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综述_工人阶级论文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综述_工人阶级论文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先进性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转变。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有的阶层结构出现大规模的分化。与之相适应,我国工人阶级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工人阶级的这些变化提出了亟待回答的新问题: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主人翁地位如何体现?其历史使命是否已经完成,是否不再具有先进性了?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这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学术界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现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观点归纳如下,主要是:

一、关于正确认识我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意义

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变化,使工人阶级本身也在经历深刻的改造,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学者达成共识,认为这些变化当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中国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研究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有些学者认为之所以要研究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问题,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最有前途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的特点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的性质和党在整个社会主义的时期的领导地位与执政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始终是党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对象,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就必须坚持依靠工人阶级。

还有些学者认为,在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状况和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淡化工人阶级意识、否定工人阶级历史作用,诋毁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观点和思潮。这是有违客观事实的!并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教训阐述了搞跨一个工人阶级政党,首先是动摇它的阶级基础;否定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首先是否定它是阶级基础,否定工人阶级作为国家当代领导地位和作用,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因此这种舆论倾向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加以批驳和肃清。

此外,学者们一致认为,对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正确认识,就是对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正确认识。否定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就是否定党的先进性和党的领导。“工人阶级需要党,党也离不开工人阶级”。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是工人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人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而党也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执政地位。因此,中国共产党决不会脱离自己的阶级基础,变成一个“全民党”、“社会精英党”或“中产阶级的党”;而工人阶级也将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保持有别与其他阶级的先进性质。

二、关于我国工人阶级的内涵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单纯的公有制经济逐步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原来支撑和维系干部、工人和农民三大职业身份体系的户籍、人事、单位制度受到根本性的冲击,逐渐导致传统职业身份体系的分化和消解。

我国工人阶级的分化情况看,他们从原来的两大部分即国有企业工人和集体企业工人分化成国有、集体、乡镇企业、下岗失业和三资企业五个层次。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人数相对减少,而乡镇企业职工人数激增,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三资”企业职工初具规模。

当前,关于我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各种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是以下几种观点:

(一)认为当前工人阶级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层:

(1)企业家阶层。改革开放以前,厂长经理与工人的收入差别不大,其权力也有限,与普通工人并不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还没有形成一个阶层。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大部分企业家在收入上与职工相差悬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城市高收人群体中的比例最大,占31%。专业技术人员位居第二,占城市高收入群体的25.2%。2000年上海的职业经理人平均月收入为7612.9元,深圳为7343.51元,广州为7111.11元,北京为7227.3元。这样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普遍职工的收入。另外他们在人数上也有急剧的增长,国有、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与股份合作制、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企业家汇合成企业家阶层。

(2)“白领”阶层(管理者阶层)。指各类企业中从事管理职能,掌握着某一方面权力的脑力劳动群体,主要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服务人员。在企业中,他们虽不拥有生产资料,不拥有或和很少拥有股份,但却拥有对生产资料和普通工人的日常控制权,在收入水平、享有权利、接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普通工人。

(3)普遍工人阶层。这一阶层目前是工人阶级中的基本阶层,包括产业工人和服务业职工,人数占工人阶级的大多数。包括股份制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私营企业职工。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最直接生产者、创造者。随着从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科技进步,这一阶层的总人数有所下降,但技术、文化程度相对提升,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4)低收入职工阶层。这个群体包括家庭收入处于贫困线上下的困难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有学者推算,目前全国城镇贫困人口约为3000多万,占城镇总人口的8%。

对此划分有些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工人之所以下岗,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政策,个人原因不是主要因素。因此,不能把下岗职工作出的贡献、下岗本身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所承受的牺牲、以及并非完全由于个人因素所面对的困难生活条件和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成为区别于其他工人群众的特殊群众。

(二)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工人阶级包括:普遍工人阶层;管理者阶层;公务员阶层;低收入职工阶层。这一划分与前者不同之处于在于将国家公务员(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国家公职人员)划归工人阶级。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中国当代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其中,它将工人阶层涵定为:工人阶层是凭借体力和操作技能直接操作生产工具,生产物质产品、提供劳务服务,或者为这些生产、服务提供辅助帮助,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属于后者的群体。根据工作类别,工人阶层包括直接生产工人、辅助生产工人、服务人员三个部分;根据操作技能等级,包括熟练工、初级技工、中级技工和高级技工等几个部分。狭义上的工人分布在制造业、采掘业和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广义上的工人除这三个行业外,还包括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辅助和服务人员。

三、关于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大部分的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正在经历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阶层复杂化。改革开放前,在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严格控制下,中国城镇就业者中的工人成分是十分纯粹的,基本上可以用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人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人涵括,全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八级工资制和劳保福利待遇,其身份标志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格局的形成,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的兴起和壮大,以及户籍制度的松动,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工人的组成成分日益复杂并导致结构性变化。首先,在构成上除原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人外,新增加了乡镇企业工人、私营企业工人、外资合资企业工人和流入城市的农民工,而且这后几部分新增的职工总数已明显超过了全民和集体企业职工人数。

(二)流动性加大。随着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企业与职工的双向选择机会增加,职工的自主流动意识增强,从而出现了职业流动。改革以来,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的职业流动有以下几个类型:①所有制之间的流动,即出现了国有企业工人向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流动,以及从事个体经营的趋势;②结构性流动,随着生产社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的职工流动到国有企业、集体商业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制商业企业中去,也就是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也有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一产业去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这部分人大多属于城市下岗职工);③脑体之间的流动,即由从事体力劳动流向从事脑力劳动;④自由流动。

