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QTd、HRV的临床分析论文_袁晓静,王茹,蔡艳

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功能科221000

[摘要] 目的 比较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和健康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探讨这两个指标对ERS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50例ERS患者作为观察组,4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测QTd、QTmax、QTmin;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HRV指标。结果 观察组QTd >对照组,观察组的HRV相关指标<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对ERS患者进行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的检测,有助于对ER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Q-T间期离散度;心率变异性

Clinical analysis on QT interval dispersion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Yuan Xiaojing1,Wang Ru2, Cai Yan1

(1:Depart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Xuzhou Central Hospital;

2:XuZhou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 , Xuzhou Jiangsu 221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QT interval dispersion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between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patients and healthy people,and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Methods Making 50 ERS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45 healthy cases as the control group, did electr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and measured QTd、QTmax、QTmin, performed the examination of 24 hou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measur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Results QT interval disper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o test QTd and HRV in ERS patients will be useful on risk stratification .

[Key words]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QT interval dispersi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早复极现象(Early repolarization phenomenon)既可发生于正常人,亦可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的早复极现象称为并发性或合并性早复极。对于心电图有J 点和ST 段抬高等表现及具有心悸、乏力、头晕、胸闷、心前区不适且常规实验室检查、心肌影像学检查、心导管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的早复极现象,称为早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1]。 近年来,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早期复极与心源性猝死特别是特发性室颤密切相关[2]。本文旨在通过对ERS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探讨这两个指标对ERS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心内科就诊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共50例,男47例,女3例,年龄18~55(36±10.6)岁作为观察组,从我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人45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4~52(34±8.5)岁,男43例,女2例。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入选标准:①心电图至少相邻两个导联的ST段抬高至少>0.1 mV。②ST 段抬高可发生于Ⅱ、Ⅲ、aVF,Ⅰ和aVL,Ⅴ1-Ⅴ6 导联。③R 波降支可形成切迹或粗钝。④T 波增高,胸导联常≥0.5 mV。⑤常伴有QT 间期和QRS 波时限缩短,QRS≤0.10 s,QTc≤0.44 s[3]。

1.3 检查方法:

1.3.1 QTd 计算 受检者采用MAC1200型12导联心电图机记录,每个导联测3个Q-T间期,至少测量8个导联,取均值。测得最长Q-T间期(QTmax)最短Q-T间期(QT min),QTd= QTmax- QTmin,用Bazett公式计算出QTd的校正值QTcd。

1.3.2 HRV测定 采用美国Mortra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系统,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采用时域分析法计算24 h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

差(SDNN)、24 h内每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平方根(RMSSD)、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 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问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QT间期离散度各指标比较,观察组QTd >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常规心电图QTmax、QTmin,QTd、QTcd 指标比较ms,x±s

3 讨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的心电图改变,检出率约为1.o%~9.1%[4],男性多于女性,大部分人无任何症状而未被发现,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传统观点认为ERS是一种正常现象,无需特殊的处理。近年来随着对ERS的研究不断深入,大量研究发现ERS与心源性猝死,特别是特发性室颤密切相关[5-6]。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是一种正常变异,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局部心室肌提前复极和先天性因素等有关。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心室除极不同步;② 离子流区域性差异,引起心室不同部位复极离散度不同,致部分心室肌提早复极;③ 编码离子通道基因突变致使离子流改变,钙电流减弱而改变It0;④ 旁路传导加速[7]。

QT间期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代表心室肌兴奋恢复时间不一致程度。已被临床用来作为无创性评价心室肌非同步性复极化的重要指标。QTd的校正值QTcd去除了心动周期长短对QTd的影响,更能准确地评价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能对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的预测起到一定作用,可预测部分心脏疾病的预后[8]。有研究发现男性QTc间期>440 ms,女性QTc间期>460 ms的早期复极改变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增加[9]。

HRV指逐次窦性心搏R-R间期之间的差异,是反映交感一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标志,能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能够判断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是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ERS患者多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检测HRV可以了解其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状况。

本研究发现,ERS患者QTd、HRV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证明ERS患者心室肌电活动的存在不稳定性,心室肌除极不同步,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亦受损,因而存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室颤的可能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对ERS患者提高关注,对于大多数有ERS患者来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很低,但对这类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尤其重要。以下7类人群需要高度关注[11]:①早期复极改变伴心脏性猝死病史、不能解释的晕厥或不明原因的心脏性猝死家族史;②下壁导联、下侧壁导联或所有导联J点与ST段拾高的幅度≥0.2 mV;③J波瞬间增强提示有室颤发作的风险;④伴有明显或异常的J波;⑤早期复极改变伴短QT间期;⑥ST段抬高发生在QRS的下降支,从而形成下斜形ST段抬高;⑦早期复极改变伴成对早搏。因而对ERS患者应该加测QTd及HRV这两项指标,可以了解其心脏情况,初步对ERS进行分层,对存在潜在危险的ERS患者要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进行临床干预。

参考文献:

[1]孙丽. SunLi 早复极现象及早复极综合征的认识[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2016(10)

[2]Haissaguerre M,Derval N,Sacher F,et a1.Sudden cardiac arrest

associated with early repolarization叨.N Engl J Med,

2008,358:2016-2023.

[3]陈琪. ST 段形态:早复极患者危险分层新指标[期刊论文].心电学杂志,2012,1(1):21-23.

[4]郑泉 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误诊误治2015(5)

[5]李楠 早期复极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3)

[6]邵春丽,楚建民,朱俊,等..QRS 波群“窄而高”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反复发生心室颤动一例[期刊论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2):1061-1062.

[7]王蓉.Wang Rong 12 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中的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5(1)

[8]张 萍,邹长林,黄伟剑.Tp -Te 间期和QTd 在预测冠心病恶

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研究[期刊论文].医学研究杂志,2013,42(3):94-97.

[9]陈井成,曹克将.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3(1)

[10]刘兴鹏,Michel HaYssaguerre.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危险分层.[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1,15:195-197.

论文作者:袁晓静,王茹,蔡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  ;  ;  ;  ;  ;  ;  ;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QTd、HRV的临床分析论文_袁晓静,王茹,蔡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