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新需求,结合各地的特点,并根据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现状以及居民的经济实力,按照节约的原则,建造真正符合居民生活要求的住宅。住宅的选址和空间布局要尊重自然地形,减少施工的土方量,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继承传统,使不同城镇的空间形态各具特色。为了节约建设用地,应不建造一户一宅的平房,多建造联排式的多层住宅,要合理控制宅基地及户均建筑面积指标,院落空间则应根据当地的居住习惯来设计。房屋建设要就地取材,尽可能多采用当地的材料,这不仅降低了建设、运输成本,有利于环保和节能,还将获得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效果。小城镇住宅建设应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天然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的洁净能源。在节约水资源方面,可采取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中水回用,同时实行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
对于部分条件较好的老住宅,可以进行改建,并要强调节能环保措施。改建要保持原有的建筑格局和风貌,可对内部平面功能布局进行人性化调整,如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其功能布局、增补必要的设备设施以及对门窗和屋面进行节能改造等。在建筑物朝向上,要符合居民的居住习惯,新建住宅主卧和起居室应朝南,以便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能采暖。住宅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除满足使用要求外,还应便于水暖电等管线的简捷布排,等等。上述种种措施,就能保障小城镇节约型住宅建设的实现。
(三)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推广应用适宜技术
我国小城镇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也低,污水处理、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基本上还是个空白,环境污染严重,缺少节约意识等,以及能源利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等等。总之,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特别是要推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要树立节水意识。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应根据本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优化供排水网,把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考虑,统筹规划,同步对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做出安排,促进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循环利用。对于规模小的村镇,可以采取人工湿地系统来解决污水处理问题。人工湿地一般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地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用土壤和适当的填料混合组成填料床,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人工湿地的造价和运行费用远比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低,施工起来比较简单,维护费用也比较低,可充分利用闲置的空地、废地作为处理污水的湿地,适合村镇的实际情况,在村镇污水处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根据可持续发展概念,小城镇建设应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例,就可用之于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乃至太阳光伏发电等。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在缓解城镇能源紧张、保护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燃气选择上,秸秆气化和沼气都比较符合村镇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秸秆制气或沼气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秸秆是可再生能源,秸秆制气比沼气更容易取得原料、操作更方便、投入劳动更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是一种无害的能源系统,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秸秆利用方式,既做到了废物利用,又保护了环境。沼气也是可再生资源,值得大力发展,其发酵的原料来源于厨余垃圾、粪便杂草等有机物质,这不仅避免了村镇人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为农户提供了生活能源;发展沼气,对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减少村民开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约型村镇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村镇的住宅设计上应充分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将节能建筑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设施有机整合,以达到既美观又适用的目的。此外,为了提高效率,减少能耗,还应将传统的火炕改造成新型节能的“吊炕”,以提高热效率,减少污染,并提升冬季室内舒适度。
总之,通过合理的能源组合和节能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目标。
(四)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创造小城镇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小城镇的发展背景也各有不同,由于地域气候条件、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小城镇建设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利用当地自然、气候和环境等条件,整合地域内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建设节约型小城镇打好坚实的基础。
小城镇规划应充分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塑造出独特的城镇自然风貌,并立足于各地不同的地方文化传统,营造出有文化气息的建筑风貌。规划师和建筑师要善于通过建设优美宜人的建筑景观、绿化景观和环境景观等来塑造小城镇新形象。如小城镇周围的农田水体、草地树林和特色地形地貌都是美化城镇和塑造城镇个性的最佳环境要素,利用这些就能创造出小城镇的不同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总之,要充分利用和展现“绿、水”资源,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互协调,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此外,还应注意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根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农业和“绿色食品”、“洁净食品”产业,以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目前,全社会都在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节约型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大好的机遇。不同小城镇应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及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应以积极的态度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要考虑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合理融入;不仅要注重当前的发展要求,更要注意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社会和谐的节约型小城镇。
标签:小城镇论文; 规划条件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水污染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