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干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长期预后观察论文_杜欣

(岳阳市广济医院有限公司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介入治疗,观察分析2组患者在治疗1周后及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上述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而言,给予介入治疗取得的效果更好,降低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对预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药物治疗

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发展到冠脉严重狭窄致使心肌长时间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心肌细胞死亡。临床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并可向左肩、左臂放射。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不同心电图(ECG)检查呈现波形不同:异常Q波、ST段抬高或ST-T段动态演变[1]。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少见,此类患者发病前大多有心梗史或有心绞痛症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时起病急、预后差、死亡率较高,临床上治疗主要以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层治疗[2]。介入治疗是在导管介入手术室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酌情给予血管辅助治疗。药物保守治疗一般为选用扩张冠状动脉、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由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因复杂、起病急骤、窗口期短,其治疗策略难以统一,本文旨在探讨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及预后,以下为具体报告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均来自于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抽取5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波动在67~80(73.1±8.2)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波动在65~78(71.3±7.5)岁。

入选标准:(1)缺血性胸痛持续30min以上者;(2)血清肌钙蛋白I(cTNI)为正常值2倍以上者;(3)ST-T段动态演变24h以上者。

排除标准:(1)因外伤、感染等其他原因导致胸痛者;(2)联合肝、肾等器官疾病或血液系统等其他系统疾病者;(3)ECG检查ST段抬高者。

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辛伐他汀40mg一次嚼服,后按服药标准服用[3];给予抗凝药物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持续胸痛、胸闷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口服或静脉滴注。

观察组患者在保守药物治疗基础上48h内仍不能缓解者,给予介入治疗。在导管介入手术室内进行手术,选择患者右侧桡动脉或股静脉处进行局部麻醉,穿刺针血管穿刺后在X线血管造影机显影下将导管缓慢送至患者的心室内,利用加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进行冠状动脉显影,对过程进行数字透视,截取有临床意义的堵塞路段;对堵塞严重处用负压抽吸导管直接抽吸较大的血栓子,再用球囊扩张切割血管增生组织进行血管扩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毕前再次显影,显示血管堵塞处改善情况。

2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及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LVEF、LVESV、LVEDV。出院后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1周后及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以SPSS 22.0为统计学软件进行运算,其中LVEF、LVESV、LVEDV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运用t值检验,用(%)表示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运用卡方检验。将P<0.05作为2组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对比2组患者治疗1周后及6个月后LVEF、LVESV、LVEDV

治疗1周后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LVEF、LVESV、LVEDV结果均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发生冠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持续增长,进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死亡率也随之增长,所以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运重建尤为重要[4]。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ABG)等,通过稳定已破裂的斑块、导丝扩张动脉解除血管狭窄或植入支架支撑血管狭窄处,达到恢复心肌供血的目的。

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快速有效的缓解心肌缺血状态、预防再次梗死是关键。介入手术能在短时间内打开患者梗死血管,进行有效血管重建,恢复周围心肌供血,挽救缺血心肌;且手术创口小,患者痛苦少,利于术后恢复。相比较药物保守治疗来看,介入治疗更直接快速有效的解除心肌缺血状态,减少心肌继续受损,为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打定了基础。

本研究中,在治疗1周后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LVEF、LVESV、LVEDV结果分别为(54.2±7.8)%、(62.1±16.3)ml/m2、(129.4±33.2)ml/m2和(61.1±7.3)%、(45.5±11.7)ml/m2、(110.1±23.8)ml/m2均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28.0%,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介入治疗更有优势。

综上,相比较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更有效,降低了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长期预后有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姜丽萍.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2):2946-2948.

[2]李秀琪,汪瀚,余稳,韩静.高敏肌钙蛋白T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04):439-442.

[3]安杰,温盛燕,佘强.负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疗效的Meta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39(23):2316-2322.

[4]涂晓文,黄国明,王洪如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近期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6743-6744.

论文作者:杜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比较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干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长期预后观察论文_杜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