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处理与三角关系优化_三角形三边关系论文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材处理及优化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形论文,教材论文,关系论文,三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属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1三角形的边”一节的重点内容。笔昔在教学该内容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之后进行了巨思和多方尝试,渐渐形成了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各位同仁研讨。

一、尴尬处境管窥

尴尬一 定理本身单一、薄弱,不足以独立支掌“局面”。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得出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习后,似乎悄无声息了,我们不禁要问,该定理有哪些应用呢?

本章中找不到,对定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定理本身。而称得上“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推论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在第九章才会出现,并且是以例题的形式得出,想让学生将相距“遥远”的两个定理融合在一起,是不容易的,最好的安排是在学习定理后借势得出推论,打造出完整的因果链条,反过来,推论的出现和使用又会深化对定理的认识。

可惜的是,限于不等式的性质还没学习,推论只能暂停现身,没有了“推论”的定理就好像失去了半壁江山,找不到用武之地,只能将定理封存在记忆中,等待学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后再联手,去解决问题。

尴尬二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是解答后面例题的依据。

探究得出定理,然后应用定理解决问题已成惯例,可实际安排是所学定理不是解答后面例题的依据,教师被教材的这种“破格”安排“忽悠”了,连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随错附和”,其中有这样的叙述:“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可以用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要让学生会用这个结论解决这样的问题。

多数师生在运用时,居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例题的处理就这样在“惯性”中完成。若教师是“明白人”,反问一句“依据是什么?真是这样吗?”或许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澄清问题。

下面结合例题作一详细说明。

例题及解答片断回放:

例 用一条长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解 (1)略;

(2)因为长4 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 cm,则4+2x=18,解得x=7。

如果长4cm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 cm,则2×4+x=18,解得x=10。

因为4+4<10,出现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由以上可知,可以围成边长是4 cm的等腰三角形。

解答中,有“因为4+4<10,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依据是“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吗?

显然不是,该定理是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其题设是三角形,结论是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上述推理没有反映出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其题设是三线段关系,结论是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很明显,判断三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不属于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应用范围,就如同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不能作为判定“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一样。

从逻辑关系上讲,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逆否命题“当任意两线段的和不大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也是真命题。

因此“因为4+4<10,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的推理是正确的,教师教学时没有在意可能有“逆否命题”的潜在假设认可,但对于学习新知的初中生该怎样去理解呢?再者,解答中第一种情况省略的检验环节“因为4+7>7,所以能围成底边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二、优化设想

1.调整教材章节顺序,整合内容,增加应用

将第七章《三角形》移到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之后,成为第九章,原第八、九章前移,成为第七、八章,或许会好一些,这样不等式及其性质可以放心使用,也为“三角形”一章中的多边形部分一些角的计算拓宽了解题路径。

将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作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推论放在同一节中学习,并增加“已知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型问题,将知识完善起来,将知识与应用连贯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2.替换原例题,并在例题前面增加探究环节

教材中的例题过于综合,将列方程、分情况讨论等难点问题集于一身,对学生的能力是一大挑战,就学习新知识来讲,这类综合问题出现的稍早一些,不如换成应用本节定理的题目,更具针对性。

可将原例题放到本单元的习题中,待学生对新知识加以历练后,再处理较复杂问题就会从容一些。

在后一例题的前面增加探究环节“怎样的三线段可组成三角形?”让学生了解构成三角形三线段的条件。

因为探究内容与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相关,放在同一节中对比学习,可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不过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新课标要求,探究方式需要作弱化处理,只进行操作归纳,总结得出“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时,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即可。

三、改编后教材内容呈现

9.1.1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分类部分无改动从略)

对于任意一个△ABC,如果把其中任意两个顶点(例如B,C)看成定点,由“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可得AB+AC>BC,同理有AC+BC>AB,AB+BC>AC。

一般地,我们有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为什么呢?)

例1 已知某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cm、6cm,求第三条边长的取值范围。

解 设第三边的长为x cm,则6-3<x<6+3,所以3<x<9。

得到:

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时,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

例2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9cm,试确定第三条边的长度。

解 因为9cm与4cm都有可能作为腰长,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如果另一腰长是9cm时,因为4cm+9cm>9cm,所以能组成三角形;

如果另一腰长是4cm时,因为4cm+4cm<9cm,即两条线段的和小于第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由以上讨论可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是9cm。

课后练习:

(1)判断正误: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类。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8cm,试确定第三条边长的取值范围。

(3)(口答)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①3,4,8;②5,6,11;③5,6,10。

四、说明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汇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已接受或正在接受实践的检验,教师使用教材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时、因地、因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无不妥。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扫除了认知障碍,理顺了知识序列,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但是教材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可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想得更深,教材改动一处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扯到一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关联点,可能出现新的“伤口”。笔者尽管仔细研究,多方寻证,但还是心怀忐忑,担心弄巧成拙,在此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标签:;  ;  

教材处理与三角关系优化_三角形三边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