(三)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口问题造成我国劳动力过剩,使得在改革以前就存着隐性失业。不过改革前国家不得不采取“低工资,高就业”、“三个人饭五个人吃”的保障性安置就业措施,把显性的过剩劳动力转化成隐性的过剩劳动力。随着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这种隐性的失业逐步显现化,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

(四)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工人数量迅速增加。改革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倔起,三分天下有其一。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乡镇企业工人数量迅速扩张,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今非昔比,他们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转型期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发展变化的一个新特点。

(五)“三资”企业职工初具规模。我国的“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在1992年以后,发展极为迅速,企业职工人数由1992年的138万人(如果将港澳台资企业包括在内,职工人数为221万),增加到1994年的339.6万人(包括港澳台资企业职工人数)。

(六)蓝领工人阶层和白领工人阶层将同步增长。

据专家预测,2001—2010年,我国每年平均新增劳力920万人。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将给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带来新的变化,现在的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将无法包容那浩繁的内容,旧阶层的消失和新阶层的出现将会同时进行。

由于中国工业发展多层进行,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发展特征更加明显,企业之间的差别不仅不会缩小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工人的差别也会随之扩大,反映在工人阶级内部,其内部差别也会增大,最大差别表现在新旧工人、失业工人和在岗工人之间。

有些学者认为,工人阶级内部差别将会继续存在和拉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工人阶级内部复杂化、阶层划分明朗化、利益群体的出现,伴随结构变化的还有思想变化,工人阶级思想上的统一性将不同程度地被削弱,可能出现散漫性的倾向,未来工人阶级无论是在结构上、组织上、职业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都会具有比今天工人阶级更新颖、更复杂的内涵,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容回避,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也必然出现。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的数量将同步增长。

四、关于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工人阶级下岗失业问题

失业下岗,是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问题。据有关专家的统计数据,至2000年9月底,全国没有就业的下岗职工和登记失业人员为1412万人。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01年第二季度,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18.7万人,失业率为3.3%。众地域特征看,下岗职工多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辽宁、四川、陕西等省。从行业上看,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纺织、军工、机械、森林工业等行业。

如何看待我国工人阶级失业下岗问题,绝大数研究者认为:

(一)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工人阶级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甚至重大变化。因为工人阶级是同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阶级,而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某些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将被淘汰。而那些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行业则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职工队伍的某些部分难以避免地要遭到暂时是困难、付出代价,有些工人要下岗。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客观、正常现象,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下降和先进性的丧失。

(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符合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在这样一个改革的阵痛时期,同社会的其他阶层一样,中国的工人阶级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某种代价,面临着某些不可避免的困难。但是,这些困难是暂时的。一旦这一过程大致完成,一旦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健全,这些困难肯定会得到缓解。再者,伴随着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着现代社会的需要,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其责任感、使命感也会不断地增强。

(三)在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情况下,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部分产业工人下岗,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等等,这些变化从本质上说,只是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是工人阶级为了长远的利益,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内部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的意义在于使本阶级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以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和历史作用。工人阶级的阶级品质和历史作用是由它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上述变化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生产中的经济地位和历史作用。

五、关于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

关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我国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人翁地位及阶级的先进性也随之越来越得以强固和提升。具体的讲,学者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事业来说,我国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起着领导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这就从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上决定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不可能改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倡导者和直接的推动者,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事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确保了自身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越来越会达到整个社会层面上的普遍认同。

第二,在经济生产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我国的工人阶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就整个社会的从业人员而言,同其他阶级、阶层相比,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在生产领域越来越具有主体的位置。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队伍也在迅速成长、成熟,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从所有制关系来看,我国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尽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并借鉴了许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经验和规则,但我们实行的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整个经济生活中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更是由公有制经济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在这种情形下,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不可能引发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重大改变。

第四,从分配关系上看,我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这种分配制度下,就总体而言,不存在资本统治下的剥削与被剥削的雇佣关系,因而也就不存在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总体改变的情形。

六、关于我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重视。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认为:工人阶级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先进的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工人阶级的形成是我们党得以建立的根本条件。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共同的特点和优点,即同现代工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经济地位和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大公无私、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能够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代表先进生产关系,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工人阶级的存在就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社会中同大机器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阶级特征和优秀品质,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改革和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有些学者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事实。“中国先进生产力”应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广阔的大概念,“中国工人阶级”也应是一个多层次、内涵广泛的大概念。中国现代化建设肩负双重使命,即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因此,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双重使命而进行的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使包含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和经过改造提高的传统产业在内的中国先进生产力得到大的发展,并使中国工人阶级本身经历深刻的改造。而这种改造,再加上城镇化的推进,其结果,只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更加壮大和整体素质、整体优势的进一步提高。

还有些学者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人阶级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到1999年6月底,城镇单位职工人数为12458.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8913.3万人;集体单位1893.5万人;其他单位1651.6万人。从产业看,1998年第一、二产业职工5033万人;第三产业职工5499.7万人。1998年全国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源的职工队伍已达3.5亿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半数以上。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以工人阶级集中的第二产业为例,到1998年第二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高达48.7%。从工人阶级的素质来看,据1997年全国总工会所作的一次抽样调查,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职工占0.5%,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占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9%,普通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占23.1%,中专、中技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9.4%,大专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9.4%,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8.9%。职工队伍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9年。与1992年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0.74年,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职工比例减少了3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职工比例减少了7.9个百分点,高中、中技和中专文化程度职工比例增加了8.4个百分点。

总之,社会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分化与重组,没有可能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中国工人阶级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先进的阶级,仍然是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执笔人:梁波

标签:;  ;  ;  ;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研究综述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