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诗(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2016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云南省红河州 红河县哈尼族铓鼓传统制作工艺传承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ykc47).
摘要:红河县哈尼族鼓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感情的纽带,它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其延续的主要载体则是人,传承人承载着不容忽视的历时的和现实使命,在研究制作工艺的同时对其传承状况的研究亦是这一项目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红河县妥尼村为例,对哈尼族鼓制作工艺的现状进行实践调查,并对其传承状况进行探究分析,总结出红河县哈尼族鼓的传承困境。
关键词:哈尼族鼓 传承状况 妥尼村
1妥尼村哈尼族鼓制作工艺现状
1.1妥尼村哈尼族鼓制作的现状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妥尼村的地理位置十分偏远,与外界交流甚少。妥尼村交通的不便减少了妥尼村哈尼族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哈尼族鼓传统的制作方式被传承了下来。哈尼族鼓的制作材料还是依照传统的选材要求,并没有进行任何的替换和改变,这也是由于原材料在哈尼族生活环境中比较常见,且不会因为长时间的取材而使原材料匮乏短缺。哈尼族鼓的制作工具还是使用以前传统的简易工具,因为妥尼村长期的封闭状态,较少接触和认识现代的工具。
妥尼村哈尼族鼓并不是每年都进行鼓的制作,只有在哈尼族鼓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磨损和毁坏才能重新进行制作。因此,哈尼族鼓的制作周期不定,没有具体的制作时间。由于每一次制鼓的周期较长,也使得传统的制鼓技艺较好的留存了下来。
1.2哈尼族鼓基础上的地鼓制作
地鼓是在哈尼族鼓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的延伸产物,它的制作技术沿用了呼得得呀的传统技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扩大了鼓的大小,由原来的小型鼓变成了大型鼓。
地鼓与哈尼族鼓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是由于鼓的体积较大,在制作鼓身时,选材和鼓身的制作方式不变,但是需要同时制作两三个鼓身,之后再将两三个凿好的鼓身切割成一片一片将其拼接起来。这样,地鼓的鼓身就基本完成了。鼓面的制作同样也是在用传统的制作工艺进行裁割和泡制,工序依旧不变,只是牛皮使用的数量有所变化,由原来的一张牛皮增加到两张牛皮。
2.哈尼族鼓传承人现状
2.1传承人基本情况
陈那周,男,54岁,红河县架车乡妥尼村人,是妥尼村寨的龙头,也是哈尼族鼓制作工艺传承人之一。哈尼族鼓的制作工艺是他的父亲李勒坡传授给他的,多年的制作经验,已经使他能够娴熟的掌握制鼓技艺,并保留了原始的传统工序。现在,妥尼村唯一的哈尼族鼓就是由他制作并保存的。他的下一代传承人是他的儿子陈龙城,他告诉笔者,他的儿子经常在外打工,对于龙头的继承和制鼓技艺的学习本身并不感兴趣。可以看出,妥尼村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抛去传统的思想观念,哈尼族鼓的工艺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陈保克,男,40岁,红河县架车乡妥尼村人,他是妥尼村地鼓舞的传承人。他从小学习的制鼓技艺并不是上一辈人传给他的,而是因为兴趣爱好去学的。当时,他的叔叔陈沙周是妥尼村的一位制鼓工匠,他主动跟随他的叔叔拜师学艺,他的叔叔就成为了教他制鼓的老师。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他才慢慢掌握了制作工艺的诀窍,并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继续摸索、总结,才有了今天的好手艺。现在,跟随他学习制作哈尼族鼓是他的堂弟,他的堂弟也在努力申报成为地鼓传承人,为哈尼族的工艺传承添砖加瓦,也是为了去更大的平台与更多的人学习、交流更多的技术、理念和思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传承方式
父子式传承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承,并且只传给儿子。父子式传承一般都是采用“口传心记”、“耳濡目染”与父亲亲自指导操作等相结合的方式。在妥尼村当地,哈尼族鼓的制作工艺只有龙头和少数工匠能口述它的基本制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龙头所掌握的制作技艺全部都是通过他的父亲李勒坡传授制鼓经验并且慢慢学会、记在心上的。
哈尼族鼓的制作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几个人共同完成。因此,除了龙头掌握制作哈尼族鼓的技艺外,还有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来传授制鼓技艺。师徒关系传承不同于那种“父传子、不外传”的传统观念,而是凭个人喜好进行学习和交流,把自己所掌握的工艺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有兴趣学习的人。师徒关系传承发展到今天只有少数几个人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技艺。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愿意花长时间来锤炼自己手头功夫的人越来越少,真正能够掌握哈尼族鼓制作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2.3传承人为男性的原因分析
在哈尼族原始宗教信仰中把女性视为不洁之物,并有许多禁忌。在妥尼村,女子不能参加祭祀寨神,连看都不能看,祭祀时一旦被女性看见都将被视为村寨的不吉之兆。
首先,哈尼族鼓的制作的地方是妥尼村哈尼族心目中的神圣空间,哈尼族鼓更是受人敬仰崇拜的神圣对象。而在当地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中,男性是至高无上的,女性的参与是对神灵的不敬。以驱疫祈福为主旨的哈尼族鼓与神灵的沟通,当然要将女性排除在外。
其次,哈尼族鼓的使用只限于村寨里的男性,并且只能是龙头,以强调性别差异来显示对神灵的敬畏。其实质是社会性别论在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折射与再现,其象征着男性的尊贵与女性的卑贱,是男女不平等观念在现实中的反映。
通过上述分析,能看出潜藏在女性禁忌背后的思想根源和文化缘由以及女性地位的降低才是传承人为男性的根本原因。
3哈尼族鼓工艺传承中的困境
3.1祭祀仪式的衰落
随着当地政府经济的扶持以及对乡村道路的修建,妥尼村逐渐改变了原先封闭式的状态,妥尼村哈尼族本身的认识、理解很容易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
由于村寨里的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村寨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妥尼村对神灵的认知也开始发生改变。由于村寨里的年轻人接受外来文化,使得对神灵的神秘感逐渐丧失,在反复的影响下哈尼族的祭祀仪式被简化,人们对于祭祀仪式的崇拜也在逐渐丧失。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妥尼村人的对自然有了更多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哈尼族鼓传统制作工艺即将面临失承的局面。祭祀仪式与哈尼族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哈尼族鼓是祭祀活动中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一旦祭祀仪式衰落,伴随着哈尼族鼓的制作也会开始衰落。传统的祭祀仪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
3.2现代制鼓业的兴起
传统的制鼓技术全凭手工进行操作,由于祭祀仪式呈现逐渐衰落的状态,哈尼族鼓的制作成本很高,这样落后的生产力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之汉文化的大量充斥,很多人被汉化,传统哈尼族鼓制作周期长,程序复杂,现代的鼓外观漂亮,结实牢固,利于存放,而且不用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只需购置。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制作工艺。而不再愿意使用传统的技艺来制作。正是这些因素导致学习哈尼族鼓传统制作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庞英姿;刘云.云南少数民族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1-83.
[2]黄云.关于传统乐器制作的现状与思考——以河北省新乐市制鼓坊为例[J].大舞台,2011:20-21.
[3]张枫楠.墨江哈尼族牛皮鼓文化的变迁[D].云南艺术学院,2016:7-33.
作者简介;张雨诗(1993),女,山西晋城,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
论文作者:张雨诗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5
标签:哈尼族论文; 传统论文; 红河县论文; 制作工艺论文; 技艺论文; 祭祀论文; 村寨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